首頁女人 > 正文

在“貪官多如沙、清官稀如月”的封建時期,小部分文人仍堅守理想

2021-09-04由 潮流哨站 發表于 女人

儒家思想薰陶下的文人,大多心懷天下

在中國封建歷史中,文人墨客可以說是代表整個封建文明發展的主流群體,他們不僅掌握著豐厚的知識,而且在文明的創造和文學的創作方面,也有著非常巨大的貢獻。

在今天人們普遍的歷史觀來看,古代的文人墨客,雖然大多都是封建統治集團的一份子,因為他們大多數都是有一定的官員身份的,但是也有許多文人,並不是同腐朽的封建地主同流合汙的。

也正因如此,在桀驁不馴的文人群體中,他們似乎與生俱來一種高傲,而又孤芳自賞的性格。

而這種性格直接使得他們,在學習和備受儒家思想薰陶之時,滿懷信心想要透過各種考試,進入到政權的統治集團,以此來實現自己在儒家經典上,學到的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政治抱負。

在“貪官多如沙、清官稀如月”的封建時期,小部分文人仍堅守理想

因此可以篤定地說,儒家思想對於文人的忠義性格影響是深厚的,大多數接受過儒家思想教育的文人,在最初之時心之所向恐怕應該是天下吧。

封建時代,汙濁的官場上,同樣有名垂千古的清官

可是大量當初懷抱著偉大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負的文人,在官場初來乍到之後,便會發現心之所向,與現實社會之間的差距實在過大。

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無限憧憬的官場生活,居然是充滿了烏煙瘴氣的地方。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的文人很快便會被官場的紙醉金迷生活,以及一系列的腐朽所迷惑,逐漸淪陷於腐朽封建政治當中,失去了自己曾經的抱負和理想。

在“貪官多如沙、清官稀如月”的封建時期,小部分文人仍堅守理想

這類人我們不能責備他們的意志力薄弱,因為在那個時代,在那個黑白顛倒,壓迫有理的時代,要想真的能夠獨善其身,在泥石流當中形成一股清流的話,那真的是非常艱難的。

不過即便如此,在中國長期的封建歷史演變中,我們會發現依然有不少能夠被載入史冊,備受後人稱讚和宣揚的好官、清官。

像漢朝時期的著名宰相蕭何,唐朝的房玄齡、魏徵等等,都是不少真正想為王朝和民眾做實事的好官。

明朝著名諫臣海瑞是當時出名的好官,他為人正直,不向權貴折腰,以一己之力想要肅清朝綱,因此他能夠受到人民愛戴。

在“貪官多如沙、清官稀如月”的封建時期,小部分文人仍堅守理想

《明史》載:“瑞生平之為學,又以剛為主,故自號剛峰,天下則稱之為剛峰先生,後為縣以至巡撫,所至之地力行清丈,意甚主於利民,且行事不能無偏雲。”

陶淵明和崔致遠兩個人生活的時代還是相距比較遠的,陶淵明乃是東晉時期的著名文人,他當過官,但是在十幾年的官場浮沉當中,看透了官場的黑暗,因此他毅然決然歸隱鄉下,甘做一名普通的勞動人民。

崔致遠生活在唐朝,而且是外國人,這兩個人究竟有什麼可比較呢?這就是筆者想要為讀者們介紹的,二人都當過官,並且也都因為種種原因退出官場,過上了隱居生活。

在“貪官多如沙、清官稀如月”的封建時期,小部分文人仍堅守理想

不畏壓迫,這些清流保持著文人的堅韌

正所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既是對於當時複雜黑暗社會的現實批判,特別是對那些統治者吃人統治政策的極力反對。

同時也展現了自己作為文人墨客,作為儒家正統思想的繼承者和開創者,不願同這個黑暗世界融為一體的清白理想。

而這種文人堅韌的性格,卻被當時形成一種普遍錯誤思想的封建地主們,認為是假清高,裝偉大,或許他們是真的不懂,何為文人不畏嚴寒的風骨吧。

在“貪官多如沙、清官稀如月”的封建時期,小部分文人仍堅守理想

而在封建歷史時代的動亂時代,統治者對於廣大勞動人民的壓迫和剝削,卻一直都是光明正大的。

而當這種壓迫和不公平的待遇,逐漸成為一種動亂社會的常態之時,這些腐朽貪婪的封建地主和官僚,便會認為自己剝削有理,任何人都要無條件地服從他們的意志,這簡直是人格的壓迫。

陶淵明和崔致遠作為古代封建歷史時期的,典型知識分子代表,他們擁有備受儒家思想薰陶的一切性格。

他們不甘墮落,不願意與黑白顛倒的世俗同流合汙,即便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時代,他們依然保持著自己心中的那份理智和追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