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認知結構三境界,你在哪一層

2021-05-05由 潛呆呆 發表于 歷史

這篇文章真不好寫,改了好幾遍,有時候鋪得太開,就不容易收回了。

那就寫得簡單點吧,可能更容易表達清楚。

1、

認知結構並不會隨著知識、年齡、學歷、經驗、職位及技能的增長而呈現自然增長。

高年齡,低認知的人並不在少數。認知的提高,主要靠主動學習與反省。

呆哥很長時間都是處於低認知狀態,當然,這也不代表呆哥現在就是變成高認知的人。

2、

認知結構有三個境界。

第一重境界,嬰兒境界;

第二重境界,父母境界;

第三重境界,成人境界。

3、

什麼叫嬰兒境界?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本我與自我,超我共同組成人格。本我就是人格中最初期,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本我不顧一切,要尋求快感、滿足慾望。在王陽明的心學裡,本我有時候也叫“心中賊”。

本我是無腦子的,它衝動,自戀,自大,情緒化,表現得像個嬰兒。

一個人如果本我越多,那麼他的行為便越像個嬰兒。

目前國內最受歡迎的心理學家武志紅甚至認為,多數成年人都處於巨嬰狀態。

4、

嬰兒境界有幾個特徵:

第一、全能自戀。

只要我起心動念,那麼我的世界就得圍著我轉,對方不能按照我的想法行事,必然大怒,便不自覺地運用負面情緒,壓迫對方,以圖達到目的。

第二、追求共生。

嬰兒是自戀的,同時也是無能的。嬰兒無法單打獨鬥,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建立共生關係,滿足自己的慾望。生活是否如意,要義都在於是不是能加入好公司,遇到好領導,培養好孩子。

這些想法本無可厚非,但作為唯一的解脫之道就很有問題。一旦遇人不淑,必定陷入絕境。

第三、完美人格。

這類人缺乏反思能力。他的立意點是,我是良善之人,既然我是善意的,但凡有人令我失望,必然出自惡意,非蠢即壞。

一切問題的歸因,那都是別人的錯誤,我是不可能錯誤的。

因為看不到自己的惡,所以就無法反省。遇到問題統統是別人的責任。既然自己無過錯,就無法透過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以達到最終的目標,惟有求告於外界。

5、

什麼叫父母境界?

所有人都是被父母(或者類似父母的監護關係)撫養成長。

父母會努力塑造子女的心理結構,以合乎自己的心意。父母的認知基本上便是子女認知的天花板。

在自戀而強勢的父母面前,這種天花板就會特別堅固。

只有打破這種天花板,才能發展出獨立而健康的心理結構。而在此之前,無論你叛逆也好,順服也好,因為你的心理結構其實都無法超脫父母的認知。

6、

什麼叫成人境界?

你擺脫了對其他人或組織的依賴,突破了父母認知的天花板,開始學會反思,對人對事的看法更加理性,行動更加順乎社會執行規律,能自立於世,遇事不迷惑,懂得什麼叫命運,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而不被情緒困擾,最終隨心所欲,無論怎麼做,都不會出格,那就到了成人境界了。

7、

呆哥有個朋友叫做阿浩,他們一家四口的心理結構,呈現出三種不同的境界。

父母處於嬰兒境界;阿浩自己處於父母境界;而弟弟阿耀則處於成人境界。

為什麼同是一家人,會呈現這麼大的差別?

為什麼一母同胞,會養成不同的認知模式?

8、

阿浩的父親是當過處長,長期養尊處優,漸漸喪失了社會的生存能力。原來出行有專車,去哪裡都有專人伺候著,連買件小東西也是吩咐手下人辦理。

退休之後,原來可以使喚的人,一夜之間消失了。淘寶不會用,二維碼不會開,連去ATM機上取款都不會操作,吃穿住行無不需要重新學習,這個世界對他說,便非常不友好。

每次學習,都顯得他無能,因為不願意對面自己無能,他乾脆拒絕學習。現在他就像一個無能為力的嬰兒,有的只是一腔子對世態炎涼的憤怒。

他越是憤怒,周圍的人就越是繞著他走,他就越孤獨。越孤獨,他就越憤怒,現在他陷入了“憤怒-孤獨”的惡性迴圈當中,無法自拔。

阿浩的母親則是學習能力很強的人,各種新的電子工具,使用起來一點不比年輕人差。

儘管表現形式不同,甚至相反。但是阿浩的母親,她的心理結構一樣是巨嬰。

原因也簡單,只有巨嬰和巨嬰才會長期相處。巨嬰之間註定摩擦不斷,但始終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但凡一方認知明顯高於另一方,必然會選擇隔離,至少是精神上的隔離。

9、

阿浩從小被父母寄予厚望,覺得他聰明又可愛,相信他將來必能光宗耀祖,於是教育子女的多數精力都放在阿浩身上。

望子成龍的壓力搞得阿浩喘不過氣來,所以阿浩也叛逆,叛逆一樣捱打,但是這一切的總前提是無論如何,父母依然對阿浩抱有極大的期待,相信他的潛力無限。

儘管教育方法讓阿浩很反感,但是根子上父母對阿浩潛在能力的認可與肯定,阿浩又是非常受用的,尤其對母親,骨子裡阿浩是對她非常信任,乃至隱隱的崇拜。潛移默化中,阿浩繼承了母親的認知模式。

阿浩的同學說,阿浩是個高冷的人;阿浩的弟弟也說,阿浩是個自命不凡的人。

不管是高冷,還是自命不凡,這樣的評價同樣都可以原封不動地用在阿浩的母親身上,阿浩的生活、工作有著太多太多母親的影子。

10、

弟弟阿耀從小常常覺得自己是個多餘的存在。

父母覺得這個孩子又醜又笨,對他的發展前途就不如像長子那麼上心。

這種抬高踩低的評價,出於天然的自尊和自我保護,阿耀是抗拒的,認為這是既不公正,也不合理,於是,阿耀很難認同父母的認知結構。

由於教育的壓力並不在弟弟身上,阿耀更多時候可以以旁觀者的姿態,近距離圍觀父母對哥哥的教育過程。

人的智慧其實是天生的,長期的觀察與思考,他能自發地得到出正確的結論:這種方法有問題。於是,有機會獨立發展出自己更加成熟的心理結構。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