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朝鮮孝肅時期,為何會提出“尊華攘夷”的思想?

2023-01-05由 往看今史 發表于 歷史

朝鮮孝肅時期,為何會提出“尊華攘夷”的思想?

仁祖主政的二十餘年間,得益於明朝一息尚存,朝鮮始終堅守“慕華鄙夷”的對華觀

。然而,明清鼎革之後,朝鮮徹底失去了尊奉的上國。此時,朝鮮君臣則適時地提出了“尊華攘夷”思想,即繼續敬奉已滅亡的明朝為中華,同時北驅滿清夷狄。

顯而易見,“攘夷”思想已不同於昔日賤夷、鄙夷之思想,然則此次思想變革的原因和表現分別是什麼?又帶來了哪些影響?本章將進行具體討論。

提出的原因

朝鮮孝肅時期,為何會提出“尊華攘夷”的思想?

兩亂之後,朝鮮國內反清意識濃厚,孝宗即位之後,即提出了“尊華攘夷”的思想。究其原因,共有三點:第一,長時間遭受清朝軍事壓制,激發了朝鮮上下反清攘夷之意志;第二,朝鮮義理學者宣揚“春秋大義正統論”,尊華是朝鮮王朝正統存續的前提;

第三,孝宗國王曾身陷囹圄,飽受清朝欺辱,個人反清情緒濃厚。

軍事受制於清朝

朝鮮孝肅時期,為何會提出“尊華攘夷”的思想?

自仁祖於南漢山下行三拜九叩之禮以來,清朝與朝鮮以盟約形式建立了君臣父子關係,但是朝鮮暗通明朝卻並未就此而止。因此,清朝屢屢要求朝鮮出兵助其伐明,並將朝鮮軍隊開赴戰爭前線,同時調遣朝鮮軍隊為其提供後勤保障,令朝明兩國同室操戈,進而從倫理層面徹底割斷明朝與朝鮮之間的君臣關係。

朝鮮迫於壓力,助清伐明。

在清軍於南漢山城下尚未撤兵之時,皇太極就昭告朝鮮,將隨時徵召朝鮮軍隊助清作戰,將清朝干涉朝鮮軍政的心理展現得淋漓盡致。

朝鮮孝肅時期,為何會提出“尊華攘夷”的思想?

仁祖十五年(公元1637年),清朝攻打皮島,要求朝鮮給予水師支援,朝鮮遲遲不肯發兵,仁祖痛惜道:“既不能赴死於本國之戰,豈有為清兵先登之理乎”,深感有愧於明朝世代恩澤,但胳膊終究扭不過大腿,不得不派遣水師助戰。仁祖十六年(公元1638年),清朝對明朝發動寧錦大戰,再次要求朝鮮派軍支援,

仁祖繼續尋找百般理由延遲、推脫髮兵,皇太極怒不可遏,致信威脅朝鮮,並對仁祖大加斥責,仁祖只得再次派遣軍隊助戰。

雖然朝鮮硬抗清朝壓力,希望恪守與明朝之間的君臣大義,奈何自身實力不足,只得忍受清朝接連插手軍政大事。此外,清朝令朝鮮與明朝自相殘殺。仁祖十九年(公元1641年),

明清兩國正處於松錦戰役的關鍵時期,清朝要求朝鮮軍隊直接開赴前線戰場對明作戰。

朝鮮孝肅時期,為何會提出“尊華攘夷”的思想?

對於此次朝清軍隊合擊明朝,皇太極深感滿意,特地賞賜朝鮮軍隊,並詔令仁祖嘉獎朝鮮官兵,以體現厚待之意,從而達到離間朝明關係的目的,使得朝鮮從道義上加速脫離明朝。清朝不僅命令朝鮮出兵作戰,還驅使朝鮮軍隊為其保障後勤。

仁祖十八年(公元1640年),清朝為籌備與明朝的松錦決戰,要求朝鮮供應大量糧草,朝鮮無奈只得照辦,但奇怪的是朝鮮運糧船卻接二連三地出現翻船事故,黃海道、京畿道等地上報稱:

“船一時敗末,所載軍糧、軍器等項並皆漂失”,以至於不能按時提供糧草。

朝鮮孝肅時期,為何會提出“尊華攘夷”的思想?

船隻沉沒本屬於偶發事件,如此頻發必有蹊蹺,清朝對此深感懷疑,認為定是朝鮮從中作梗,意圖延誤清朝戰機。甚至皇太極都憤然言道:“朝鮮之為國,反覆無常”,並下令清朝官員隨船監督朝鮮運糧,以防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軍事羸弱導致朝鮮處處受制於清朝,被清朝玩弄於股掌之中,而這也成為孝宗時期“尊華攘夷”思想發端的重要動因。

春秋大義“正統論”

堅持奉明朝為中華正統,這是孝肅時期“尊華攘夷”思想源起的理論基礎。朝鮮自詡為小中華,其存在的前提是獲得大中華的肯定,因而朝鮮王朝自立國以來便尊奉明朝為大中華,以期獲得身份認同。

朝鮮孝肅時期,為何會提出“尊華攘夷”的思想?

當明朝覆滅,滿清夷狄佔據中華之地,朝鮮失去了立國之本時,其國內義理學者不得不以“春秋大義正統論”為思想武器,

追思大明、尊周思明,從而強化“小中華”地位

,進而解決自身的王權正統危機。“正統思想”源自朱子,強調華夷有別,為朝鮮義理學者所接受。程朱理學自麗末鮮初傳入半島以來,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早已深入人心,朝鮮性理學者對於朱熹的正統論思想自然瞭然於胸。

朱熹在其《資治通鑑綱目》中首次提出了“正統”思想,他認為自古以來享有正統地位的王朝無外乎兩個特徵:第一,必須由漢族建立,夷狄所建之國不在正統之列,以體現華夷有別之理;第二,必須是大一統王朝,問鼎中原,統率四海,幅員遼闊,國祚長久。

朱熹甚至認為自三代以來,唯有秦、漢、晉、隋、唐稱得上正統,南北朝及五代均算不得正統,更別說五胡十六國等夷狄所建之國。

朝鮮孝肅時期,為何會提出“尊華攘夷”的思想?

南宋一朝,飽受遼、金、蒙古等少數民族政權的侵擾,只得偏安一隅,朱熹立足於時代,主張“尊華攘夷”之思想,提出了華夷有別之論斷,高舉北驅夷狄、平定天下、一雪前恥的大旗,根本目的還是捍衛正統。大儒宋時烈是朝鮮宣揚“春秋大義正統論”思想的領軍人。

宋時烈窮盡一生研習朱熹思想,其認為朱熹所處時代與朝鮮所遇之情勢類似,都是夷狄染指中國

。而朱熹的一言一行皆可遵照,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而,在明清鼎革之亂世,宋時烈毅然決然地扛起了正統論的大旗,宣揚春秋義理。

朝鮮孝肅時期,為何會提出“尊華攘夷”的思想?

同時,宋時烈強調華夷有別,並宣稱大明乃中華正統,清朝是夷狄之人,二者不能混為一談,奉大明、斥滿清實則天經地義之舉。宋時烈繼而還提出了攘夷思想,稱夷狄進居中華,“蓋奪取中國之地,左衽中國之民,非仇而何”。因此,

為明朝報仇雪恨,重新恢復中華秩序,建立中華正統之國,是小中華的責任和義務。

質子生活之屈辱

朝鮮孝肅時期,為何會提出“尊華攘夷”的思想?

“兩亂”之後,朝鮮統治階級繼續堅持“慕華鄙夷”思想,清朝對此則心知肚明。因此,清朝在武力征服之餘,要求朝鮮將世子作為人質送至瀋陽,希望透過左右王位繼承人的方式,使得朝鮮上層統治階級倒向清朝,繼而徹底收服朝鮮。

然而,此舉卻激發了孝宗內心深處的反清思想。

孝宗國王曾隨其兄長昭顯世子入質瀋陽,受到清朝嚴格的人身管制。據《南漢山城條約》記載,清朝要求朝鮮將世子送到清朝作為人質,一旦有不測發生,便可立朝鮮質子即位。

朝鮮孝肅時期,為何會提出“尊華攘夷”的思想?

仁祖十五年(公元1637年),孝宗及其兄長昭顯世子李瀅一眾百餘人到達瀋陽,開始了長達近八年的質子生活。在此期間,清朝對孝宗等人嚴加看管,所謂“入處客館,八王及其皇帝各遣人把守館門”,以限制他們的人身自由。此舉意在向朝鮮表明,朝鮮國家的未來掌握在清朝手中,切記不要肆意妄為。

孝宗質子住瀋陽期間,生活困苦不堪。仁祖十六年(公元1638年),孝宗等人住瀋陽已過四年,此時正值明清決戰之際,清朝宣稱自身軍糧不足,難以繼續滿足孝宗等人的生活需求。結果“瀋陽館中上下人員,艱苦萬狀”,仁祖得知此事悲痛萬分,只得下令為孝宗等人加急運送生活物資,緩解質子館眾人窘況。

正當此時,清朝還宣稱此後不再為質子館提供糧食,令其自耕自足,孝宗對此憤然抗議。

朝鮮孝肅時期,為何會提出“尊華攘夷”的思想?

即使如此,清朝還是不為所動,直言提供四年食宿已然是皇恩浩蕩。孝宗等人身為王公貴族,在清之境遇卻如此悲慘,這無疑助長了其內心的“攘夷”思想。八年質子生活使得孝宗對清朝恨之入骨,其內心早已積聚起“尊華攘夷”的信念。

孝宗的一生與清朝入侵緊密相關,九歲遭逢丁卯胡亂,十八歲又遭丙子胡亂,十九歲入質瀋陽。一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受盡屈辱。身陷如此悲慘境地,孝宗怎能輕易釋懷,不由得高呼

“怨尤何敢及天人,自恥無謀到死濱。此日不堪燕質泣,何時重觀漢儀新”

,愈發仇視滿清夷狄,“尊華攘夷”勢在必行。

朝鮮孝肅時期,為何會提出“尊華攘夷”的思想?

#頭條群星10月榜#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不迷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