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中國歷史上十大美食家

2023-01-04由 迷茫的憂傷 發表于 歷史

從古至今“吃”都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對於名人也不例外,更有許多歷史名人以吃聞名,可以稱得上古代美食家,那中國最有名的美食家是誰呢?

那麼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十大美食家,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唄!

注:本排名為非正式的排名,僅供參考。

中國歷史上十大美食家

十、譚延闓(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字組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生於浙江杭州,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組庵湘菜創始人。

譚延闓曾經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1930年9月22日,病逝於南京。

去世後,民國政府為其舉行國葬。譚延闓有“近代顏書大家”之稱,著述有《組庵詩集》等,其精於美食,為組庵湘菜創始人。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譚延闓為介紹人。

中國歷史上十大美食家

九、王小余:清朝乾隆時期名廚。清乾隆時,是袁枚家的掌勺大廚師,是一位烹飪專家,身懷技藝,有高明豐富的理論經驗。他燒的菜餚香味散發到十步以外,聞到的人無不咋舌想吃的。他對於烹飪技藝頗有研究,曾發表過一系列高見,這些技術上的真知灼見,對袁枚影響很大,袁的《隨園食單》有很多篇幅得力自王小余的見解。袁枚喜歡王小余,對王的要求亦很嚴。王死後,袁枚為了紀念這位優秀廚師,專門寫了一篇《廚者王小余》。王小余是我國古代唯一有傳的廚師。

中國歷史上十大美食家

八、金聖嘆(1608。4。17—1661。8。7)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嘆,別號鯤鵬散士,自稱泐庵法師。明末清初蘇州吳縣人,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

明末諸生出身,為人狂傲有奇氣。他本姓張,因明亡誓不仕清,常喟然嘆曰: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從而改姓金,字聖嘆,名人瑞。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及杜甫諸家唐詩都有評點。

他乩降才女葉小鸞,寫下動人篇章,成為江南士人佳話,亦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金聖嘆提高通俗文學的地位,提出六才子書之說,使小說戲曲與傳統經傳詩歌並駕齊驅,受推崇為中國白話文學運動的先驅,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但就是這位在文學界有著極高造詣的大才子,在臨死之前念念不忘的竟是“吃”,後來身陷囹圄,即將被斬首臨死之前,這位金大師寫的竟然是一段食譜:“花生米和豆腐乾一起吃,有核桃的香味”,說到把吃當作追求的話,相信沒有人比得過他了。

中國歷史上十大美食家

七、李漁(1611年—1680年),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後改名漁,字笠鴻,號笠翁,別號覺世稗官、笠道人、隨庵主人、湖上笠翁等。金華蘭溪(今屬浙江)人,生於南直隸雉皋(今江蘇如皋)。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

李漁自幼聰穎,及長擅古文詞。明崇禎十年(1637年),考入金華府庠,為府學生。入清後,無意仕進,從事著述和指導戲劇演出。清順治八年(1651年),遷居杭州。後移家金陵(今江蘇南京),築“芥子園”別業,並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年),復歸杭州,在雲居山東麓修築“層園”。康熙十九年(1680年)病逝。

李漁曾設家戲班,至各地演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演出經驗,創立了較為完善的戲劇理論體系,成為休閒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一生著述五百多萬字。其戲曲論著《閒情偶寄》,以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格局六方面論戲曲文學,以選劇、變調、授曲、教白、脫套五方面論戲曲表演,對中國古代戲曲理論有較大的豐富和發展。另有《笠翁十種曲》(含《風箏誤》)、《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笠翁一家言》等作品。此外,他還批閱《三國志》,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傳》等。

李漁不僅是古代有名的文學家、戲劇家,還是個美食家、養生家,他的著作《閒情偶寄》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美食家修養,可以從《閒情偶寄》中的《飲饌部》看出來,《飲饌部》分三節,蔬食、穀食、肉食,也就是說,蔬菜、米麵主食、水陸空禽鳥獸畜魚蝦,美食所需各種材料的製作、食用,他都研究到了,而且往往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不僅講究飲食營養搭配,還講究生態倫理,反對野蠻飲食,認為飲食心理會影響飲食品味和養生效果。

中國歷史上十大美食家

六、劉安(前179年~前122年),沛郡豐縣(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生於淮南國壽春縣(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漢時期文學家、思想家,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

劉安初封阜陵候,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封淮南王。

好書鼓琴,招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內書》(即《淮南子》)21卷,《外書》甚眾。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20餘萬言。著《離騷傳》,獻之武帝。後因謀反案發而自殺。

在哲學上,劉安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觀為中心,綜合先秦道、法、陰陽等各家思想。認為天地萬物是“道”產生的。政治上則主張“無為而治”,但對“無為”作了新的解釋,並提倡變古。

他是西漢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

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他將雞蛋去汁,以燃燒取熱氣,使蛋殼浮升。

他博覽群書,才思敏銳,嫻於文辭,精通音律,同時又精於烹調之道,是一位兼思想家、文學家、美食家於一身的才子,豆腐相傳就是他發明的,他還強調甘、酸、鹹、苦、辛五味變化的烹飪原則,同時又指出五味調和的關鍵在於甜味要合適,他將五味與五行生剋學說相配來闡發飲食之道,是飲食觀的進步,他還說:“古人味而弗貪,今人貧而弗味”,也是很有見地的:再好的滋味,多吃會感覺無味;好吃而不吃得過分,才能真知其味。

中國歷史上十大美食家

五、伊尹,己姓,伊氏,名摯,一說為空桑人(今河南省杞縣葛崗鎮空桑村),二說為有莘國(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有莘國),還有說法出生於伊水,史籍記載生於洛陽伊川,商朝開國元勳,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聰明穎慧,勤學上進,耕作於有莘國。經過成湯三聘之後,擔任右相,聯合仲虺輔佐商湯打敗夏桀。商朝建立後。擔任尹(相當於秦朝時期的丞相),用“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理論治理天下。積極整頓吏治,洞察民心國情,推動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歷事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尊號“阿衡”,輔政五十餘年,為商朝興盛富強立下汗馬功勞。

沃丁八年(前1550年)、去世,卒年100歲,以天子之禮陪葬於亳都(今河南省商丘市)。,奉祀為“商元聖”,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湯)和伊尹並祀”的記載。

伊尹不僅僅是商朝開國元勳,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時還是商湯一代名廚,有“烹調之聖”的美稱,相傳伊尹初見商湯時的談話,後被整理成《呂氏春秋》中的《本味篇》,強調烹飪選料要熟悉原料來源與效能,調味不能太過,要掌握好火候與水質,還強調“九沸九變”,即加工精細,所有這些,反映出幾千年前的烹飪理論水平確是令人自豪的,可以說伊尹是中國最早的美食家了。

中國歷史上十大美食家

四、張岱(1597年—1689),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晚明文學家、史學家,還是一位精於茶藝鑑賞的行家。不事科舉,不求仕進,著述終老。精小品文,工詩詞。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廣覽簡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園道古》等絕代文學名著。另有史學名著《石匱書》亦為其代表作,時人李長祥以為“當今史學,無逾陶庵”。

張岱出身仕宦家庭,早歲生活優裕,久居杭州。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憤之情悉注於文字之中,晚年避居山中,窮愁潦倒堅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羈,淡泊功名,具有廣泛的愛好和審美情趣。他喜遊歷山水,深諳園林佈置之法;懂音樂,能彈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頗深;好收藏,具備非凡的鑑賞水;精戲曲,編導評論追求至善至美。

前人評價說:“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稱徐文長、張陶庵,徐以奇警勝,先生以雄渾勝。其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饒有情趣,風格獨特,”其小品文聲譽尤高,多描寫江南山水風光、民風和對過去生活的回憶, 文筆丰神綽約,富有詩意,有“小品聖手”之譽。

美食家張岱可以說以好吃聞名,他自稱“越中好吃”的人沒有超過我的,喜歡吃各地的特產,但是不合時宜的不吃,不是上佳的食物不吃,比如:北京的一定要吃蘋婆果、馬牙松;山東的一定要吃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的一定要吃福橘、福橘餅、牛皮糖、紅腐乳;江西的一定要吃青根、豐城脯等等,而且張岱還善於吃蟹,河蟹到十月時更加肥大,連蟹足都有很多,所以每到十月時節,他就與友人舉行吃蟹會,可以說是不僅愛吃而且會吃的典範了。

中國歷史上十大美食家

三、袁枚,字子才,號簡齋,生於1716年,逝於1797年,享年81歲 ,是清朝乾嘉時期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和文學**家,生平以自由灑脫,狂放不羈著稱,留下許多風流韻事,代表作品有《隨園詩話》及《補遺》,《小倉山房集》、《子不語》、《續子不語》、《隨園食單》等。

袁枚自幼熟讀讀書,擅長寫詩作詞,在乾隆四年也即1739年,年僅24歲的袁枚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學士。乾隆七年即1742年,袁枚被外調做官,先後做過沭陽、江寧、上元等地的知縣,袁枚執政清明,不畏權貴,頗有政績,在乾隆十四年時,袁枚父親去世,遂辭官回鄉養母,同時在江寧也即今南京購房安居,所買隨園經袁枚的翻修改造,成為了當時著名的私人園林,而袁枚也被世稱為隨園先生。袁枚在67歲時服完母喪後,開始遠途遊山玩水,先後遊覽過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廣東羅浮山、丹霞山、武夷山等地,袁枚在遊歷期間寫下眾多散文遊記,直到去世的當年,81歲高齡的袁枚還在出遊吳江,要知道古時候,交通不便,溝通不暢,袁枚以老年之態還能暢遊全國山水,精神可嘉,勇氣可嘉。

袁枚做為文學史上“性靈說”的代表人物,一生追求自由散漫,無拘無束的人生信條,是當時清朝文壇裡的一個特立獨行的異類,袁枚還遭到過同行的貶斥,即使中央朝廷也對袁枚肆意妄為的行徑看不下去,但是袁枚有人討厭,就有人喜歡,做為一個真性情的詩人,袁枚在當時還是有很多追隨者的。

中國古代美食家袁枚有著非常高的地位,他遊遍山河,嚐盡各地美味,把吃過的美食編寫成一部《隨園食單》,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不族無鱗單、雜素單、小選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等十四個方面,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我國從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三百多種南北菜餚點心,還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從選料到品嚐都有所涉及,但他本人奉行“君子遠庖廚”的古訓,是不會下廚操刀的,所以他的定位也非常清晰,就是個愛吃會吃又會寫的美食評論家。

中國歷史上十大美食家

二、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參加殿試中乙科,賜進士及第,一說賜進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宋神宗時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諡“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縱橫恣肆,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書法,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宋人筆記小說就有許多蘇軾發明美食的記載,要知道歷史上以“東坡”命名的菜就有60多種,他的胃口覆蓋極廣,早年除無肉不歡外,而且最嗜荔枝,一天三百顆荔枝,聽得都令人瞠目結舌,他不僅能吃,而且還會做,有兩道傳承至今都讓人讚不絕口的美味佳餚:東坡肘子和東坡肉,都是蘇軾首創菜式,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也不誇張。

中國歷史上十大美食家

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是著名的美食家,他雖然說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之類的話,但他卻是一個十分講究飲食的人,他的講究涉及禮儀、衛生、口味等各個方面,兩千多年前的他就提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就是飯菜越精製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孔子還有“十不食”之論,不僅對食物的形制要求嚴苛,而且對烹飪手法、原料來源等都要求頗多。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