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2023-01-04由 鎮扶寨 發表于 歷史

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天下動盪不安,諸侯互相征伐,實力為王是這個時代顯明的特徵。

就拿周室來說,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由於他生前特別寵愛庶子姬朝,就囑咐心腹在自己死後擁護王子朝繼位。

但國人不買賬,依照周禮擁護太子姬猛繼位,是為周悼王,為東周第十三任君主。

周悼王剛剛繼位,王子朝就發動叛亂,自立為王,幸好得到晉國的救助,周悼王才趕跑王子朝。

可惜經歷驚嚇的周悼王很快離世,於是晉國擁立周景王的另一個嫡子姬匄繼位,史稱周敬王,為東周第十四任君主。

此後周敬王與王子朝衝突不斷,由於晉國支援周敬王,王子朝被迫逃到楚國,臨行前帶走了周室的全部典籍,據說這也是造成老子不得不隱退的原因之一。畢竟作為周室的藏室史,不能對著一屋子空曠發呆吧。

楚國支援王子朝,晉國支援周敬王,兩週相爭不斷,直到十多年後,趁著楚國陷於危機,周敬王趁機派人在楚地殺死王子朝,這才為周王室幾十年的動亂畫上句號。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周敬王(配圖)

周王室就是天下的縮影,整個世界,晉、楚兩強爭霸的總體格局依然沒有變,戰亂和爭鬥依然沒有停息。

為了牽制楚國,晉國開始扶持吳國,給吳國送去兵車、武器,還派出大量軍事人才,幫助吳國練兵。

吳國地處東南偏遠荒涼之地,隨著晉國的扶持,吳國漸漸崛起,開始和楚國相對抗。

此時楚國是楚平王當政,早已沒有了爺爺楚莊王的雄心壯志,他為政昏庸,生活腐化,竟然去偷兒媳,把太子逼走他鄉。

這還不算,楚平王又聽信小人費無極的讒言,殺了太子的老師伍奢全家。

伍奢一家被殺,只有兒子伍子胥逃脫,成為漏網之魚。

也正是這條僥倖逃生的小魚,卻掀起了春秋後期的滔天巨浪,讓原本平靜的江湖沉浮不定,讓原本命定了的歷史變得面目全非。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楚平王(配圖)

伍子胥的爺爺正是楚莊王時代的伍舉,他冒死勸諫,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故事也成就了他賢臣的名聲。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世代忠於楚國的名門貴族,卻遭到被屠滅的慘劇。

所以伍子胥逃亡後,心中仇恨的火焰一直熊熊燃燒,報仇成為他忍辱負重、苟活下來的理由。

然而,他的仇人可是超級強國的君主啊。就像向美國總統復仇一樣,不說要面對多少困難和危險,而成功的機會又有多大呢。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伍子胥(劇照)

伍子胥是個很聰明、很理智的人,仇恨的怒火併沒有讓他迷失方向。

他知道楚國是大國,扳倒它豈是易事,一定要找實力相當的國家來進行,於是他去了鄭國和宋國,但這裡是楚國的勢力範圍,而且力量和楚國差了千百倍。

他又考慮去晉、齊、秦等國家,又覺得這些狡猾的老牌強國並不是那麼好聽話,而且和楚國隔了千山萬水,復仇的路太遙遠了。

經過再三權衡,他最終選擇了初出茅廬、蒸蒸日上的吳國。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春秋後期形勢圖

到吳國後,他就覲見了吳王僚,獻出興吳滅楚的計劃,但卻得不到認可,被認為是公報私仇,對吳國沒有好處。

伍子胥只能將仇恨在心中深埋,經過觀察,他發現吳國的公子光有雄心大志,而且根正苗紅,原本吳王的位置應該由他繼承。

公子光也是有異心的,而他的異心一下子就被蟄伏的伍子胥捕捉到了,於是伍子胥開始輔佐公子光,暗中策劃幫公子光即位。

伍子胥暗中收羅了許多江湖異士,企圖刺殺吳王僚。

當時春秋戰國有四大刺客,專諸和要離是其中的兩位,竟然都被伍子胥尋到了,並把他倆推薦給公子光。

專諸氣力巨大且有情有義,是一位敢於赴難的勇士。

要離身材瘦小容貌醜陋,但足智多謀,膽大如斗。

作為有勇有謀的劍客,倆人可謂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要離(配圖)

暗中準備八年,機會終於來臨。

公元前515年,楚平王病死,楚昭王繼位。

吳王僚趁楚國國喪之際,讓自己的兩個弟弟帶重兵攻打楚國,結果被困楚境,不能回軍。

國內空虛,公子光抓住時機,請吳王僚到家中赴宴。

知道宴無好宴,但為了緩和倆人之間的矛盾和猜忌,吳王僚還是帶著大隊護衛前去參加。

戒備甚嚴的宴會上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當專諸捧著烤好的魚來到大堂時,鮮美的氣味已經瀰漫整個會場。

吳王僚很高興,正準備大快朵頤,沒想到一條明亮的光線飛速穿透自己的脖頸,專諸竟然從魚腹之中抽出早已藏著的匕首(魚腸劍),刺殺了吳王僚,而專諸也當場身亡。

隨後伍子胥又派要離刺殺了吳王僚的兒子、吳國第一勇士慶忌,國內再也沒有人能威脅到公子光。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專諸刺吳王

公子光馬上自立為王,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吳王闔閭。

攜扶立巨功,伍子胥被拜為相國,也終於有機會實現自己滅楚、報仇的宏大計劃。

伍子胥知道,消滅強大的楚國可不是說說就能成功,必須具有真正的實力才行,於是結合吳國實際,伍子胥定下富國強軍的變法大綱。

伍子胥任用賢能、獎勵農商,還花巨力修建了姑蘇城(今蘇州),這些都是針對吳國的缺失所採取的正確做法,也完全符合闔閭實現天下霸業的指導思想。

一些列措施很快使吳國興旺起來,現在唯一遺憾的是,吳國沒有能夠統領雄兵,跨越千里而戰的軍事人才。

也許伍子胥的志向感動了老天,就在這個時候,上天將一代兵聖孫武送到了他的身邊。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吳王闔閭

孫武的祖上是陳國的公子完,因國內動亂,陳完就投奔到齊國。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陳完的後代已經成為齊國的高官望族。

家族一步步發展壯大,不斷開枝散葉,漸漸分為了陳氏、田氏和孫氏三支,其中孫氏就始自於孫武的爺爺。

在齊景公時代,田氏聯合鮑氏,把欒氏和高氏給打垮,成為齊國的顯赫大族,田氏的族長田穰苴擔任了齊國的司馬,掌管全國軍隊,成為當時著名的將軍。

田穰苴做了對後世影響很大的一件事,那就是將千古第一兵書《司馬法》進行了完善。雖然該書經過春秋多國司馬的不斷修訂,但後人普遍認為田穰苴貢獻最大。

這個田穰苴正是孫武的叔父。

受家庭的薰陶,年幼的孫武從小就將《司馬法》瞭然於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還喜歡研究具體的戰法,從二十歲開始,他就離開家鄉,去了許多國家,瞭解各地的山川地勢、風土人情。他到過許多古戰場,體會身臨其境的戰場環境,將現實和書中的記述逐一印證,將無數個細節在腦海中一一推演。

雖然沒有經歷過實戰,但他豐富的閱歷,他所站的高度,他的努力刻苦讓他的戰爭素養突飛猛進。雖然只是一介平民,但是胸中卻有百萬兵甲。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孫武(劇照)

歷經多年遊歷,孫武回到家鄉,此時的齊國也正在經歷絕大多數國家面臨的窘境,國內望族激烈爭鬥,四大家族田氏、鮑氏、高氏、國氏已經公然開戰。

田穰苴死後,作為外來的田氏家族與齊國其他大家族之間的矛盾越發激化,稍有不慎,整個家族將萬劫不復。

權謀和內耗非孫武所願,最終他決定離開齊國去他鄉發展。

一路遊歷,孫武來到吳國,隱居在山明水秀的姑蘇城外。

在這裡,靜靜的光陰和舒適的環境,讓他能夠靜下心,將自己半生的經歷和見悟整理出來,影響世界的《孫子兵法》就此問世,當然這時候還被稱為《兵法十三篇》。

這部兵書內容非常豐富,其中包含戰略運籌、作戰指揮、軍事地理、特殊戰法(火攻、用間)等內容,共十三篇,六千多字。

開篇第一句,孫武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戰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關係到軍民生死、國家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的。

(此處已新增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書中認為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孫武更是推崇不戰而屈人之兵,認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伐謀是兵法的上策,瓦解對方的謀劃,或者直接讓對方謀劃計策的人消失。其次伐交,使敵人落入孤立無援之境,迫使其屈服和投降。最後是伐兵,迫不得已才出兵,因為勞師動眾,死傷無數,代價太大。攻城是下下策,也是最愚蠢的做法,不到萬不得已不能使用。

可以說是從準備到開始,從開始到結束,這本書將戰爭的來龍去脈研究了個徹徹底底,為的就是不戰則已,戰則必勝。

這些理論和觀點在當時第一次被提出,可謂是石破驚天,領先於整個時代。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孫子兵法

書成之日,恰逢公子光發動政變稱王,伍子胥作為相國輔佐。

伍子胥晝夜無眠,憂心復仇大業,在大力營建姑蘇城時,伍子胥深入鄉野視察,在泯泯眾生之中,發現孫武這個與眾不同的人。

孫武雖然衣著普通,但是器宇不凡,行坐間露出凜然不可侵犯的王者氣勢。

經過攀談,伍子胥欣喜若狂,馬上意識到這個叫孫武的人,就是自己苦苦守候的,能幫自己完成復仇大業的人。

毫不猶豫,伍子胥立刻帶著孫武去見闔閭。

伍子胥拿出孫武的兵書讓闔閭看,闔閭可是久經戰陣的人,看後當即大驚失色,沐浴更衣後親自接見孫武。

孫武和吳闔閭討論如何帶兵打仗,每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闔閭和孫武(配圖)

陳述一篇兵法,闔閭都不由自主地稱讚,如飲醍醐、茅塞頓開,內心喜不自禁。

倆人忘了吃飯和休息,聊的話題越來越廣。不知不覺談到了天下第一強國晉國的內政,闔閭想知道孫武在政治上的見解,就問道:“晉國的大權被範、中行、智、韓、魏、趙六家世卿所掌控。依將軍之見,最終晉國會落入哪家之手呢。”

孫武根據自己的遊歷和見聞預測說:“六卿之中,範氏,中行氏兩家會最先敗亡,接著是智氏,然後是韓、魏兩家,晉國最終會落入趙氏之手。”

闔閭對此很感興趣,就問他為何會這樣判斷。

孫武回答說:“我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是根據他們封地內畝制的大小,收取租賦的多少而做出判斷的。為了發展壯大自家實力,六卿紛紛革新畝制,按田畝徵稅。範氏、中行氏兩家以160步為畝,智氏以以180步為畝,韓、魏以200步為畝,趙氏的畝制最大,以240步為畝。畝制小的,民眾的負擔就大,畝制大的,民眾負擔就小一些,負擔大的會比負擔小的更容易會失去民心。所以範氏、中行氏和智氏會先撐不住,韓、魏堅持的時間稍長些,而趙氏會更長久,因此將來晉國都會歸屬於趙氏。”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晉國形勢

闔閭聽完大受感觸,對孫武更是佩服不已。

孫武的這番論述雖然只是預測,然而歷史證明他的預測幾乎和真實的歷史完全相符。

過不了多久,晉國會重新洗牌,中行氏、範氏最先滅亡,隨後智氏也被韓、魏、趙三家聯手滅掉,晉國最終一分為三。

雖然孫武論斷趙氏將獨有晉國,與歷史有一定偏差,但對晉國未來發展能有如此精準的判斷,也足以證明孫武見微知著、明見萬里了!

在談到迫在眉睫的吳、楚爭霸時,孫武為闔閭認真分析了楚國的形勢。

首先在政治上,孫武認為楚國政壇沒有團結一致的核心,人們得過且過,遇事推諉,這不是一個強國應有的水準。

其次在軍事上,孫武認為弭兵大會後的長期和平,已經消磨了楚軍的鬥志和士氣,更重要的是偌大的國家,竟然找不出一個善於帶兵的名將。

楚國貌似強大,其實外強中乾。

就此,孫武提出自己的建議:要吳軍分為三部,輪番擊楚。

當吳軍的第一支軍隊襲擊楚軍的時候,楚國必定全軍出戰,則吳軍回撤,而楚軍返回時,吳軍的第二支部隊又攻入楚境。這樣以車輪戰法疲憊楚軍,待楚軍不堪其擾麻痺大意之時,大舉攻楚必定成功。

闔閭聽了心裡愈加敞亮,信心倍增,對孫武大加讚賞,並任命他掌管全國的軍隊。

從此後,闔閭視伍子胥和孫武二人為自己的左膀右臂,對內大力發展生產,對外和楚國死扛,要一舉成就吳國霸業。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伍子胥向闔閭推薦孫武

此後數年間,吳軍按照孫武的策略,連年擾楚,迫使楚軍被動應戰,疲於奔命。

吳軍還經常出兵敲打楚國扶持的越國,同時給楚國製造吳國不會大舉攻楚的假象。

同時,吳國還實施反間計,、放出風聲說吳軍誰都不怕,就怕楚國英勇雄武的子常。楚昭王聽信謠言,開始重用貪鄙無能的子常為令尹,楚國的軍政更加衰敗。

公元前506年,晉國看到楚國的腐化,邀集齊、魯、宋、蔡、唐、衛等18個國家的國君在昭陵(今河南省郾城縣東)會盟,宣佈晉、楚弭兵之會的盟書作廢,晉國是中原唯一的霸主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吳王闔閭當即抓住這難得的機會,決定伐楚興吳。

闔閭親自帶著伍子胥、孫武等將領親自出徵,以弟弟夫概為前鋒,傾全國3萬水陸之師,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趨蔡境。

在這裡吳軍棄舟登陸,會和唐國、蔡國聯軍匯合,繞過楚國防備森嚴的東部邊境,自楚國北部進入進入楚地。

一路急行,大軍很快深入楚國腹地,挺進到漢水東岸的柏舉(今湖北黃岡附近)。

子常率領二十萬楚軍在漢水兩岸列兵對陣,並分兵繞道吳軍側翼發動襲擊。

這原本是一個非常好的防守反擊策略,子常卻犯了狐疑的老毛病,他害怕側翼奪得功勞,於是在合圍之前先下手為強,率領楚軍渡過漢水和吳軍決戰。

此時的吳軍竟然變得不可戰勝,對子常迎頭痛擊。

這一戰,是春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二十萬楚軍被吳國全殲,史稱柏舉之戰,

之後吳軍乘勝度過漢水,又連續五戰擊敗楚軍,一路向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撲去。

楚昭王急忙帶領親信匆忙逃到隨國避難。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柏舉之戰

公元前506年年底,吳軍一舉拿下楚國都城郢都。

就這樣,號稱春秋超級大國的楚國竟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被人端了老窩,這不僅是楚國曆史上的奇恥大辱,也是春秋時期的一大奇觀。

吳軍攻佔郢都後,到處燒殺搶掠。

闔閭帶頭霸佔了楚王宮和大量的珍寶美女,又命令吳國將士進佔楚國相應級別的大臣府邸,霸佔其財產和妻女。

伍子胥找到楚平王的墳墓,開棺並鞭屍三百(有人認為是鞭墓),以解自己埋藏將近二十的仇恨,併到處尋找楚昭王,欲殺之後快。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伍子胥鞭屍

攻楚一役,吳國雖然兵力上處於劣勢,但是能夠以弱勝強,以寡敵眾,千里奔襲,最終取得全面勝利,也奠定了整場戰役的指揮者孫武兵家至聖的地位。

回顧整個春秋的爭戰史,幾乎再也看不到力量比對如此懸殊,卻又暢快淋漓的大戰,也幾乎看不到能夠望其項背的其他戰役。

在吳國取得大勝之後,孫武的頭腦還是很冷靜的,楚國龐大的疆域和人口絕不是吳國,一時半會兒能消化的,因此建議吳王儘快撤軍。

然而被勝利和仇恨衝昏了頭的闔閭和伍子胥卻遲遲滯留,不肯離去。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孫武一戰封神

看著燃燒的郢都,寒風中流離失所的的難民,狼煙下的妻離子散,孫武的心忍不住顫抖。

他問自己,難道這就是自己期盼的勝利嗎,難道這就是自己一生為之努力的結果嗎?望著夜色中的冰涼的星空,他在營地外孤獨地坐了一夜,心中再無年少離家時的壯志。

新年來臨的第一天,整個郢都彩旗飄飄,鐘鳴鼓樂,今天正是吳王大封功臣的日子。

闔閭高聲宣佈冊封,孫武赫然是第一個,然而整個大殿卻靜悄悄地,沒有人迴應。

吳王連喚兩聲,仍然不見孫武的影子。直到此時,人們才知道,孫武已經離開了,他駕著一葉扁舟,去了不知名的地方,就此歸隱,從此這世間再無兵聖。

(此處已新增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孫武隱退後,吳軍沒有撤退,仍然四處出擊。

楚地煙塵滾滾、遍地哀嚎。糧食被燒了,田地被毀了,屋子被霸佔了,而伍子胥對已故楚平王“鞭屍”的行徑,更是引起了楚國人強烈的不滿和仇恨。

對於伍子胥的復仇,後世爭論很大,有的人認為伍子胥一身才華,卻用來毀滅自己的祖國,是最可恥的叛徒。

也有人認為伍子胥是可憐的,他也是受害者,是迫不得已的,是逃亡的苦,是重如泰山的父母恩情,讓他走上這條不歸之路,讓他那熊熊燃燒的仇恨之火,放肆地毀滅了一切。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伍子胥

伍子胥曾經的好朋友申包胥隱藏在山裡,得知伍子胥鞭了楚平王的屍身,就派人責備伍子胥。

伍子胥當然記得申包胥,逃亡的時候他曾經對對申包胥說過“我必覆楚國”的狠話,而那時的申包胥則勉勵自己說:“努力吧,伍君,願你早日報得大仇!”旋即又目光堅定地說:“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

面對申包胥的責備,伍子胥毫無愧色,他回話給申包胥說:“當年你能理解我的仇恨,如今我也沒有忘記你的志向和你曾經的豪言壯語。現在我滅了楚國,努力吧,申君,願你實現興楚的理想!”

申包胥和伍子胥不愧是朋友,兩人身上有著相似的倔強性格。

申包胥立即出山,一路馬不停蹄地跑到秦國求救。

剛到秦國就被攔在城門外不讓進,申包胥就在牆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進,終於感動了秦哀公。

待接見之時,申包胥又細細地將秦、楚兩國的淵源和友誼一一道來,並警醒秦哀公,吳國是晉國扶植起來削弱楚國的,如果楚國滅亡,秦國能獨抗強晉嗎?晉國和吳國聯手打擊的下一個難道不會是秦國嗎?

考慮到秦國的利益,秦哀公決定發兵救楚。就這樣,申包胥以自己的堅毅打動了秦哀公,為楚國贏得強勁的外援,史稱“哭秦庭”。

吳楚爭霸:孫武一戰封神,伍子胥鞭屍三百

申包胥

公元前505年春,秦哀公命大將子蒲、子虎率秦軍南下助楚復國,秦楚聯軍接連打敗吳軍,還滅亡了吳的盟友唐國。

就在這時,吳國背後的越國也趁火打劫,越王允常聽說吳王闔閭在郢都,吳國內部空虛,於是率軍攻打吳國。

而夫概看到吳軍損兵折將,闔閭卻滯留楚國不肯撤離,於是便擅自逃回吳國,並自立為王。

內憂外患下,闔閭被迫離開楚地,引兵東歸。

同年九月,楚國終於復國,但是經此一難,楚國已經元氣大傷,特別是楚人心理上受到的巨大打擊久久難以平復。

#歷史#​#中國歷史人物#​#頭條歷史#​#歷史有知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