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錦衣衛竟是儀仗隊:“拱衛司”和“儀鸞司”哪個才是它的前身?

2022-11-29由 莫存順逆說歷史 發表于 歷史

錦衣衛和儀仗隊存在巨大反差,在傳統觀念裡,與錦衣衛相關的活動,一般都與刑事案件掛鉤,比如像抓捕皇帝下令要抓的人,夜晚潛入別人府邸竊聽甚至出馬殺掉某些人的心腹仇人等“髒活”,給人“兇殘”的印象,儀仗隊則是身材高大、穿著筆直的制服,排著整齊的佇列,一舉一動都透露著莊嚴整潔和榮耀,二者給人的畫風完全不同。但明朝最早的錦衣衛確實不是去處理這些髒活的,作為儀仗隊存在。

錦衣衛竟是儀仗隊:“拱衛司”和“儀鸞司”哪個才是它的前身?

圖片來自網路

那麼為什麼要設立儀仗隊呢?明代錦衣衛設立初期又有什麼變遷呢?

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吸取漢代治理得失和元亡教訓的需要

公元1364年,當時正處元末農民大起義時代,起義部隊在中原各地四起,朱元璋的部隊是其中最強勁的一支,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打敗了陳友亮等勁敵,主要對手還剩下張世誠,此時朱元璋的部下們對奪取天下都很有信心,在這一年李善長希望朱元璋自立為吳王,當然朱元璋的志向肯定不止於稱王,但是部下的推舉也不能置之不理,於是朱元璋玩起了封王的傳統老把戲,先拒絕再接受,後號稱吳王,既然王位已已經立了,自然就開始給他手下的眾多將領分配官職。

錦衣衛竟是儀仗隊:“拱衛司”和“儀鸞司”哪個才是它的前身?

圖片來自網路

在這之中有的人對自己的職位很滿意,喜形於色,也有人覺得自己的價值沒有得到肯定,吵吵嚷嚷。對屬下的情緒和反應,朱元璋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朱元璋向來是敏感多疑的人,對自己和部下的等級關係有著清晰的界定,在他的內心深處不希望部下以下犯上。

因此朱元璋希望可以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完整秩序,於是他向臣下孔克仁提問說,漢朝治國之道不純正的原因究竟在哪裡?孔克仁回答說是因為漢高祖王霸結合的治國之道。朱元璋並不認同孔克仁的說法,搖搖頭說,漢文帝才應該承擔主要責任,朱元璋的理由是,漢高祖是漢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在位時禮法制度早已被秦朝徹底毀壞,漢高祖要休養生息,來不及制定禮樂制度,情有可原,但漢文帝在位期間正當以禮樂治國,他卻徘徊猶豫,錯失良機。

錦衣衛竟是儀仗隊:“拱衛司”和“儀鸞司”哪個才是它的前身?

圖片來自網路

如果說漢朝的教訓相對來說年代比較遠,那元代滅亡的前車之鑑,朱元璋一定了如指掌。元朝之鼎盛時期在亞歐佔領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疆域,但是正如如明史學家孟森所講,元人馬上得之、馬上治之,不知立法行政,國祚自然不會長遠。

錦衣衛竟是儀仗隊:“拱衛司”和“儀鸞司”哪個才是它的前身?

圖片來自網路

朱元璋對部下說,元朝大亂正是因為紀綱不立、主弱臣強,導致法度不行,人心渙散,前後思慮之下,朱元璋極度渴求建立一套完善的立法制度。

朱元璋樹立“禮法”權威的需要

從帝王統治術來說,為了讓自己的統治更加長久,他需要禮法來維護自己的權力正當性。對這一點朱元璋格外重視,他出身卑微、沒有尊貴的身份加持,朱元璋心裡明白縱使靠武力贏,那麼起義的部隊那麼多,英雄豪傑並起,天下人為何要信賴你朱元璋,擁戴你朱元璋為皇帝呢?所以朱元璋用各種手段來證明自己是天下之主。

錦衣衛竟是儀仗隊:“拱衛司”和“儀鸞司”哪個才是它的前身?

圖片來自網路

在洪武年間朱元璋的詔敕都自稱為奉天承運皇帝,“奉天承運”表示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是天命所授,沒有人可以撼動自己的位置。為了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皇帝需要各種繁瑣儀式來確認自己的身份地位,分化出與他人的高下等級關係,這其中隆重的儀仗隊伍就是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之一。

錦衣衛竟是儀仗隊:“拱衛司”和“儀鸞司”哪個才是它的前身?

圖片來自網路

朱元璋不僅是平民出身,而且是一個從鳳陽農村出身的放牛郎,卑微的出身使得朱元璋更迫切地需要尊貴的儀式來提升自己的氣場,使自己更有帝王氣勢。

古人的禮儀非常多,非常繁瑣,帝王的儀仗更是繁瑣至極,維護最高統治者日常活動的禮儀、節慶時的禮儀等,都需要專門的機構來負責。

錦衣衛的第一個前身“拱衛司”

公元1364年12月,此時距離明朝正式開始紀年還有4年的時候,錦衣衛的第1個前身“拱衛司”就誕生了,拱衛司管領校尉是正七品的單位,官職不高,但是直接從屬於從一品的機構大都督府,大都督府是當時軍隊的最高指揮機關,統領全國軍隊,當時擔任大都督的就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因此拱衛司雖然職級不高,但是非常有地位。

錦衣衛竟是儀仗隊:“拱衛司”和“儀鸞司”哪個才是它的前身?

圖片來自網路

拱衛司不負責派人外出打仗,工作地點在內廷,拱衛司主要職責是“陳設鹵簿”,“陳設鹵簿”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陳設儀仗。儒學非常注重禮樂,在不同等級的場合,見不同的人,儀仗隊伍的人數、所使用的車駕都是不一樣的,且有十分明確嚴格的規定,朱元璋的儀仗就是由拱衛司負責。明史中皇帝儀仗的記載非常詳細,分撥多少人,多少人站在哪個宮門的哪個方向都有嚴格的標準。

另一個前身“儀鸞司”和它的天武將軍

除了拱衛司以外,錦衣衛還有另外一個前身機構叫儀鸞司,儀鸞司的工作跟拱衛司非常相似,這個機構具體設立於什麼時間目前仍有爭議,《明太祖實錄》中說“洪武三年六月乙酉,置親軍都尉府及儀鸞司”,但是同樣在這本書裡,早在朱元璋登基以前就出現了儀鸞司的身影,因此儀鸞司這個機構在洪武三年之前就已經有了。

職能偏向於安保工作,文獻記載,儀鸞司官員中有一種很重要的官職叫“天武將軍”。天武將軍無論是外形還是武力都要很出色,稱得上是明朝儀仗天團。史書記載天武將軍,身高一定要在5尺3寸以上,力氣要達到350斤,才可以獲得入選的資格。在執行早晚朝的宿衛護駕任務時,天武將軍都手持金瓜,身披鐵甲,頭戴鐵盔帽列侍左右。到了大朝會時,天武將軍要手持金瓜,身披金甲,頭戴金盔帽,可以說是團隊中的門面擔當。

錦衣衛竟是儀仗隊:“拱衛司”和“儀鸞司”哪個才是它的前身?

圖片來自網路

後來天武將軍改名為大漢將軍,錦衣衛成立之後,這些將軍大部分被編制在錦衣衛內,因而稱作錦衣衛將軍,這個天團建制共1507人,其中1500人為將軍,另外7人為統領將軍的官員,那他們是如何選拔的呢?要求身材高大、長相中等以上,沒有疾病、體臭,勇敢有武藝的男子,天武將軍選拔有嚴格的家世背景調查,如果家庭中有人被判處極刑,就沒有進入選拔的資格,從選拔流程上看,天武將軍的招募分兩種情況,一是如果天武將軍過世,他的子嗣兄弟可以頂替這個職位,但是必須經過武藝和勇氣的試煉,二是如果職位出現空缺,符合條件的普通百姓也可以參加考試。

親軍都尉府整合拱衛司和儀鸞司職能

為什麼同樣是負責儀仗的部門要設立拱衛司和儀鸞司兩個呢?其實說白了這跟明朝初年的背景有很大關係,當時朝廷才剛剛起步,官職設立都不太完善,所以有的職位空缺,有的職位重複。

錦衣衛竟是儀仗隊:“拱衛司”和“儀鸞司”哪個才是它的前身?

圖片來自網路

正因為如此,明太祖立國以後開始對拱衛司和儀鸞司兩個機構進行了調整,首先拱衛司改為正三品的拱衛指揮使,接著又改為都尉司,在洪武三年都尉司又改為親軍都尉府。在明代“親軍”這兩個字分量很重,是直接為皇室安全負責的軍隊,十分重要。

明朝的軍事力量結構非常龐大,拱衛司改為親軍都尉府正是其得到皇帝信任和重用的標誌,親軍都尉府仍然由大都督府管轄統轄,設左、右、中、前、後五個衛,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機構。按照明朝著名的衛所制度,一衛是5600人,可想而知,初創時親軍都尉府的人數已經非常多了。

錦衣衛竟是儀仗隊:“拱衛司”和“儀鸞司”哪個才是它的前身?

圖片來自網路

而原本拱衛司承擔的儀仗一事就順理成章地交到了儀鸞司手上,結構調整後,儀鸞司成了親軍都尉府的下屬機構,此時親軍都尉府至少有了6個下屬機構,儀鸞司和左右中前後5個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