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柳袁照:朱熹做的最被人詬病的一件事

2022-11-21由 八子柳袁照 發表于 歷史

柳袁照:朱熹做的最被人詬病的一件事

嚴蕊畫像

很小的時候,我就會背誦的一首詩,是朱熹的《觀書有感 》: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教人讀書,讀書會讓人靈動,就像一池活水,由這首詩,我就知道了朱熹。長大了,我到了武夷山,朋友專門陪我去了他的故居,這是因為這首詩。門口一方池塘,開滿荷花。這是當年他看書聯想得到的那口池塘嗎?還是後人根據他的詩,挖了一口池塘以應景?從朱熹故居走出來,我站在池塘邊好一會,思緒有些翻卷。

寫了這樣好詩的人,卻製造冤假錯案,卻是我所想不到的。朱熹小時候應該是吃過苦的人,他讀書很用功,也建立了自己的功名。可是他長大了,發跡了,卻做了一件讓人不齒的事。

朱熹提倡理學,也有人不同意,比如當時的永康學派,(代表人物叫陳亮,他的家在永康,故名)。兩派相對立,鬥得不可開交。

朱熹曾做了一回不大不小的官,叫浙東常平使,浙東那一帶歸他管,包括台州。他巡行到了那裡,台州的太守叫唐仲友,他不相信理學,而贊同永康學派,於是,朱熹利用手中的權力,要拔掉這顆釘子。他連上六疏彈劾唐仲友,其中有一條,說唐仲有與歌姬有染,犯了風化之罪。

皇上沒有說話,朱熹先動手。

他下令把歌姬抓捕起來,先是關押在臺州,不放心,台州是唐仲有的轄地,又把她關到了紹興。用刑逼供,一定要她承認與唐太守做了苟且之事。歌姬說:“身為賤妓,縱合與太守有濫,科亦不至死;然是非真偽,豈可妄言以汙士大夫,雖死不可誣也。”意思是說,我出身低微,即使與太守有了性、情事,也不至於死罪,況且我們沒有,怎麼能誣陷一個好人呢,我寧願判死罪也會承認。

這事做也太過分了。

朱熹要搞倒唐太守,去抓他呀,他抓不到,因唐也不是好惹的,也有來頭,姻親即是當朝宰相。朱熹只能欺負歌姬,怎麼能稱好漢?引起朝野議論,這事直接傳到了皇帝耳朵裡,皇帝做了和事佬。朱熹改官,直接把他調走,隨即派了岳飛的後人嶽霖去處理。弄清了原委,嶽霖直接釋放了歌姬。

歌姬何人?即南宋詩人嚴蕊。嶽霖問嚴蕊:我放了你,你想去哪裡呢?於是嚴蕊寫了一首《卜算子》:

不是愛風塵,

似被前緣誤。

花落花開自有時,

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

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滿頭,

莫問奴歸處。

這首詩,流芳百世。意思是說:

我自己並不是生性喜好風塵,

之所以淪落風塵,

是為前生的因緣所致

花落花開自有一定的時候,

可這一切

都只能依靠司其之神東君來作主。

該離終須要離開,

離開這裡又如何能待下去。

若能將山花插滿頭,

不需要問我歸向何處。

嚴蕊,是她的藝名,原本叫周幼芳。她能歌善舞,學識通曉古今,詩詞語意清新,在世時即為人所稱道,後世更是。嚴蕊被抓,卻也有由頭,一次唐太守宴請,請嚴蕊作陪。那時正是桃花盛開,宴中雅興,唐太守讓她賦詩一首,嚴蕊立馬賦《如夢令》: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與紅紅,

別是東風情味。

曾記,曾記,

人在武陵微醉。

透過詠紅白桃花,抒發了自己淡淡的哀愁。朱熹卻嗅到了什麼,於是發生了上述這一幕。

朱熹做的最被人詬病的一件事,是這件事嗎?是,又不是。

朱熹還被稱為教育家,他講學,他辦書院,勤勤懇懇。比如,廬山腳下的“白鹿洞書院”的修復,重啟,他發揮了關鍵作用。他根據多年的教育經驗,親自制訂了《教規》: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教育目的。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為學之序。

言忠信,行篤敬,懲憤窒慾,遷善改過。——這是修身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這是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已。——這是接物之要。

這個“教規”,是一個有體系的“教育綱領”。

這個“教規”,成為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

這個“教規”,為成為之後七百年中國書院辦學的模式。

可是,朱熹這套東西,是以程朱理學為指導思想的,主導理念是錯的。

朱熹做的最被人詬病的一件事,是這件事嗎?是,又不是。

朱熹窮其一生,構建了自己的理學體系,可以說“博大精深”,可是這一套理論,根本的問題是違揹人性。他要“明天理,滅人慾”,使人心服從道心,並把它們作為教育的任務和作用,從此作為封建統治者作為統治、禁錮、束縛人民的有效工具。

朱熹做的最被人詬病的一件事,是這件事嗎?應該是這件事,是違背世界萬物發展規律,倒行逆施的一件事。而關押、逼供嚴蕊只是一次表現;制定書院教規,也只是一次表現而已。

2022年10月18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