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不吃糖的理由》書評:轉物,不被物轉

2022-04-02由 無憂在讀書 發表于 歷史

“糖給人類帶來的不僅有甜蜜,還有痛苦”。——《不吃糖的理由:上癮、疾病與糖的故事》

你好,感謝關注

《無憂在讀書》的頭條號

。“開卷有益、讀書無憂”——我是薦書人

無憂

,今天

在讀的書是《不吃糖的理由:上癮、疾病與糖的故事》

(作者:加里·陶布斯,譯者: 李奕博,機械工業出版社)。

《不吃糖的理由》書評:轉物,不被物轉

《不吃糖的理由》書評

《不吃糖的理由:上癮、疾病與糖的故事》,“一本關於糖的科普書、故事書和歷史書。”讀後感是:有洞見,晦澀、無趣,如同嚼蠟。

本書是從糖尿病的流行寫起,講述了人類生產和食用糖的歷史,科普了種種糖對人體的潛在傷害。

加里·陶布斯引用大量二手材料論證,“糖給人類帶來的不僅有甜蜜,還有痛苦”,比如:糖會導致上癮——“我們對糖的渴求和對酒精的渴求是相似的,源於心理上的滿足感”。比如:糖會誘發疾病——“攝入了大量糖類,人在美好的感覺中會逐漸走向肥胖,走向疾病(糖尿病、腫瘤和痴呆症)”。

然而,為什麼“糖的危害沒有如菸草一般被蓋棺定論”,我替作者提煉了三條:

1、資本的影響

“整個社會經濟被資本所左右,大家可以看到媒體上推薦甜飲料和餅乾等垃圾食品的廣告圖天蓋地,鮮豔的顏色和動人的表情,讓人忘記了那是有害健康的東西。”

“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政府都對製糖業大加鼓勵,因為只要製糖業有利潤,政府就有稅款。糖是完美的徵稅目標:產地位於熱帶的殖民地,所以商品的進口容易掌控,既是全球通行的消費品,又不是生活所必需。”

“糖的歷史,是資本的發家史,是社會的變遷史,也是流行性疾病的發展史。”

2、長期的影響

“短期的實驗結果不能作為長期影響的判斷依據。比如在飲食上,短期內吃一種食物沒問題,不代表長期吃也沒事。”

“和吸菸類似,吃糖的後果往往需要20年才能顯現,所以在情況還能挽回之時,吃糖還是越少越好,不是嗎?”

3、文化的影響

“自19世紀40年代,5個以糖為主要原料的行業湧現出來,它們製造、分銷、不遺餘力地宣傳這些飲料和食品,讓其進入我們的飲食習慣,融入我們的生活。”“長久以來吃糖的習慣已經改變了我們。無論食物還是飲料,飲食環境已徹底不同,而身處其中的我們也已隨之變化。”

“容易胖的父母們不是透過基因,而是透過飲食習慣和廚房文化將肥胖傳給下一代。”“其實不光是孩子,所有人對糖的反應都一樣,一旦接觸就停不下來。文化宣傳也好,飲食教育也罷,毫無用處,生產多少就消費多少。”

——

糖,特別是長期攝入糖類,對身體有潛在危害,容易引發各類疾病。儘管糖的危害尚未形成科學和社會共識,作者建議儘量少吃糖。

我想這就是本書的核心觀點了。

合上本書,我的腦袋裡閃過一個念頭——

“控糖,身體上和精神上的

。”糖,是一種讓人短期上癮又長期有危害的東西。反觀我們現代的生活,類似“糖”的甜蜜誘惑和潛在危害其實很多,比如:遊戲、爽文、網夠、短影片……這是一種精神上的“糖”,同樣會引發上癮和疾病。

在虛擬與現實世界逐漸交融的未來,如果一個人活在被“元宇宙設計者”安排的虛現世界中,被控制了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所吃、所喝,喪失了獨立思考只會接受別人給的事物與觀點,還誤認為自己擁有快樂的生活和自由的靈魂。何等可悲!

不吃糖也許極端,保持自控十分關鍵。

學會轉物,不被物轉,作自己的主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