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中世紀的教權與王權 - 兩小無猜

2022-03-05由 溫柔的不鏽鋼 發表于 歷史

說到歐洲的中世紀,大家第一個蹦出來的詞一定是黑暗。沒辦法,歷史書就是這樣教的嘛。其實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算作中世紀的起點,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作為中世紀的結束,其實要分成兩段來看。前500年,輝煌的帝國倒下,社會突然退化到了野蠻狀態,治理混亂,沒有什麼文化,人民只能滿足基本的溫飽,這一段的確可以稱為黑暗。但是到了後500年,社會逐漸穩定,英雄輩出,文化成果豐富,這一段其實是為歐洲即將到來的文藝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貫穿這兩段的主線,就是基督教,就是教權與王權的並立,這兩個互相扶持,互相利用,同時也互相鬥爭。一開始,都是弱小的,所以互相幫助,互相提攜,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前500年,是一個兩小無猜的美好年代。

大家都理解王權,不過對基督教的龐大權力卻有點想不通,這也難怪,畢竟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一個龐大的宗教勢力,理解不了一個宗教怎麼就能和世俗的國王平起平坐,有的時候甚至還能壓國王一頭。這還要從羅馬帝國說起。自從公元4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後,它就不斷學習和成長,吸收了很多羅馬的傳統,將羅馬的政治架構,治理方法和法律吸收進來。從組織的角度來看,中世紀的教會就是羅馬帝國的延申,基督教其實是一種特殊的政治體系,從這個角度,你就能理解為什麼基督教能夠跟歐洲的王權掰了一千年的手腕了,因為這就是兩種不同組織的爭鬥。

當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又接著持續了一千年,教皇依然在羅馬,而且承認東羅馬帝國,連滅亡西羅馬帝國的日耳曼蠻族也承認東羅馬帝國。這其實就是相當於教皇與皇帝一起接著統治羅馬帝國的框架,只不過西羅馬帝國落在了一堆蠻族的手裡。

中世紀的教權與王權 - 兩小無猜

在以前美好的羅馬帝國時代,有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大家可以去大浴池洗暖洋洋的熱水澡,去鬥獸場看精彩刺激的鬥獸表演。帝國被蠻族滅亡之後,突然就退化到了原始社會一樣,物質和文化都沒有了,詩意的生活變成了黑暗的煎熬,生活越來越糟糕,面對這樣的處境,沒有一種堅定的信念是抗不過去的,大家對心靈雞湯的需求從來沒有如此強烈。基督教的傳教士們都是傳銷的好手,他們不辭辛勞地來到各個地方,向老百姓宣講聖經的福音,讓底層的窮苦百姓有了精神的寄託和歸屬感,就這樣打動了百姓的心。

同時蠻族人建立一個個的小王國,但是他們卻沒有能力去建立像以前一樣的行政系統去管理。蠻族人勇武好鬥,但是卻不識字,在馬上得來天下卻不能在馬上治理,他們迫切地需要讀書人來幫助。當時的社會誰是讀書人?就是教會里的教士。於是教士就順理成章的成了社會的法官,來制定規範,來裁決社會里的各種矛盾。同時國王和貴族也需要讀書人幫他們出謀劃策,治理民眾,教士們也自然地成了謀臣和師爺。

我們今天看基督教,很自然地就從宗教的角度來看,要理解中世紀的基督教,要從政治組織形式和治理來看。中世紀早期的歐洲,已經退化到了自治。在農村,當地的貴族家庭統治著自己家房子附近,農民的領導就是村子裡的領主和夫人,他們負責收稅,給領地裡的農民提供保護。在城市裡,基督教填補了真空,大教堂裡的主教管轄著教堂附近的地方,他不但給予精神上的指引,同時也會要求你納稅。

如果我告訴你,在中世紀,最好的職業其實是加入教會,成為神職人員,你會不會突然領悟到什麼?對了,就像現在考公務員一樣。當時貴族家庭的孩子只有兩條出路,一個是變為教士,另外一個就是過世俗生活。無論哪條道路,家庭都會給他們巨大的經濟支援,會有奴隸或者佃農來耕種他們的土地。經常看到的就是,修道院的主教和院長是王公貴族,有時甚至是國王的兄弟姐妹。比如6世紀圖爾的主教格里高利來自於一個羅馬貴族家庭,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也是來自於一個羅馬的大富之家。如果你找到當時的農民,問問他們對教士們的印象,他們一定會告訴你,這些教士都是富有的地主,而不是什麼上帝恩典的泉源。

中世紀就是這樣,從帝國衰敗的陰影下慢慢走出來。弱小的國王們和剛剛起步的基督教互相幫助,互相提攜,建立深厚的友誼,開始了歐洲王權與神權共治的時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