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後勤保障與中世紀戰爭:因地制宜的補給謀略,才能抓住勝利的機遇

2021-09-10由 歷史有點妙 發表于 歷史

19世紀初期普魯士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在著作《戰爭論》曾經說過一段名言:“一場戰爭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戰略眼光是一個方面,戰場戰術是另一個方面,而剩下的則是後勤保障。”由於中世紀歐洲封建割據勢力林立,城堡與城堡、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紛爭不休,因此後勤保障往往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方面,只有因地制宜地採取正確的補給策略,軍隊將領才能抓住那些轉瞬即逝的勝利機遇。

中世紀早期歐洲軍隊的後勤保障觀念

在早期建立在歐洲的日耳曼國家看來,保障軍隊的後勤供給並不像事先制定的戰略戰術一樣,能夠對戰場形勢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在中世紀早期,很多歐洲國家並不重視軍隊的後勤保障,一般總是透過對被佔領地的掠奪來維持軍隊的前進。舉個例子來說,西歐早期赫赫有名的法蘭克王國,它的軍隊體系之中根本就沒有專門負責後勤保障計程車兵,他們軍隊之中的糧草全部依靠戰勝之後在當地的肆意搶掠來維持,而這種補給方式也被稱為“就地普及”,一直以來都是中世紀歐洲軍隊的重要補給方式。

後勤保障與中世紀戰爭:因地制宜的補給謀略,才能抓住勝利的機遇

但是隨著公元11世紀以來歐洲戰爭規模的擴大,歐洲國家們逐漸發現這種方式也有著一定的弊端。舉個例子,在公元1095年,拜占庭帝國飽受中亞國家的侵擾,因此皇帝阿列克塞一世向羅馬的教皇國發出了一封求援信。為了援助東羅馬帝國,羅馬教皇煽動了一大批追求黃金和土地的歐洲封建騎士們踏上了陌生的敘利亞土地。

儘管在踏上這片陌生的土地之前,歐洲封建騎士們已經事先準備了充足的物資,但是當歐洲封建騎士們的軍隊和當地的塞爾柱人發生激戰交戰的時候,他們才意識到自己後勤保障處於非常匱乏的地步。由於戰爭因素,支援塞爾柱帝國的當地百姓拒絕將自己的糧食交出,因此在飢寒交迫之中,騎士們差點被塞爾柱人擊敗。幸好這時來自義大利邦國的商人運輸船停靠在了地中海沿岸,他們才勉強得以撐過最困難的時期,並且最終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後勤保障與中世紀戰爭:因地制宜的補給謀略,才能抓住勝利的機遇

很顯然,戰爭的程度越是宏大,軍隊指揮官對於後勤保障的要求也越複雜,因此歐洲軍隊對外擴張時對後勤保障的漠視差點導致了戰役的失敗。從此之後,歐洲各國才開始探索軍隊後勤保障的多種模式,以免重蹈歐洲軍隊在敘利亞土地上的覆轍。

中世紀戰爭歐洲軍隊的後期保障體系

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武曾經在《孫子兵法》之中說過:“三軍未動而糧草先行。”因此在一般讀者的腦海之中,最理想的後勤補給方式應該是打仗之前,在軍隊駐紮地修建大量的倉庫用於儲備糧食,然後使用馬車等運輸工具保障前線戰場的日常補給,實際上這只是理想化的場景。以色列著名戰爭學家克列威爾德指出,在中世紀歐洲還未出現鐵路之前,大軍作戰最主要的補給方式依然是就地補給,而不是遠端輸送。

後勤保障與中世紀戰爭:因地制宜的補給謀略,才能抓住勝利的機遇

對此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如果命令一位士兵推著一車糧食運往前線的話,那麼我們可以明確得出一個結論,在車上的糧食沒有被運量士兵吃完之前,他自己是不會餓死的。換句話來說,如果想要維持龐大的補給線,那麼運輸糧食所產生的消耗也要被計算在內,特別是隨著運糧距離的增大,運輸糧食所要付出的成本就會急劇增加,有的時候運糧的輜重隊伍所消耗的糧食比他們本身所要輸送的糧食更多。

而且在變幻莫測的戰爭之中,維持漫長的補給線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因為後方的輜重部隊很有可能遭到敵軍的偷襲,而沉重的糧草也會拖垮軍隊的行動速度。因此,組織有規模的就地補給往往是中世紀時期歐洲軍隊的重要補給方式之一,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當然,這種“就食於敵”的補給策略需要因地制宜地進行使用,歐洲遠征軍的教訓就擺在我們的面前。

後勤保障與中世紀戰爭:因地制宜的補給謀略,才能抓住勝利的機遇

那麼遠距離運輸糧食進行軍隊補給難道說就是一無是處的辦法嗎?其實也不盡然。在中世紀時期,歐洲軍隊可以依靠發達的海運,從滿載糧食的船舶之上獲得支援,因為船舶的運輸成本要比馬車低得多,並且負載能力也更大,因此當時歐洲軍隊的行軍路線總是圍繞著河流、海洋或者湖泊。

除了依賴水上運輸之外,歐洲中世紀的很多國王都曾經探索過另外一種補給方式——邊境城堡和儲糧兵站的建設。其中,位於法國沿岸的多佛城堡曾經是英格蘭重要的邊境城堡,歷代英格蘭國王對多佛城堡的建設都十分重視。經過兩次擴建之後,多佛城堡的城牆一直修到了海岸線旁邊,為了解決被圍困時期城內軍隊的糧食問題,多佛城堡之中修建了巨大的儲量室,其中的存糧足夠維持守城軍隊1年的糧食需求。

後勤保障與中世紀戰爭:因地制宜的補給謀略,才能抓住勝利的機遇

公元1216年,法國路易王子為了奪取這個重要的據點,率領數萬法蘭西軍隊將整個多佛城堡水洩不通地圍了起來。首先法軍使用了傳統的攻城雲梯,搭配工兵從地上地下兩個方向對多佛城堡發動了猛烈進攻。當然防守多佛城堡的英格蘭士兵也不是吃素的,面對法蘭西軍隊潮水一般的進攻,他們使用砸石塊、潑熱油等方式成功遏制住了法蘭西軍隊的進攻,而至於鑽地道的法國工兵,英格蘭士兵往往在對方挖好的地道之中點上一把麥秸,過不了多長時間躲在地道里的法蘭西士兵就會被濃煙活活嗆死。

後勤保障與中世紀戰爭:因地制宜的補給謀略,才能抓住勝利的機遇

對於多佛城堡的頑強抵抗,路易王子也無可奈何,只能下令將多佛城堡長期圍困,兩軍從此開始了長期的糧草消耗戰。但是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僅僅3個月之後,路易王子手下的法蘭西軍隊卻率先崩潰了,因為他們身後漫長的補給線被附近的英格蘭軍隊所切斷,而長期堅守多佛城堡的英格蘭軍隊卻士氣如虹,路易知道如果再不撤退就會面臨兩面受敵的危險,只能在英格蘭守軍的嗤笑聲中收拾軍隊後撤。

後勤保障與中世紀戰爭:因地制宜的補給謀略,才能抓住勝利的機遇

而另一位為永久儲糧據點作出重要貢獻的則是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獅心王理查)。在英國軍隊遠征的時候,理查一世常常身先士卒,因此作為一名“上馬衝鋒,下馬治國”的國王,他很早就意識到了建立永久儲糧據點的重要性。為了維持英格蘭軍隊的後勤保障,他曾經在塞普勒斯島等地點專門建立了負責籌備糧食的兵站,從英格蘭本土派遣載滿糧食的船隻抵達島嶼,然後僱傭當地工人在島上修建了一些大型糧倉。此後這些糧倉就成為了英格蘭遠征軍的重要後勤據點,它們並且為英格蘭軍隊提供了重要的糧草支援。

隨著軍隊後勤供給在歐洲軍隊地位的上升,歐洲各國的軍隊之中也出現了專門負責籌備糧食的重要官職,13世紀“御糧官”這一職位的設立更是彰顯了後勤儲備在歐洲軍隊之中的戰略地位。作為國王特別任命的官職之一,御糧官往往負責各個地區軍糧的籌備工作,為了儲存徵繳上來的糧食,他們在歐洲各地的封建大城市之中設立專門的糧倉,除了少數用於宮廷消費之外,大部分都是為戰爭所準備。到了中世紀晚期,歐洲軍隊的後勤供給終於呈現出多樣化的局面,而且其中至少一部分必須由國庫儲糧進行供給。

中世紀歐洲軍隊後勤供給對戰爭勝利影響的三大特點

由於歐洲中世紀糧食運輸方面的複雜性,長期以來善於用兵的將領和國王們通常會拋棄自己能夠丟掉的所有輜重,僅靠士兵的兩條腿就能完成數千公里的奇襲,因為他們深深懂得“兵貴神速”的道理。中世紀晚期爆發的義大利戰爭之中,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率領5萬士兵準備入侵義大利北部,此時他的軍隊必須翻越高聳的阿爾卑斯山脈。因此他明智地捨棄了自己的大部分輜重,才能自由穿梭於阿爾卑斯山谷之中,因為在富饒的義大利北部地區,他的軍隊是不難在當地居民手中徵收到補給的。

後勤保障與中世紀戰爭:因地制宜的補給謀略,才能抓住勝利的機遇

不過長期以來,歐洲的常勝將軍們之所以能夠帶領自己的軍隊在戰場上取得勝利,是因為他們能夠因地制宜地採用多種手段,最大化滿足軍隊行軍打仗的後勤補給。要想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軍隊統帥對於自己軍隊的日常消耗進行最合理的估計,比如說士兵連續幾天不吃飯還能維持士氣,這樣他們才能對複雜多變的後勤保障方式作出合理運用。

總結來說,中世紀中世紀歐洲軍隊後勤供給對戰爭勝利影響的三大特點如下:首先,軍隊的集中會導致就地補給的困難。短時間大量號召軍隊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軍隊就地補給能力的急劇降低,因為士兵數量的增多定會導致可以強行徵收糧食的區域變小,因此著名軍事學家毛奇才提倡“分散行軍,協同作戰”的戰略行動準則。

後勤保障與中世紀戰爭:因地制宜的補給謀略,才能抓住勝利的機遇

其次,流動作戰的軍隊的就地補給能力要比原地不動的軍隊強得多。由於在中世紀的歐洲,一個地區的平民百姓能夠負擔軍隊的糧食補給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在城堡的攻防戰之中,攻城方最先被拖垮的原因是附近區域的糧食補給已經被原地不動的軍隊所耗竭,而守城方由於早已經儲備了足夠的糧食,因此無懼攻城方的長期消耗。

後勤保障與中世紀戰爭:因地制宜的補給謀略,才能抓住勝利的機遇

最後,戰場的持續時間越長,規模越大,對後勤補給的考驗也越加嚴峻。伴隨著中世紀戰爭技術的迅速發展,士兵們所要消耗的補給種類也越來越多,除了基本的糧食、箭矢之外,還有著諸如雲梯、黑火藥等攻城材料的消耗,一旦某些材料的供給出現問題,那麼戰爭的結果必然會出現一邊倒的局面。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原始社會的人們只需要攜帶一根棍棒和少量糧食就能維持數個月的部落戰爭,而中世紀晚期的歐洲軍隊卻需要專門的後勤機構和龐大的儲糧據點才能維持部隊龐大的戰爭開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