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地球礦產資源日益枯竭,人類距離外開採太空資源還有多遠?

2022-03-05由 天工科技 發表于 歷史

2017年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的這句預言:“在未來100年內,人類為生存必須離開地球,去太空尋求新的家園。”,或許將成為現實。

石油、天然氣及煤炭是世界能源供給及消費3個支柱,共佔一次能源消費的85%以上,根據2019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鑑》顯示,3種能源儲量分別僅夠維持50年、50。9年及132年的全球消費。同時,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預測,全球每年增加人口數量將保持在8600萬以上,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8億,能源需求量日益增加。為了破解地球礦產資源枯竭的瓶頸與人類共同體可持續發展難題,開發與利用豐富的太空資源勢在必行,太空採礦應運而生。

地球礦產資源日益枯竭,人類距離外開採太空資源還有多遠?

此前,美國發布了一份名為《太空資源開發和使用的國際支援保障》的檔案,為將來美國進入太空,尤其是前往月球和小行星開採太空資源正式確立了政策。雖然這一檔案引發了無數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外太空的資源開採是極具誘惑力的。

據瞭解,小行星上擁有豐富的碳、硫、氮、氫,開採後能夠為人類提供豐富的原材料和燃料。此外,一些地球上比較稀缺的資源如鉑系金屬、鈀金屬等,在外太空也有大量分佈。那麼,如果地球遇到礦產資源瓶頸,太空能順利成為人類的資源補給站嗎?人類想要進行太空採礦,還需要克服哪些障礙?近日,中國礦業大學特聘教授張克非在分享科研進展時,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

地球礦產資源日益枯竭,人類距離外開採太空資源還有多遠?

近地小行星目前最適宜開採

近地小行星,指的是那些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的小行星。此前,據外媒表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跟蹤著大約16700個近地小行星。

這些小行星上的水、矽、鎳、鐵都是開發重點。水分解成氫和氧後,可以作為動力燃料填充飛行器,清潔且成本較低;矽可用於發展太陽能系統;鎳和鐵則是太空製造業的潛在資源。據張克非介紹,小行星按照光譜特徵可分為C類(碳質)小行星、S類(矽質)小行星、M類(金屬質)小行星等。其中C類和M類小行星被認為含有巨大的礦產資源和經濟價值,可以為人類所利用。

具體來講,C類小行星富含碳、氫、氧、氮等元素,能夠為深空探測提供燃料,作為太空探索的補給站;M類小行星主要由鐵、鎳構成,有些小行星中鉑系金屬元素含量很豐富,例如鉑、鈷、銠、銥、鋨等珍稀金屬。

地球礦產資源日益枯竭,人類距離外開採太空資源還有多遠?

張克非表示,太空資源開採的目標集中在小行星,是綜合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考慮到現代科學技術、資源開採價值、地球安全性等原因,現階段最適宜開採的目標是近地小行星,且已有的研究證明,有將近1500多顆小行星具有非常高的可採性和開採價值。”他說,開採近地小行星上的礦產資源,還有可能降低部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風險。

太空採礦還需克服多個障礙

麻省理工學院曾發表文章估計,在地球上新開發一座稀土金屬礦約需10億美金。相比較而言,在不遠的將來把一顆體積較小的小行星帶回地球,需要的成本不相上下。不過,在遙遠的太空,想做一名好“礦工”,除了成本之外,待解決的問題還有一籮筐。

“太空採礦首先需要克服低/微重力下的低反作用力,要保證裝置能夠在風化塵土上實現完全自主智慧執行。另外,採礦過程中還要克服亞表層岩石的障礙,要能解決裝置長期夜間工作與能源儲存等問題。”張克非表示。

地球礦產資源日益枯竭,人類距離外開採太空資源還有多遠?

此外,張克非還強調,地球與太空的通訊問題也存在很大挑戰,如果在太空採礦時發生問題,不能及時傳送資訊到地面做出判斷,可能會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要解決這些問題,空間資訊科技是關鍵技術之一。據瞭解,目前,科研人員正在就太空導航定位與資訊感知、太空採礦智慧裝備等問題進行研究。

“人類在地球的活動,特別是大型工程專案,測繪是先鋒。在月球和火星探測方面同樣如此,我們首先要建立基準,然後才能指導勘察、採礦、機械操作。”張克非介紹,要早日實現太空採礦,還需要開展太空導航定位與資訊感知、太空採礦智慧裝備、太空資源勘探與採選、太空資源空間安全以及太空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研究,突破不同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環境監測、太空資源的利用途徑、太空資源就地加工與原位利用、太空資源快速運輸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這樣才有望為太空採礦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