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一言不合就“絕食”,印度人為什麼這麼喜歡?

2022-02-17由 拾起流年 發表于 歷史

在印度歷史上,關於“絕食”的記載有很多,絕食是印度民族的一大特色,但這種絕食並不是狹義上的不吃東西,而是印度人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古代的印度人絕食,多數是因為宗教信仰,用絕食來弘揚教義。

在佛教經典中記載著:“骨構成形骸,附以血肉,然後藏匿於衰老與死亡,傲慢與虛偽中。”婆羅門也有相同的看法,在印度教的經典中,認為“解脫”是自我從形體中的解脫。印度的另一個宗教耆那教也認為,“解脫”是形體的腐朽。這三個宗教都是印度宗教的代表,從他們的教義上可以看出,他們一致認為軀體是精神的桎梏,所以他們蔑視肉體,而對肉體最有效的摧殘就是絕食。因此,他們都選擇以絕食為手段,來達到靈魂的自由。

一言不合就“絕食”,印度人為什麼這麼喜歡?

大師絕食中

在印度的宗教中,絕食還是對教徒的意志以及虔誠信念的考驗。因此,絕食曾一度被宗教神聖化,變成通向最高精神境界的必經途徑。比如耆那教認為,如果人絕食而死,就可以以最純潔的狀態進入天國。據耆那教經典記載,孔雀王朝的旃陀羅笈多在晚年把皇位讓給他的兒子,自己則成為一名苦修者,跟著耆那教徒一起去了南印度,並在那裡用正統的耆那教方式修煉,最終選擇用絕食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印度歷史上,很多人還以絕食為武器,來反抗暴政、解決問題。印度歷史典籍裡記載著一位高僧,他為了給死囚伸冤,選擇以絕食為手段來感召國王。但是,剛愎自用的國王卻不為所動,高僧最終絕食而死,並在臨死前告訴國王,不出一個月天國的判官便會把國王拉出去審判。結果,高僧的話果然應驗了,不到30天國王便得怪病一命嗚呼了。自此,絕食便成了很多人的反抗手段。因為對傳說心懷疑慮,所以統治者也對絕食的人忌憚三分。

一言不合就“絕食”,印度人為什麼這麼喜歡?

在印度歷史上,聖雄甘地也曾用絕食的手段巧妙地為政治服務。20世紀30年代,甘地曾兩次進行絕食鬥爭。一次是英國政府堅持對印度“分而治之”,提出賤民另外設立選區,甘地堅決表示反對,便用絕食進行抵抗。印度人民在甘地的號召下,也開始了反抗,甘地絕食三天後,英國便做出了讓步。之後,因為國大黨內部的矛盾,甘地也有過一次絕食,以此來提醒國大黨成員保持警覺,洗滌罪惡。 隨著時代的發展,印度的絕食手段也不斷髮生著變化。

一言不合就“絕食”,印度人為什麼這麼喜歡?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絕食成為印度很常見的現象。在路邊的樹蔭下,常常可以看到用四根竹竿搭起來的小帳篷,下面有人躺在一張平臺上,旁邊的樹上用英語和印地語寫著標語,宣告他們絕食的目的。有些是工人反抗僱主,有些是為了解決家庭矛盾。 後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絕食的方式由一個人絕食,變成很多人為了一件事輪班絕食。

從這種方式的發展來看,絕食變得更加理性。很多工廠的工人為了反抗僱主的剝削和壓迫,組織起來進行輪班絕食。對此工人們解釋,絕食只是一種手段,他們希望透過絕食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因為絕食而弄壞了身體或葬送了性命,都是得不償失的,因為他們還需要養家餬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