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印度鬧獨立,英國500萬軍隊為何不去鎮壓,反而移交了權力

2022-01-25由 歷史大脈絡 發表于 歷史

很長一段時間,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在壓榨和種族歧視中生活的印度人,活得毫無尊嚴。

直到1947年,英國主動制定了政權移交方案,結束了在印度持續了190年的殖民統治。

印度鬧獨立,英國500萬軍隊為何不去鎮壓,反而移交了權力

而人們認為打敗英帝國的是一位瘦弱的老人,甘地。他反對暴力,提倡非暴力不合作。但真的是甘地打敗了英國嗎?今天曆史大脈絡為你解讀印度獨立的真相。

甘地被尊稱為聖雄,這一詞來源於梵文中的敬語,意指偉大的靈魂,是印度詩人泰戈爾贈予甘地的尊稱。

印度鬧獨立,英國500萬軍隊為何不去鎮壓,反而移交了權力

縱觀歷史偉人隊伍,甘地絕對是最特別的人物之一。在他身上,宗教和政治相結合,他的思想既帶著西方近代思想,又融合了東方傳統思想。但凡被稱為國父的政治人物,他的人生總是充滿了鮮血和槍聲,可是甘地竭力宣揚非暴力革命,並且身體力行做到了,以至於人們認為用愛與和平也可以換取獨立。

實際上,並非是印度靠著流血革命主動爭取獨立,而是另一方英國有意放棄這塊殖民地。

這裡就關係到英國的兩大黨派:保守黨和工黨。英國保守黨是一個有著長期歷史傳統的老黨。他們對大英帝國有種強烈的榮譽感,希望能夠捍衛殖民地的體制。而工黨則更關注國內,關注民眾的福利,更趨向於務實。

1945年,丘吉爾率領的保守黨攜二戰勝利的巨大聲望,在競選中自信滿滿。保守黨的競選口號是:選擇國民領袖,幫他完成歷史使命,死命地打丘吉爾這張牌,並且還準備進行又一場巨大而恐怖的戰爭。

印度鬧獨立,英國500萬軍隊為何不去鎮壓,反而移交了權力

打仗打得蕭條不堪的英國民眾真的已經厭倦了歷史使命,他們只希望好好地生活下去,歷史使命什麼的先讓我吃飽麵包再說好嗎?而工黨則理智很多,他們的口號是“讓我們面向未來”,並推出了非常細緻的戰後恢復計劃。工黨還提出一項決議,贊同印度獨立。

為什麼工黨贊同印度獨立?

因為英國殖民地同英國本土之間的地緣距離過於遙遠,在交通基本靠船,交流基本靠信的年代,決策遲緩、資訊不靈讓控制龐大疆域成為沉重的負擔。殖民地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不僅不能為英國的國力增長提供加持,反而需要投入大量財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這就使英國的殖民地成為消耗英國財力、軍力的無底洞。二戰期間,英國本土遭到德國的大轟炸,已經自顧不暇,更顧不上遠在千里之外的印度。

印度鬧獨立,英國500萬軍隊為何不去鎮壓,反而移交了權力

在技術大爆發的年代,比的是誰更靈活,是快魚吃慢魚;在後工業化穩定發展階段,比的是誰更龐大,是大魚吃小魚。體量和規模成為新階段國力強盛的衡量標尺,島國的劣勢暴露無遺。

結局是工黨獲得了半數以上議員席位,艾德禮成為英國首相,丘吉爾敗選。

艾德禮當選首相後,他很快就履行承諾。大英帝國的衰落和分崩離析只是時間問題,何必抓住過去虛幻的頭銜不放呢?

二戰後,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印度出現各種罷工、遊行,給英國造成了極大的壓力。美國和蘇聯成為國際趨勢主導者後,他們向英國施壓,希望他們放棄在海外的殖民地。

羅斯福對丘吉爾說,美國人民投入二戰,並不是為了大英帝國的存在而戰鬥,而是為了整個國際社會的解放和自由。在戰爭期間,羅斯福多次敦促丘吉爾在印度獨立問題上表態,甚至還派出專員參與英國與印度國大黨的談判。

印度鬧獨立,英國500萬軍隊為何不去鎮壓,反而移交了權力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反英抗爭思想,雖然為印度的自我意識甦醒,及獨立訴求,提供了精神信念支援。但通觀整個二戰期間,無論是國大黨的不合作退出運動,還是甘地本人的絕食抗爭,都沒有在政治目的上達到真正意義的成功。

印度能夠獨立,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大英帝國自身的衰落和瓦解。英國在國際地位上排名下降,沒有最高解釋權,只能答應美國和蘇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