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李冠雲:孔子嫡傳第五十代:孔搢、孔拯、孔摠

2022-01-23由 闕里書院 發表于 歷史

孔搢

,字季紳,孔子第五十代嫡孫。《闕里文獻考·世系》:“五十代搢,字季紳,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授右承奉郎,襲封衍聖公。制曰:‘仲尼之道,垂休萬世。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此者。襲封奉祀,宜及後昆。以爾重厚深醇,世系可考。選共乃事,是遵典常。命以京秩,畀以公圭,非特為爾身榮,實所以尊聖也。往其懋哉。’子一,文遠。”

孔搢於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襲封衍聖公,曾奉詔陪祀太廟,後來被宋孝宗擢升為知建昌軍(今江西撫州南城),再官至浙西參議,階至右宣教郎,但卻在孝宗淳熙八年(1181)遭到罷官。記錄宋光宗紹熙元年迄寧宗嘉定十七年事蹟的《兩朝綱目備要》卷二也記載說:“(紹興)二十四年,玠卒,以其子搢為右承務郎,襲爵奉祠事。淳熙中入侍祠,擢知建昌軍。久之,坐妄用庫金貶秩,遂不復用焉。紹熙初,累遷至朝散大夫,未幾,卒。至是,搢卒,詔以其子文遠為承奉郎,襲封衍聖公。”

李冠雲:孔子嫡傳第五十代:孔搢、孔拯、孔摠

衢州孔氏家廟

孔拯

,字元濟,孔子第五十代孫。《闕里文獻考·世系》:“拯,字元濟。金熙宗皇統二年春正月,授文林郎,襲封衍聖公。時年八歲。廢帝天德二年定衍聖公俸格加於常品,尋晉承直郎。世宗大定元年年二十六卒,葬於祖墓西南。無子,以弟摠襲爵。”《金史·孔璠傳》也記載說:“拯字元濟。天德二年,定襲封衍聖公俸格,有加於常品。是歲立國子監,久之,加拯承直郎。大定元年卒。弟摠襲封,加文林郎。”

《孔氏祖庭廣記·世次》又記載了孔拯的襲封情況,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三月,行省上奏,請求批准由孔拯襲封衍聖公,其諮文說:“文宣王四十九代孫孔璠已襲封,未施行間身故,令長男孔拯次當襲封。照依天眷官制,合除文林郎,合封衍聖公。自古襲封不限年齒。奏。奉勅,旨准奏行。”所以,孔拯在皇統二年襲封衍聖公。金熙宗完顏亶時期正式將儒學定為國家政治的指導思想,天會年間在上京建立孔子廟,皇統元年又到孔子廟親祭孔子。金熙宗在尊崇儒學方面多有建樹,曾於天眷元年(1138)詔令以經義、辭賦兩科取士。據乾隆《曲阜縣志·通編》記載,皇統二年,又敕行臺支撥錢四萬千貫,修葺闕里孔子廟,委任曲阜縣主簿孔環監督工役。禁官私侵佔先聖廟地者,載於制條,為不刊之典,並免去孔氏後裔賦役。四年(1144),令於行省再撥錢一萬四千五百貫、發南京八作司見材以助工役。九年(1149),修正殿。金廢帝(海陵王)完顏亮天德二年(1150)冬十二月,定衍聖公俸格高於常品,不久又晉孔拯為承直郎,秩正七品上。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元年(1161)、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北宗衍聖公孔拯卒,年僅二十六歲。因其無子,以其胞弟孔摠襲爵。

李冠雲:孔子嫡傳第五十代:孔搢、孔拯、孔摠

曲阜孔廟

孔摠

,字元會,孔璠之次子、孔拯之胞弟。《闕里文獻考·世系》雲:“少穎悟,三歲而孤。及長,能力學自強,通《左氏春秋》。金世宗大定三年授文林郎,襲封衍聖公。嚴潔祭祀,敦睦族黨。時兵燹後,廟傾圮。公愀然曰:‘生為聖人後而繆當其職,坐視隘陋如此,寧不愧於心乎?’乃親率佃戶東之蒙山,伐材取木,增修寢殿及尼防殿宇廊廡五十餘楹。二十年冬十二月,召至京師,帝欲官之。尚書省言,摠主先聖祀事,若加任,使守奉有闕。乃授曲阜縣令。未任,時歲方大旱,既下車,甘雨三日,歲大熟。勤於吏事,案無留牘。舊夏絹凡丈尺小戶,合併全疋輸納,吏胥恣為奸利。公止令依市價積算輸納,舊弊盡革。縣城壞,官計修築,戒董者曰‘慎勿拆廬舍、壞墓冢。墓有礙者,當隨地築之。’其死而無主枯骨暴露者,盡以己俸收葬,碑曰叢冢。後終奉直大夫,年五十三卒,贈光祿大夫。子二:元措、元紘。”《金史·孔璠傳》亦載:“摠,字元會。大定二十年召摠至京師,欲與之官。尚書省奏,摠主先聖祀事,若加任使,守奉有闕。上曰:然。乃授曲阜縣令。明昌元年卒。子元措襲封,加文林郎。”

根據文獻記載來看,孔摠頗具“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之風,他在曲阜縣令任上,為官剛正,勤於吏治,恤老濟貧,名聲顯著。孔摠承襲時期,正值宋金對峙之時,時局的動盪必然造成了林廟的頹敝,孔摠奏請維修祖廟,但“有司吝於出納,乃更破廣為狹,剗崇為卑,由是別得故時羨錢為殿費。襲封公蹴然曰:‘是規模者,豈能稱前殿,為王寢乎?吾獨以奉祀事守林廟為職,顧不得以專達,雖然,我豈敢不力與?’乃與族長端修,親率廟丁載斤斧走東蒙,深入數百里,歷戲險,冒風雨,與役者同其勞,得其松中椽橑者以千數。又與族兄播市材於費,凡棼櫨栱桷之屬皆取足焉。”(金党懷英撰《重建鄆國夫人殿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孔摠看到林廟殘破而深感不安,又請修無門,於是親自率領人員到去蒙山砍伐木材,修復祖廟,繼續了金代的維修聖廟工程。皇統年間的維修孔廟,其規模並不大,被毀建築也未得到完全復建。金世宗大定十九年(1179),孔摠又繼續開始了孔廟的維修。《孔氏祖庭廣記·族孫碑銘》記載了金代名臣党懷英所撰寫的《金故贈正奉大夫襲封衍聖公孔公墓表》雲:“公職在嚴奉林廟,草木居人無敢輒犯,宗族之間少長有禮,人敬其勤,復畏且愛。一日顧曕鄆國夫人殿,私自言曰,生為子孫而謬當其職,使之隘陋如此寧不愧於心乎?乃親率佃戶攜斤斧之具東之蒙山,躬親指畫採伐中椽桷者,旬有餘日,連車接軫以歸。起西廟、尼山兩處鄆國夫人殿及大中門、家廟、齋廳、祭祀庫計五十餘楹,彩飾圖繪畢備。”

大定二十年(1180)十一月,金世宗召孔摠赴闕,欲留朝任用。尚書省認為孔摠主奉孔子祀,若留任於朝,孔子林廟的奉祀就會有闕,孔摠也以其職責是林廟祀事而力辭,金世宗完顏雍深為感動,遂取折中之法特授孔摠為曲阜縣令。孔摠就任曲阜縣令後精勤吏事,恪盡職守,從縣署到其居住地往返十五里有餘,卻沒有一天缺位,出現了曲阜縣“差科甚均,詞訟無滯”的局面。而按照當時的稅收制度,百姓在每年夏季需要以戶為單位繳納一定數量的絹,收布則只能是正匹,不足一匹的則“舊例合併,全匹輸納”,但這種規定非但不合理,更為具體辦事的差役提供了盤剝百姓的機會,加重百姓的負擔。孔摠發現這個問題後,革除舊弊,下令一律和算和買,改善了繳納辦法,收到百姓的歡迎。孔摠在任曲阜縣令期間還曾維修曲阜縣城牆,在動工之前,他告誡具體辦事的人員說:“慎勿拆廬舍、壞冢墓,若廬舍有礙,當隨地築之。冢墓有壞,當以己俸完之。二者既安,吾心亦安矣。其有不成葬穴,無主暴露枯骨,當遣使厚葬之。”(金党懷英撰《金故贈正奉大夫襲封衍聖公孔公墓表》)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孔摠不負祖德,在修築城牆的時候交待下屬不許拆毀民房、毀壞墳冢,如果真有需要動遷的房舍應當隨地為之重蓋新房,如果有損壞墳墓的則用自己的薪俸為之修理好,如果有暴露枯骨的無主墳墓則收斂厚葬,立碑說明是“叢冢”,令邑人春秋致祭。

李冠雲:孔子嫡傳第五十代:孔搢、孔拯、孔摠

《論語·雍也》章記載子貢曾問孔子: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賙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易》雲“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國文化的特點就是以人為中心,講究“生生”、講究“儘性”,人雖是宇宙間渺小的生命,但因能“儘性”,即能實現自我,開物成務,推己及人,同時也能實現他人。儒學的核心曰“仁”,這也是儒學最高的道德原則和標準。《中庸》上說“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所謂“己欲立而力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生生之德也”,在天覆地載之中,體現著“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一體之仁,反映出中國文化敬天重德、仁慈博愛的思想精神,她是覆蓋於整個社會、自然與人生的。孔摠在改革稅收方法和修葺城牆時期的做法,生動的詮釋和踐行了其先祖孔子之教。

孔摠在曲阜縣令任上因政績顯著,後來又被擢升奉直大夫,於金章宗完顏璟明昌元年(1190)去世,終年五十三歲,葬於祖墓西南,詔贈光祿大夫。元配孫氏,宋副樞密使、泗水縣人孫傅之女孫,封魯郡太夫人;繼配侯氏,亦泗水縣人,封魯郡太夫人。子二:孔元措、孔元紘。女一,適兗州宣武韓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