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清朝特殊選官制度:不看文章好不好,只看長得帥不帥

2022-01-19由 勇哥讀史 發表于 歷史

俗話說“寒窗苦讀”,讀書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特別是在古代,科舉制度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夠“過三關斬六級”,透過童子試、鄉試、會試,最終金榜題名者少之又少。許多人窮極一生,都止步於鄉試、會試的大門之前,不得其門而入。

杜甫、黃巢、蒲松齡、左宗棠、洪秀全等名人,都是一輩子沒有考中進士大軍中的一員。

清朝乾隆時期,朝廷為了體現“皇恩浩蕩”,出臺了新的科考制度:為四次(嘉慶時期改為了三次)參加鄉試,均名落孫山的舉人,額外提供一次考試的機會。這就是“大挑”制度。“大挑”每6年舉行一次。透過“大挑”考試的舉人,便可以直接當官了。一等以知縣用,二等以教職用。

清朝特殊選官制度:不看文章好不好,只看長得帥不帥

“大挑”考些什麼內容呢?出人意料的是,“大挑”不考四書五經,不考詩詞文賦,而是考察考生的相貌,“大挑一科,不試文藝,專看相貌。”那麼,什麼才是主考官心目中的最佳形象呢?

首先,臉必須是長方臉。其次,身材必須高大修長。最後,全身必須協調一致,不能有上長下短或上短下長的情況。

我常想,按照這種標準,被薛福成認為是苦瓜臉的胡林翼,一定不能透過“大挑”。幸好胡林翼會讀書,自己考中了進士。

不得不說,一批幸運兒透過“大挑”考試,獲得了當官的機會。

清朝文人錢泳的好友陳昶,便是透過“大挑”考試,獲評一等,成為了一名知縣,分配到浙江。在撰寫文章上與曾國藩齊名的湖南文學家吳敏樹,於1844年參加“大挑”考試,獲評二等,受命到瀏陽縣任職教諭。清朝大儒鄭珍也是透過“大挑”考試,出任荔波縣訓導。

清朝特殊選官制度:不看文章好不好,只看長得帥不帥

在“大挑”考試中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陝西舉人高照煦,參加過1880年的“大挑”考試。高照煦是1873年的舉人,之後連續三次參加1874年、1877年、1880年的會試,均名落孫山,便只好退而求其次,參加了1880年的“大挑”考試。

高照煦相貌不俗,他對自己也頗有自信,滿懷信心地去參加考試了。由於參加“大挑”考試的舉人很多,主考官對他們進行了抽籤分組。每20名舉人為一組。經過考官的一番指指點點,選出一等3 人,二等9人,剩下8人被淘汰。人稱“跳八仙”。

輪到高照煦出場了,他運氣不好,被分到最後一組。最後一組只有13人。按照規矩,這種情況只能選一個一等出來。於是,高照煦與唯一的一等名額擦肩而過,被評了一個二等。後來,高照煦先後出任宜川縣訓導、郃陽縣教諭、佛坪廳教諭、榆林府教授,一輩子在教育機構工作。

好在高照煦在教學管理上的確有兩把刷子,一生桃李滿天下,光是在光緒年間,就培育了14個舉人,5個進士。

清朝特殊選官制度:不看文章好不好,只看長得帥不帥

其實,比高照煦運氣更壞的大有人在。

陝西朝邑舉人閻敬銘,早年屢次參加會試,均乘興而去、失望而歸。無奈之下參加了“大挑”考試。閻敬銘寫詩作文都不賴,可相貌很普通,甚至有點“歪瓜裂棗”。他參加這種“靠臉吃飯”的考試,毫無勝算,最終被涮下來——當然,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百無一用是書生”。閻敬銘被“大挑”淘汰後,又不能幹其他事情,只能又捧起書本苦讀。好在經過一番苦讀,終於在1845年成功考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進入仕途。

閻敬銘此後仕途一帆風順,歷任戶部主事、總管湖北前線糧臺營務、湖北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山東鹽運使、山東巡撫、戶部尚書等職。1883年,任職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協辦大學士。1885年,又授予東閣大學士。清朝不設定宰相一職,閻敬銘任職軍機大臣和大學士者,被視為宰相。

清朝特殊選官制度:不看文章好不好,只看長得帥不帥

閻敬銘在晚年還幹過一件很有名的事情。當時慈禧太后打算重修清漪園。清漪園即現在所稱“頤和園”,位於圓明園之西、玉泉山之東。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在搶劫燒燬圓明園的同時,也對清漪園進行了破壞。

閻敬銘堅決反對重修清漪園,這惹惱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令,將他革職留任。革職留任的意思是革除職務,但暫時還留在位置上,相當於現在的留職察看。

【參考資料:《清史稿》《大挑》《晚清廉吏閻敬銘》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