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包拯真的“素少學問”嗎?解析歐陽修的《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

2022-01-19由 紅塵如鏡 發表于 歷史

歐陽修:“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

上面的評論是針對包拯(

也稱包公,包青天,包龍圖,包待制等

),而做出評論的也非普通人,乃是包公的同朝之臣,有著“

唐宋八大家

”美譽的翰林學士歐陽修,他在《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奏摺中一上來就“亮劍”,直斥包公之非!

包拯真的“素少學問”嗎?解析歐陽修的《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

後世也有許多人就以此為據,認為包公

“沒有學問”甚至是“不學無術”

,完全就是被神話起來的

“箭垛子式人物”

,甚至還有人以此引申出包括歐陽修在內的當時的著名士大夫都看不起包拯云云。

這實在是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甚至是捕風捉影,惡意中傷了。

誠然,包公在元明清後世確實有被神話之嫌疑,包括現在的許多影視作品裡面都把他看成“

日審陽,夜斷陰

”的神仙級別的人物,這當然都是誇張不真實的,但是包拯也絕非上面所說的那樣不堪。

而歐陽文忠公的這份奏摺到底想要說明什麼呢?咱們就來整體全面的解讀一下,以免犯下“

斷章取義,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

”之錯誤。

包拯真的“素少學問”嗎?解析歐陽修的《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

不過在具體解讀這份奏摺之前,咱們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畢竟每件史實都和當時的背景情況有很大關係,非要脫離背景而單獨拿出這件事來分析,那就有失偏頗了。

背景介紹

其實歐陽修並不像大家想象中的看不起甚至敵視包拯,相反他對包拯的人品和能力都很看重,之前包公由於推薦人有誤受了牽連被降職到外地做地方官,還是歐陽修大力在仁宗面前保薦,請求朝廷把這位能吏調回來。

包拯真的“素少學問”嗎?解析歐陽修的《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

《再論水災論》:“拯以小故,棄之遐遠,此議者之所惜也,(請)函加進耀,置之左右,必有裨補。”

然後仁宗也很給面子,馬上又把包公調任回來的,而且不久還升遷到了“龍圖閣直學士”的重要官職上——“

復龍圖閣直學士、兵部員外郎、知池州包拯為刑部郎中、知江寧府

”。

而包公性格耿直,再加上又擔任了知開封府更重要的責任,因此彈劾起來更加不手軟,時任 三司使(

掌管全國財務的重要官職,有“計相”之稱

)的張方平由於買土豪的財產,被包拯上章將其彈劾免官;然後這個位置就由宋祁接任,結果包拯又彈劾了他,並再次成功。

這裡不得不感嘆包大人實在是威武啊,三司使這種僅次於丞相的重要位置,能夠擔任的絕對非重臣不可,但是他彈劾起來卻是“一彈一個準”,也說明了仁宗對他的信任以及百官對他的敬服。

包拯真的“素少學問”嗎?解析歐陽修的《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

但是現在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那就是宋祁被免後,三司使的這個位置又空出來了,而這麼重要的職位自然不能無人把持,而百官或許是被包大人的連續彈劾的霸氣給驚到了,一時間反而無人敢來主動請求這個本來炙手可熱的位置。

而仁宗一看這幅情況,索性就建議包拯以樞密直學士之職暫任三司使(

權三司使

),而包公是個耿直的人,自覺品行端正,也絕不會做出貪贓枉法的事情出來,就一口答應了,這下子就讓歐陽修大人很不高興,這才發出了這篇《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的奏摺來彈劾包拯。

接下來,咱們咱來仔細分析一下這份奏摺的關鍵幾個點。

奏摺關鍵字解讀

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至如逐其人而代其位,雖初無是心,然見得不能思義。此皆不足怪。

既然是彈劾人,那自然要找缺點,否則就太不專業了,歐陽大人筆法和文采都是何等老練,自然不會犯這種錯誤,而包拯人品上幾乎挑不出任何缺點來,所以文忠公只能實話實說,說包拯性格剛烈,直接(

明貶暗褒

),但是學問不夠深,思慮也不夠全面。

包拯真的“素少學問”嗎?解析歐陽修的《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

御史的職責所在

所以他才把人彈劾下去之後就自己坐了這個官位,不過乃是無心之失,也沒什麼可以責怪的。

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歐陽修其實是在替包公找理由——或者就是俗話說的給臺階下,而不是真的往死裡彈劾那種。

若乃嫌疑之跡,常人皆知可避,而拯豈獨不思哉?。。。此所謂蹊田奪牛,豈得無過?而整冠納履,當避可疑者也。如拯材能資望,雖別加進用,人豈為嫌?其不可為者,惟三司使爾。

這裡歐陽修開始切入正題——

避嫌

,他其實並不覺得包拯做這個三司使本身有問題,如果不是包拯把前兩任三司使彈劾掉的話,包拯坐這個位置他絕對不會有意見,弄不好他自己都會推薦,因為包拯的清潔廉明是出了名的,而掌管天下錢糧的重要崗位,這顯然是第一重要的要素。

今拯並逐二臣,自居其位,使將來奸任者得以為說而惑亂主聽,今後言事者不為人信而無以自明。是則聖明用諫之功,一旦由拯而壞。

這裡歐陽修繼續闡述,表示了對這件事的後果的擔憂——會造成許多流言蜚語出來,一方面會讓大家認為包拯是為了自己做這個“三司使”而彈劾前官,品性極差;另一方面也會影響仁宗陛下的“聖明”之名,顯得他昏庸無能,而且專寵包拯。

況如拯者,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伏望陛下別選材臣為三司使,而處拯他職,置之京師。使拯得避嫌疑之跡,以解天下之惑,而全拯之名節,不勝幸甚。

咱們再來看奏摺的結尾,歐陽修又忍不住先誇讚了一番包拯,說他非常孝順,也很有氣節,這都是公認的事實,但就是“學問”不深,做事不嚴謹,不懂得瓜田李下的道理,自己給自己製造嫌疑和麻煩。

包拯真的“素少學問”嗎?解析歐陽修的《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

仁宗趙禎

所以他希望仁宗陛下不要讓包拯來做這個“三司使”,可以給他其它重要的官職來做,這樣一來讓包拯避嫌,二來避免天下的爭議,三來保持仁宗的名聲。

其實整本奏摺,歐陽修根本沒有說過一點包拯氣節和操守上面的問題,相反都是非常讚賞,

他唯一不能容忍的就是包拯這性子太直了,不懂得避嫌,也不懂得歉讓,缺乏了古代君子的那種“謙遜退讓”的風度

所以他說的包拯學問不深,其實並非指的是純粹的“讀書寫文”的能力,包拯也是堂堂正正的進士及第,雖然不能和他這種大文豪相比,但是文化底子是沒問題的,

他其實暗指的是包公對於古代士大夫的風度,禮法和規矩不夠熟悉和精通

包拯真的“素少學問”嗎?解析歐陽修的《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

而這,卻被許多人有意或是無意的給曲解了,真的認為歐陽修罵包拯“不學無術”,大家可以試想一下,若是包拯真的一點學問都沒有的話,以歐陽修的恃才自傲,又怎麼會多次推薦他?而且就連這份“彈劾”的奏摺裡面都多次褒獎。

其實說到底,歐陽修這是對包拯的一種愛護,一種君子之間的“

和而不同

”,以及對包公名譽的珍惜,生怕他因為做了這個三司使而導致名節有損,這就非常不值當了。

包拯真的“素少學問”嗎?解析歐陽修的《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

至於包拯是否真的是為了自己的權力和好處才去做這個三司使,

歐陽修根本想都不會想——這是他和包拯君子之間的絕對信任

,他非常明白,對於那些貪官來說,自然是多一個官位多一分好處和名譽,但對包拯這樣自律極嚴的人來說,多一分官職只是多一分壓力和責任,所以這份奏摺裡面根本沒有提及這方面哪怕是一點。

紅塵君說

綜上所述,歐陽修的這份奏摺,名為“彈劾”,其實卻是一種君子之間的勸解和保護,那包拯又是如何反應呢?

包公的性格雖然峭直,但絕不是不知好歹,更不是智商不線上——蠢人又如何能夠成為千古傳唱的名臣?所以他看到這份奏摺後馬上就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然後馬上閉門反省不上朝,也不接受朝廷對他三司使的任命。

但是仁宗卻不同意,他覺得這個職務非包拯莫屬,別人幹他不放心,所以堅持成命,包拯不接受他就寧肯讓這個位置空著,最後事情拖了一年多,包拯還是“被迫”上任。

包拯真的“素少學問”嗎?解析歐陽修的《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

但是這時候歐陽修也沒再提意見,因為他要的就是這種君臣之間互相謙遜和推讓,最好你來我往個幾次,這樣才顯得有禮儀風度,而不是真的對包拯做這個三司使不滿意,此時目的已經達到,自然不會再說話。

從這件事中,

我們也能夠看到宋仁宗趙禎作為君主對於包拯的絕對信任,“用人不疑”,以及歐陽修和包拯的君子之爭

——歐陽修看到問題就毫不客氣的指出,包拯也是知錯就改,這種爭執其實根本不涉及到任何意氣和利益,純粹就是互相幫助。

這讓後世之人也對當時的君明臣賢的良好風氣感到極為欣慰,至於那些仍然只是揪住歐陽文忠公一句“

素少學問

”就大做文章的朋友們,也可以停下來了,起碼瞭解了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再來發表意見才比較合理和客觀。

參考文獻:

《宋史》

《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

《續資治通鑑長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