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狀元史話,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你知道科舉的發展之路嗎?

2021-11-09由 雜談人物 發表于 歷史

科舉制度的興起

狀元史話,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你知道科舉的發展之路嗎?

院試

隋煬帝楊廣雖然暴虐,但是選拔人才制度的改革,使社會進了一大步。歷代都是世襲的辦法繼承爵位,當有沒有能力者上了高位,對於國家政策的執行多有折扣,或者官不符位等等現象。隋煬帝實行科舉制度,就像現在的高考,但是一旦考進去就身份社會地位發生了變化,最低階功名的秀才就可以免去徭役賦稅,中等功名的舉人,就可以作為待選官員,一旦有空缺就可以補缺州縣一類的中小官員,當然舉人也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升到很高一級的官員,比如清代的左宗棠,舉人出身成了國家大員。最高階的就是進士科,相當於現在大學生,實際高於研究生。

狀元史話,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你知道科舉的發展之路嗎?

狀元及第

科舉制度的實行,為朝廷網羅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在動亂時代,一部分高官可能來自百戰餘生的軍功登上高官的位置,要是和平年代高官幾乎都是來自進士。科舉最高階的就是進士,考取進士就相當於現代考取公務員,並且免面試一個環節。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家子弟有了通往上層社會的一條獨木橋,但是考取功名出身也有限制。

比如梨園伶人、走馬賣藝的子弟是不準參加這樣的考試,以至於三代以內,開考就政審刷下來了。還有道德品德方面,比如進出煙花柳巷,同姓結婚,不孝之子,等等。

這也是廣大讀書人看到一絲曙光,頭懸梁錐刺股,三更燈火五更雞,一朝鯉魚跳龍門,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一代代讀書人窮經皓首。一夜跳龍門者有之,進入官場,進入上流社會,唐宋許多中央大員是進士及第。落榜者譏諷社會者有之,比如蒲松齡。落榜者叛亂社會者有之,比如小學都沒有畢業的洪秀全,突然自命是天的兒子,拉起武力擾亂社會。

狀元史話,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你知道科舉的發展之路嗎?

會試

科舉制度的發展

中國第一個狀元是唐朝的孫伏伽。唐朝完善了科舉制度,第一名狀元,二三名為榜眼,對頭甲前三名的要求,書法工整有力,文學出類拔萃。長相五官端正,體貌豐偉,口齒清楚。

科舉制度,興起於隋朝,有了進士第,但是還沒有完善到殿試一級。所以還沒有狀元一說,只是分了秀才,舉人,貢生,進士幾個等級的制度。

到了唐朝科舉分兩級,“明經”和“進士”兩科,成了唐朝的重要的科舉專案,前者也就指的貼經,大概就是熟悉諸子百家一類的東西吧,後者就是詩歌詞賦的寫作,因此唐朝的科舉把詩詞推向一個高潮。明經一次考試錄取三四百人,進士只錄取三十人。因為難度比較大,所以說的“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科舉就像奧運會一樣,歷代舉辦,年年完善,也增加考試內容,完善考試等級。

狀元,是封建社會科舉考試的最高學銜,每次殿試僅有一名。考生在透過初級考試,取得秀才以後,還必須參加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層層篩選,最後透過皇帝親自主持殿試,獲的進士科第一名,由皇帝欽定,金榜題名,才能稱為“狀元”,科舉制度是歷代封建統治者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

科舉制度的完善

據記載,公元937年宋太祖正式開始殿試,以後成為定製,每年3月舉行,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內容多為時務策,時間一天,錄取者為進士。其次名次又分一甲、二甲、三甲3個等級,一甲第一、二、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這級考試放榜後,開始授官,狀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編修。狀元、榜眼、探花等最後成為六部大員和宰相者大有人在,比如文天祥、歐陽修等等。還有的被皇帝選中為駙馬。

我國曆史上科舉制度從隋朝創立到清末1905年廢止,共經歷了1300年。科舉制度是官吏選拔由世襲制改革為透過公開考試選擇官吏的重大人事改革,在世界上屬於首創,影響深遠。日本、朝鮮、越南都曾效仿中國,實行科舉制度。

狀元史話,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你知道科舉的發展之路嗎?

狀元及第

狀元的產生

狀元由殿試皇帝欽點第一名就是狀元,歷史上共出了777名狀元。連中三元的共有16名,連中三元就是指鄉試、會試、殿試都得了第一名,相對的就是解元、會元、狀元一共三元。中國歷史第一個連中三元的是唐朝的崔元翰,也就是學霸裡的學霸。太平天國出過一個女狀元。

歷代狀元省份最多的是江西。自唐代至清初,人才輩出。所謂“五里三狀元,隔河兩宰相。”確實是當時的真實寫照,文狀元達33名,武狀元5名,共計38名。其中包括偉大的民族英雄“宰相狀元”文天祥。16歲鄉試及第,4年後金榜題名的“少年狀元”費宏。臨川人王安石殿試成績名列榜首,但因試卷中有犯忌之語,閱卷官左右為難,最後御批“不可魁天下”,欽定第四名,狀元與王安石擦肩而過。

狀元史話,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你知道科舉的發展之路嗎?

太平天國女狀元

當然狀元的產生有時候也會出現一些怪事,比如,清朝最後一位狀元也是中國歷史的最後一位狀元,叫做劉春霖,據說當時第一名狀元是譚延闓,第二名是榜眼朱汝珍,第三名是探花劉春霖。慈禧太后面試(殿試)捎帶政審,譚延闓,姓譚,因為和譚嗣同一個姓,慈禧痛恨姓“譚”把他刷下來。第二個朱汝珍,因為名字裡有一個“珍”字,慈禧就想起珍妃來了,所以特別討厭,還有朱汝珍是廣東人,從地域上討厭,“朱”字和“誅”字同音,慈禧認為不吉利,所以朱汝珍也刷下來了。拿起劉春霖的卷子一看,字寫的特別好看。名字是“春雨甘霖”,太好了,也就定劉春霖為狀元,也是我國曆史的最後一名狀元。

狀元史話,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你知道科舉的發展之路嗎?

最後一位狀元

所以歷代狀元的產生,實力加運氣,必須自己知道一些時代忌諱,還有皇上的喜好,有時候在第一二名抉擇的時候,多有主觀臆斷的可能在裡面。

科舉制度被廢除

科舉考試儒家經典著作為主要內容,經明代朱元璋規定,考試必須做八股文。康熙二十年(1681年)後,文章限字700字。以朱熹的《四書集註》為主。科舉制的種種弊端暴露無遺,成了禁錮思想壓制人才的工具,最終成為社會發展障礙。1905年,在全國上下的一直要求下,科舉制度終於被歷史無情地拋棄。但“狀元”一詞流傳至今,指各行各業的第一名。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