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三綱五常、重視胎教、近才德——聊一聊漢朝的家庭教育特點

2022-01-14由 青樓大茶壺 發表于 歷史

文|青樓大茶壺

下一代的教育問題,無論是科技文明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還是在農耕文明的封建社會時期,都是一個閃亮耀眼的問題,上到王侯將相,下到平民百姓,無一不知道家庭教育對於整個家庭、宗族的重要性。追溯華夏五千年文明史,自先秦時期,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了,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漢朝的家庭教育。

一、統治階級的家庭教育充滿了“特權”的味道,儒家經義成為“做官”必讀書籍

漢家王朝建立後,讀書人開始受到重視,儒家文化開始走上政治舞臺,得到統治者的認同,天下文化傳承百家之多,獨獨尊崇儒家的經義文化。統治者在全社會推行三綱五常的倫理思想,希望從思想上對百姓進行統治,大力宣揚孝文化,甚至以孝道治理天下,希望能透過家庭內的和諧關係穩定社會秩序。加之,統治者選取官員的標準就是科舉以及儒家的經義思想,由此,家庭教育之風逐漸盛行。

封建社會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等級性,這一點在教育之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三綱五常、重視胎教、近才德——聊一聊漢朝的家庭教育特點

漢代課堂

統治者教育下一代,恨不得自己的後代們一個個都博學多才,蒐羅了天下的書籍圖畫珍藏在皇宮裡,教學的老師也必須是天底下才能最好的,甚至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師以及教學制度,簡直無一不是好的。

官僚階級者的家庭教育就集中於怎麼做官,為了迎合統治者的喜好也得熟讀儒家經義書籍,透徹的理解。所以,官員家的孩子從小就要開始讀《詩》、《書》、《禮》等儒家經典,就連請的老師也都是名滿天下有真才實學的儒者。至於底層的平民老百姓,因為上層統治階級宣揚儒家文化,並且透過考察儒家經義來選官,由此,不論是家裡從事商業貿易還是種地的老百姓,都特別希望自家孩子讀書考科舉,擺脫選在的身份,成為一方官員。

當然,古時候可沒有九年義務教育,還有發達的網路技術,那時候的讀書成本是非常高的,多的是買不起紙筆的人家,也正因為成本之高,大部分老百姓即使知道讀書是改變身份的最優選擇,但對於自家孩子的教育還是偏重於實用性上,學習一門可以維持生計的手藝比什麼都重要。

三綱五常、重視胎教、近才德——聊一聊漢朝的家庭教育特點

儒家經典

二、儒士陸賈向帝王上諫,請求重視儒家文學,漢朝時期的皇家公主教育問題

(一)儒士陸賈勸說帝王重視儒家:靠軍馬得天下,卻不能以此治理天下

漢高祖劉邦作為大漢朝的第一任皇帝,結束了全國的混亂戰爭狀態,建立了穩定的社會秩序,但他一開始的出生也並不是那麼好的,打天下有士兵有武器有好馬即可,肩不能抗的讀書人能做什麼呢?比起武將,文官或許在他心裡的重視程度要稍弱一些。作為熟讀儒家經典的大學者陸賈,對於帝王對讀書人的態度就尤為重視,常常在帝王面前誇耀儒家文化,說讀書人對於朝堂、對於治理天下的好處。

“靠著軍馬打下了天下,難道就能高枕無憂,用軍馬來治理這偌大的天下了嗎?看看過去的殷商和周朝皇帝,雖然一開始都是經過戰亂的洗禮,但後來都是極為重視教育、看重讀書有才能之人的,如此也有了此後的國家太平。再來看看大秦,為何短短十幾年便滅亡了?與統治者刑法嚴苛,打壓天下的讀書人脫不了關係……”

三綱五常、重視胎教、近才德——聊一聊漢朝的家庭教育特點

陸賈

陸賈一番誠懇的話徹底說動了皇帝的心,也認識到了自己從前有失偏頗的態度,不但自己投入到學習中去,還要求自己的兒子女兒也要嚴格要求自己,好好學習皇家禮儀以及知識文化,來充實自己。

(二)賈誼:重視繼承人的早教問題,建立師保傅制度

作為大漢朝的第二任皇帝,劉恆受到了父親的嚴格教導以及殷切的期望,不但自己的才學廣博,並且十分尊敬自己的老師。

作為大漢建立只出傑出的政治家,賈誼少年時期便有令人稱頌的才名,並很快得到皇帝也就是劉恆的賞識,成為王儲的老師,或許是因為這一關係,賈誼的教育思想在當時很先進,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培養一位合格的君王。

重視小孩子的教育問題,認為年紀越小教育效果越好,父母應該及時對孩子的教育程序以及內容進行干預,對於一位將成為王朝統治者的繼承人,早期教育尤為重要,特別是胎教問題。建立“師保傅”制度,為了讓繼承人健康的成長,同時也為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君王應該選拔有才有德的人進宮陪伴繼承人成長,保證繼承人接觸到的都是品行高潔、學識淵博的人。賈誼深入分析了大秦王朝很快走向滅亡的原因,認為國家上下都應該重視儒家思想文化教育,作為未來君主的太子更應該熟讀儒家經典,學習儒家禮儀。

三綱五常、重視胎教、近才德——聊一聊漢朝的家庭教育特點

賈誼

賈誼的家庭教育觀點受到劉恆的重視,也是從這之後,大漢王朝的皇家子女教育制度才漸漸的完善起來,同時採用了師保傅制度,並逐漸推廣到所有劉姓皇室宗族。到了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當時的儒家思想代表人董仲舒向他諫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儒家思想正式進入皇子公主們的日常學習課堂。

(三)為貴族子女建立單獨的學校,皇家女子教育內容逐漸儒家化

在大漢朝建立之前,女性幾乎是沒有教育的,社會上所有的教育資源都向男性傾斜,而女性也只有在出嫁前由家裡的長輩進行緊急教導,所接受的也都是婚後如何伺候丈夫及其長輩,該如何撫養子女、處理家庭事務這些瑣碎的事情。而漢以後,女性的教育問題得到了廣泛重視,比起生活在底層的平民女性以及官員家的千金小姐,皇家貴族女性得到的教育資源顯然更豐富,貴女公主們平日接觸的都是學位頗高的女性,且皇后妃子們也都會學習儒家經義,氛圍所致,她們的學識自然不一般。

東漢有一位名叫鄧綏的太后,史料上記載,這位太后6歲就開始閱讀史書典籍,十幾歲便通曉儒家經義,進宮後又跟隨老師學習天文地理等學問,這可以看做是統治者階級的傳統家庭教育方式。另外,在儒家思想的不斷洗涮之下,統治者下令為貴族子女單獨建學校,後來還讓年滿5歲的貴族子女一起進學堂讀書。

三綱五常、重視胎教、近才德——聊一聊漢朝的家庭教育特點

女誡

從班昭著成《女誡》開始,皇家的女性教育內容便徹底拉上儒學,其後的一言一行皆是慢慢的向儒家的禮儀規範上靠攏。

三、教育要趁早,要求孩子結交有才學品德高尚的人,並親自做出表率

(一)注重胎教:教育從嬰兒抓起,孕婦不見兔子,不吃蔥

現代人極其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在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便每天要教導他(她)各種文化知識,意圖從這時候開始狠抓娃娃的教育問題,你以為只有重視教育質量的現代人才這樣?不,早在西漢時期,賈誼便提出了一套系統的“胎教理論”,認為母親懷孕後的一切行為以及周遭環境都可能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在史書《列女傳》中同樣有相關記載,認為小嬰兒是會對外界發生的事情產生反應的,母親的情緒會影響到孩子,良好的生活環境、品德高尚的婦人生下來的孩子必定是德行高尚的。婦女在懷孕期間,如果情緒低落、悲觀,那麼孩子將來必定是多感傷,處事不樂觀的。也因此,漢代的婦女懷孕期間要遵循很多規矩,從日常出門逛街所見到餐桌上的菜譜等等,比如不能吃蔥、姜,不能看見兔子、猴子等。

雖然有些禁忌在我們今天看來是非常不科學的,但也從側面反映了時人對下一代的美好期盼,希望他們健康成長,品德高尚有學問。

(二)重視下一代的品德教育,身體力行做好榜樣

儒家提倡三綱五常,講究人倫秩序禮儀。即使現在,也仍然有一些父母堅持孩子的未來是“打出來的”,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而在漢朝,人們很少會選擇和孩子動手,如果孩子犯了錯,家長們第一件事一定是檢討自己是不是哪裡做的不對。《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淳于恭收養了自己的侄子,教導他學問知識,然而這孩子跳脫犯錯,這位叔叔不僅沒有打罵孩子,反而打自己,認為是自己沒有盡到教育的職責。

潛移默化,要求孩子結交有才德的人。

三綱五常、重視胎教、近才德——聊一聊漢朝的家庭教育特點

孔子文化園

我們常說,孩子的言行就是一面鏡子,照射出一個家庭的教育,也反映出家裡長輩的德行,古人也講究父慈子孝,漢代的父母們教育孩子也提倡身體力行,親身為下一代做表率。張湛嚴格要求自己,行事有章法,同時要求自己的夫人和子女也一樣如此,他的德行廣泛流傳,被很多人稱讚。

漢高祖劉邦在寫給子孫的信中提到,自己當初沒有重視讀書問題,後來吃了些虧,希望太子認真研讀儒家典籍,學習儒家思想文化,對待朝廷勳貴要誠懇有禮,多向他們請教。東漢人鄭玄在寫給兒子的信中,也提到要求對方結交有才學並且德行高尚的人,多向他們學習。可見,父母也是希望下一代的朋友圈是正向的,積極的。

統治者之所以大力宣揚儒家的經義文化,最根本的出發點還在於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希望用儒家的三綱五常倫理思想實現對人們思想的統一,同時穩定社會秩序,各個家庭去教育下一代,讓他們無法出來生事。但如果我們只是著眼於家庭教育這個小側面,便會發現,即使已經過去了幾千年,大漢時期的家庭教育思想對於現在仍然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強調長輩在下一代教育問題中的積極意義以及重要性,認為孩子犯錯,父母應該首先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有錯,而不是一味的苛責打罵孩子。講究父母的榜樣作用,父母在要求孩子的時候,首先自己應該做到,這樣才能令孩子們信服,也能更好的達到教育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漢朝的皇家子女教育為後世皇家子女教育提供思路的同時,也推動了當時社會上的女子教育。《女誡》剛成書不久,社會上要求婦女必須遵從三從四德的思想尚未成風,女子的日常生活環境相對寬鬆,即使因為階層不同,受到的教育內容也不同,但至少在全社會是重視對女子的教育問題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