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國不可一日無儲君”

2021-10-27由 蕭卡爾 發表于 歷史

在古代中國,立儲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不知有多少大事是圍繞著繼承人的位置而發生的

立儲為什麼重要?首先是因為一個正統的,合法的繼承人會提升集團內的凝聚力,即使首領發生意外,也不至於立刻就分崩離析,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儲君”;其次,立儲也是為了減少其餘有資格爭奪儲君位子的人的慾望,防止內耗。一旦太子位子定下來了,那麼很自然的,太子身邊就會有一批以他為中心的利益團體——從龍可是頭等大功。更不用說老皇帝會給太子一批得力的老師下屬——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東宮左右詹事甚至會有太子直屬的衛隊。漢武帝時期著名的“巫蠱之禍”中,就有太子劉據率領他的直屬衛隊對佞臣江充的戰爭。可見,一旦確立了儲君之後,太子的優勢就會急劇放大,如無意外,其餘皇子很難與之抗爭。

儒家推崇的立儲方式主要有四種:立嫡,立長,立賢,立愛。立嫡立長很好理解,儒家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禮法上的正統性就保證必須要以嫡長為先。其次是立賢,立賢要麼發生在權臣弄位,權臣從宗室中挑一個順眼的,好掌控的,比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要麼發生在主脈斷絕,從其餘旁嗣中挑一個過繼,比如宋仁宗傳位於宋神宗。立愛就比較少見了,而且一般也很難有好下場。趙武靈王想要傳位給吳娃的兒子趙何,結果長子趙章奮力一擊,趙何身死,趙武靈王被圍在宮中三月不得出,活活餓死。再比如劉邦曾想立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太子,結果戚夫人被呂后活活削成人彘。由此可見,即使是劉邦這樣的開國之君,其實也不是都能為所欲為的,隨意費力太子的——儒家的先進性也同樣體現於此,在人心的把握上,儒家在諸子百家中數一數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