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 正文

劉禪為何不戰而降看看蜀漢朝堂上無望的爭辯也就不奇怪了

2022-11-21由 原型往事錄 發表于 體育

蜀漢景耀六年,由司馬昭掌權的曹魏發動了對蜀漢的滅國之戰,姜維意圖退守,很快丟失了漢中屏障,與鍾會相持於劍閣,鄧艾得以偷渡陰平,直撲成都,劉禪則是在沒有抵抗的情況下,直接投降了,面對孤軍深入的鄧艾,面對缺乏攻城器械的魏軍,劉禪為何會直接投降呢?

劉禪為何不戰而降看看蜀漢朝堂上無望的爭辯也就不奇怪了

先要說的是,鄧艾兵臨成都之下時,還有多少兵馬呢?竟然能夠讓蜀漢朝廷為之震動,直接投降了。

《華陽國志》鄧艾以疲兵二萬溢位江油,姜維舉十萬之師案道南歸,艾為成禽。

《三國志。鄧艾傳》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

《三國志。鍾會傳》四年秋,乃下詔使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艾趣甘松、沓中連綴維,緒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會統十餘萬眾,分從斜谷、駱谷入。

綜合起來看,在魏軍大舉伐蜀之初,鄧艾統率樂3萬人,主力部隊是在鍾會手上,在姜維和鍾會對峙於劍閣的時候,鄧艾精選將士,偷渡陰平的,相對來說,《三國志。鄧艾傳》裡面的記載是比較可信的,這段記載是司馬昭給鄧艾封賞時說的話,而且本來偷渡陰平險路,部隊不易過多,不然後勤難以維持。

劉禪為何不戰而降看看蜀漢朝堂上無望的爭辯也就不奇怪了

那麼經歷過和諸葛瞻苦戰之後,部隊必定會有損失,加上奇襲路上的損失,能夠抵達成都城下的魏軍應該不滿萬人,如此規模的部隊能夠輕易拿下成都嗎?

個人覺得只要蜀漢堅持抵抗,鄧艾沒那麼容易成功,本來就是奇襲,鄧艾所部沒有足夠的攻城器械,而成都作為益州治所,城防必然堅固,如果劉禪想要抵抗,蜀漢還是很有機會的。

《三國志。後主傳》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這也是各方記載大多認可的,也就是蜀漢投降時全國兵力是10萬餘眾,主力精銳部隊大多在姜維手裡,不過這不代表蜀漢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圍殲鄧艾的,當時有兩人想要馳援處於危機的成都,但是,結果是一個被劉禪勒令不準支援,另一個則是馳援成都了,但是沒有了下文。

《漢晉春秋》霍弋聞魏軍來,弋欲赴成都,後主以備敵既定,不聽。

《襄陽記》魏之伐蜀,召宇西還,留宇二千人,令憲守永安城。

霍弋想要北上救援成都,劉禪不準,閻宇到是率軍回援成都,在東線防守孫吳的重鎮永安只留下了2000人,可見當時蜀漢在東線的主力部隊都被閻宇帶走了,可是在閻宇尚未抵達成都之時,劉禪已經投降了,那麼對於兩支援軍,劉禪一個不準救援,一個允許救援,這是為何?

劉禪為何不戰而降看看蜀漢朝堂上無望的爭辯也就不奇怪了

主要的原因是霍弋駐守的是南中,本來那裡就經常發生叛亂,同時蜀漢朝堂面對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有很多朝臣都建議南下避敵,所以說劉禪可能是處於逃跑的考慮,讓霍弋繼續鎮守南中,以免南部生亂,而急召閻宇率部西還馳援成都,又可見蜀漢想要和鄧艾一戰。

而這也就說明了當時蜀漢朝堂對於成為的鄧艾其實是沒有一個很好對策的,是戰,是逃,還是降,朝堂之上一時是沒有一個能令各方認同的方案的。但是可以認定的是,如果劉禪主戰,成都城內尚有兵力,也有糧草,外有霍弋閻宇姜維的援兵,圍殲鄧艾不是沒有可能,就算鄧艾能夠就地補給糧草,但是其無法補充兵力,總不能就地拉壯丁吧。

那麼在尚可一戰的時候,劉禪為何投降呢?這就要談及劉禪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君主了,是昏庸貪圖享樂之君,還是大智若愚的君王,也有說他是為了保護成都以及蜀漢的百姓才投降的,個人覺得,就劉禪不戰而降的做法,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君王,他更多的是一個大男孩。

劉禪為何不戰而降看看蜀漢朝堂上無望的爭辯也就不奇怪了

《三國志。主妃子傳》值曹公軍至,追及先主於當陽長阪,於時困偪,棄後及後主,賴趙雲保護,得免於難。

可能是被他那個早期經常扔下妻小逃跑的父親影響,劉禪的童年想必也是顛沛流離的,這也是極容易造成其長大後性格上的軟弱,個人覺得,劉禪這樣的君主就像陳壽的評價那樣,就是劉禪像是一個白絲,容易被身邊的人所影響,“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劉禪是什麼樣的君主是有他身邊的人決定的,所以這也就造成了他有守成之君和昏庸之君的兩種形象,說白了還是他有些無法獨立,歲數雖然大了,但他還是一個“孩童皇帝”。

所以說當時劉禪投降不是他的決定,而是身邊大臣們的決定,尤其是譙周成為蜀漢朝堂上舌戰群儒的“諸葛亮”,不要認為劉禪投降是為了成都和蜀漢百姓,《三國志。譙周傳》也是記載了,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然而就結果而言,成都城沒有免遭劫難。

《漢晉春秋》魏以蜀宮人賜諸將之無妻者,李昭儀曰:「我不能二三屈辱。」乃自殺。

《三國志。主妃子傳》鹹熙元年正月,鍾會作亂於成都,璿為亂兵所害。孫盛蜀世譜曰:璿弟,瑤、琮、瓚、諶、恂、璩六人。蜀敗,諶自殺,餘皆內徙。值永嘉大亂,子孫絕滅。

《華陽國志》軍眾抄掠,數日乃定。

劉禪為何不戰而降看看蜀漢朝堂上無望的爭辯也就不奇怪了

鄧艾入成都之後也不是秋毫無犯的,他將劉禪的後宮,除了皇后之外其他嬪妃皆賜予了手下的將領,李昭儀因不想受辱而被殺,而且在鍾會被誅殺後,成都大亂,魏軍幾乎洗劫了全城,所以說劉禪主動請降就一定會有好結果嗎?這分明就是把刀子遞到了對方的手裡,只有期盼對方憐憫,但是劉禪對鄧艾鍾會了解嗎?所以說投降時的劉禪,絕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但凡是有點雄心的君主都不會不戰而降,將命運交到敵將手中。

再來說說,在決定是否投降時,蜀漢朝堂上的爭辯,可以說簡直就是無望的討論,每次看到這段歷史記載,也就不奇怪蜀漢為何輕易投降了。

劉禪為何不戰而降看看蜀漢朝堂上無望的爭辯也就不奇怪了

《三國志。譙周傳》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鄧艾大軍就在城外,堂堂自詡正統的蜀漢朝堂之上,議論對策之時竟然沒有主戰派的身影,他們想的只是如何逃,蜀漢危機關頭卻無賢臣良將再朝,這也是很悲催的,可以想象得到,當時蜀漢朝堂主戰立足於戰的聲音太小了。少有的主戰代表也就是劉備的孫子劉諶了。

《漢晉春秋》後主將從譙周之策,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後主不納,遂送璽緩。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

劉禪為何不戰而降看看蜀漢朝堂上無望的爭辯也就不奇怪了

劉禪周圍大臣沒有人支援堅持抵抗,這對於容易沒主見的帝王來說,結果可想而知,那就是大臣們說啥就是啥唄,反正怎麼聽都有道理,沒有主見,是個人對劉禪的最大印象,如果他有劉諶的魄力,蜀漢也不至於那麼輕鬆就被鄧艾滅了

所以說在這種情形下,譙周成為了狂風暴雨中接替劉禪掌管蜀漢船舵的人物,而要說的是,譙周是本土的益州派,“譙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人也”,隨著劉備帶入益州的荊州派大部分凋零,蜀漢一直打壓的益州派已經逐漸難以遏制,有一 個很有趣的想象是,三國之中,蜀漢對於士族,主要是內部的益州派,極力打壓,曹魏則是拉攏,孫吳則偏向妥協,多以說蜀漢先滅亡,孫吳最後亡國,蜀漢末期得不到益州本土派士族的支援也是亡國的一大原因。

劉禪為何不戰而降看看蜀漢朝堂上無望的爭辯也就不奇怪了

在蜀漢滅亡前,譙周就寫過《仇國論》,主要針對的就是聲討姜維北伐勞民傷財,蜀漢作為小國,面對曹魏就應該休養民力,不能耗竭國力對曹魏發起北伐,而這恰恰是,譙周所代表的益州派,想要奪得蜀漢話語權的一個表現,推到姜維,益州派掌握蜀漢朝堂,這樣被劉氏壓制了多年的益州派才算反了身,所以說,在蜀漢危機關頭,譙周所代表的益州派很難做出堅持抵抗的決策,畢竟劉禪走了,司馬家來了,對他們沒什麼影響。

也就有了譙周“力壓”朝堂之上的其他聲音,其實大家也是心知肚明,別人可能有些羞恥於直接受投降,所以象徵性的提出了幾個建議,而譙周也是很有心計,他沒有直接說投降,而是將別人提出的建議一一否掉。

劉禪為何不戰而降看看蜀漢朝堂上無望的爭辯也就不奇怪了

別人說投奔吳國,譙周說,方今東吳未賓,事勢不得不受,之受之後,不得不禮。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

別人說南下南中,譙周說,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偪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

簡單來說,投奔吳國哪有直接降魏得到的實惠多,南下南中,那裡百姓不服,去了也是白去,言下之意就是,還不如直接在成都投降了,當時劉禪可是打算南下了,是譙周急忙打消了劉禪的想法,譙周把劉禪眼前的路都給堵死了,想要抵抗吧,還沒有多少人支援,那麼一個容易被比人影響的劉禪最終也就破罐子破摔了,直接降了吧,好歹能做個富家翁,和之前的曹爽多少有些相似。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主傳》《三國志。譙周傳》《三國志。主妃子傳》《三國志。鄧艾傳》《三國志。鍾會傳》《漢晉春秋》《華陽國志》《襄陽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