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讀史筆記系列之六:看古裝劇老是弄不懂官名?看過來就基本全懂了

2022-01-12由 混沌減壓機 發表于 歷史

中國歷史歷時上下五千年,官制算是政治制度中最繁複的一門;歷朝歷代設定的官職很多,而且又存在中途更改的現象,所以異常複雜;對於普通的吃瓜群眾來說,一一對應去弄明白也沒有多大意義,所以今天挑選一些常見的官名分享給大家——至少,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不至於一頭霧水。

讀史筆記系列之六:看古裝劇老是弄不懂官名?看過來就基本全懂了

一、周代及春秋、戰國時代

宰相:官有內外之分,即中央和地方之分;中央政府之官,是依照不同事項設立的,一般一官位管理一類的事項;綜合全面情況,以決定施政方針的,就是宰相;依照今天的話語,可以理解為常務副皇帝……

三公九卿:

A:一說三公為司馬、司徒、司空,九卿沒有明文說官名。籠統來說,司馬是統管軍事的,司徒是統轄人民的,司空是管基建事務的(古代穴居,就是在地面上鑿個窟窿,所以謂之司空,空通孔)

B:一說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六卿。冢宰總統百官,類似宰相的概念,宗伯掌管祭祀典禮之類的事宜,司寇掌管刑法事宜,司馬、司徒、司空基本同A中大同小異,區別大概是在地位及範圍上縮小許多。三公坐而論道,三孤為之副,均沒有具體負責的事宜。起初本意是挑選一些“寬裕慈惠、溫良恭儉、慎而寡言”的人來輔助天子、世子成長的意思,後世逐漸演化為一種崇高的榮譽,甚至比爵位還要崇高的稱號。如大名鼎鼎的名菜“宮保雞丁”,其創始人清代四川總督丁寶禎治蜀十年,頗有建樹而又死於任上,被清廷追贈“太子太保”稱號,所以這道菜也就叫宮保雞丁。

讀史筆記系列之六:看古裝劇老是弄不懂官名?看過來就基本全懂了

二、秦漢時代

丞相:中央政府最高首領,其職權類似於宰相,可能稍微削減了一些對於皇帝家事的一些管轄權力;秦代分設左丞相、右丞相,漢代通常只設一人。

御史大夫:皇帝的私人秘書,中央所有事都可以摻和,而其他官員都只分管一類事,所以事實上,御史大夫相當於丞相的副手,漢代時丞相往往由御史大夫升補而來。

太尉:武官統稱尉,中央最高武官稱為太尉,後來改為司馬,丞相為司徒,御史大夫為司空,稱為三公,並稱相職。

九卿:太常(本名奉常,主管宗廟祭祀等事宜)、光祿勳(本名郎中令,主管宮廷門戶通行事宜)、衛尉(主管宮廷屯兵安全等事宜)、太僕(管馬、車等,引申為交通事宜)、廷尉(主管刑法事宜)、大鴻臚(本名典客,主管四方夷狄事宜)、宗正(主管皇家家族內部事務)、大司農(本名治粟內史,主管農業及收成等等)、少府(主管山海湖泊稅收事宜)

太守:秦代單稱受,漢代改為太守,為一郡最高長官。

刺史:漢武帝時代,派出到地方上行使監察之權,監督太守等地方官員行事的天子耳目,而後逐漸掌握地方大權,漢成帝時候改成州牧,後來又改為刺史,總之就是刺史和州牧交替出現。

京兆尹:京師之地,秦代時候由內史管理,漢武帝時候改稱京兆尹,為京師的行政長官,類似如今的北京市市長。

三、隋唐時代

三省六部制:到了唐代,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為相職;中書負責擬定政令,門下負責監督、封駁(不合理可以退回不予執行),尚書省負責具體執行。尚書省分設六部,禮部(分管有關祭祀、慶典、禮儀等當面的事宜)、吏部(主管官員考評、選拔等事宜)、兵部(主管全國軍事相關事宜)、戶部(主管全國財政相關事宜)、刑部(主管全國司法相關事宜)、工部(主管全國基建相關事宜)。

尚書:本意是皇帝的掌管文書事宜的私人秘書,在從漢-三國、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演變中,丞相一職逐漸變為虛職乃至不在設定;尚書則逐漸掌握更大的權力。到了唐代,六部最高長官稱為尚書,尚書的副職稱為侍郎。

觀察使:唐代分全國為若干道,設定觀察使,行使監察之權。

節度使:武則天及玄宗時代,於戰事頻發的地區設立節度使,主管當地軍事,以後為了便宜行事,逐漸有了節制地方民事職權,軍、民一把抓,猶如土皇帝,漸成尾大不掉之勢。

讀史筆記系列之六:看古裝劇老是弄不懂官名?看過來就基本全懂了

四、宋代

同平章事:宋代設中書省于禁中,宰相稱為同平章事;以參知政事為副職,即次相。

樞密使:宋代以樞密院主軍事,樞密使掌管樞密院。

知州、通判:宋代為了削弱地方藩鎮勢力,特意把這些地方大員豢養在京師,由朝廷另外派人出守列郡,稱為知軍州事。專門設通判一職分其權,以起到制衡的目的。

提刑官:提點刑獄,簡稱提刑,負責司法事宜。

五、明清時代

內閣學士:明代本來設有中書省以為相職,後因胡惟庸謀反案,太祖朱元璋廢除中書省,並告誡後世子孫,臣下有請設宰相者除以極刑。因此之後是天子親率六部處理全國政務,皇帝一個人當然沒有精力全部處理,只好尋找一些人秘書,以學士的名義提供諮詢、建議,後來稱之為內閣學士,之後這些大學士權力日漸豐滿,實際上承擔了相權。

軍機處:雍正時代為了處理西北軍務,設立軍機處,本來只處理軍務;後來漸漸演變為處理全國大小事務,而內閣就逐漸失去了權力。

布政使、按察使:明代廢除元代的行省制度,在府州之上,設立布政使主管民政事務,設立按察使處理司法事務。

錦衣衛: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特務機構,直屬於皇帝本人,擁有獨立司法權,需要的時候可以直接跳過三法司——這也是它鼎鼎大名讓人談虎色變的主要原因。從高到低,依次有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鎮撫使、千戶、副千戶、百戶、試百戶、總旗、小旗等官職。

司禮監:明代宮廷內十二監之一,本身作為皇帝的私人僕役,本身沒有多大權力;只是後期皇帝們怠政、或者年齡幼小,司禮監逐漸掌握了批紅的權力,就是代替皇帝釋出政令,這才在歷史上威名赫赫。通常稱呼內閣學士為相,司禮監掌印太監往往被稱為內相,是可以和內閣首輔相抗衡的人物,著名的劉瑾、王振、馮保等都曾擔任掌印太監,掌控司禮監。

東廠:明成祖朱棣設立的特務機構,主要由內廷宦官掌握;理論上和錦衣衛沒有從屬關係,只是皇帝更信任貼身的宦官一些,所以實際執行上,東廠往往凌駕於錦衣衛之上;其首領往往稱為廠公或督主,是內廷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二號人物。

巡撫:清代恢復元代行省制度,設定巡撫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側重民政。

總督:清代根據實際戰事需要,通常以數個省之地設定一位總督,主管轄區內幾個省的事宜,側重軍事,總督權力比巡撫大的多,但不存在隸屬關係,都對皇帝負責。

讀史筆記系列之六:看古裝劇老是弄不懂官名?看過來就基本全懂了

以上只是挑選古裝劇中常見的官名做個簡單的分享,實際上對整體古代官制而言,這僅僅是九牛一毛;如大家對有關歷史的各類細節感興趣的話,可以訂閱/關注一下哦,咱們共同探討、發掘那些有趣的故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