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科學傳播逃不開對框架的使用

2022-01-05由 談科論普 發表于 歷史

框架分析是社會科學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手段,著名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 Goffman)認為“框架”是一種“解釋圖式”。也就是說,社會事件原本混亂無序,人的認識、能力卻是有限的,所以框架的存在使得人們能夠尋找、感知、確認以及標籤化社會事件與資訊。當然這是在學術研究的視角下對框架的一種思考。近年來,也有一些從事科學傳播的研究者開始思考框架在科學傳播這個領域中的使用,或者說如何透過使用不同的框架來提升科學傳播的效果。

科學傳播逃不開對框架的使用

2007年,馬修·奈斯位元(Matthew Nisbet)和克里斯·穆尼(Chris Mooney)在《科學》上發表了一篇評論,他們認為,科學家必須學會積極地為資訊設定框架,以便讓這些資訊對不同受眾具有相關性。並且透過設定框架可以與資訊的核心價值產生共鳴,透過對某些方面加以強調可以精簡某些複雜的議題,同時也可以讓公民迅速地認識到為何某個議題很重要,誰應該對此負責,以及應該採取什麼行動。

科學傳播逃不開對框架的使用

當然,這也是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待框架這個問題的,接下來我們著眼於框架在科學傳播活動中的應用,雖然我們可能對框架一無所知,但是實際上我們的所有科學傳播活動都離不開特定的框架,它無時無刻不在發揮作用,而如果我們對此有更理性的認識,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開展科學傳播活動。

我們首先需要承認的,框架是隨處可見的,是不可避免的。就像《科學》上的那篇評論中所列舉的例子一樣,氣候變化,轉基因,演化等等都會被不同的人放到不同的框架中去陳述,當然目的是不一樣的。比如氣候變化可以被看成是嚴重的環境危機,或者一種公共健康危機,對農民和種植者的一種挑戰,一種日益增加的火災風險,或者甚至可以用更積極的方式把它看成是創新和經濟發展的一個機遇。

我們可以把框架看作是講故事的方式或者角度。美國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的報告《有效的科學傳播:研究議程》認為,“框架是以特定的方式安排資訊以影響人們想什麼、相信什麼或者做什麼。”尤其是在具有爭議性的話題中,存在著可以用不同方式進行闡釋的“影響”。

而且,在使用框架時,我們也需要有倫理上的考量。因為有人可能傾向於認為設定框架就等同於撒謊——隱藏那些可能與受眾沒有共鳴的資訊,或者有偏頗地陳述某些傳播者意欲表達的資訊。因為強調框架被用來強調一個複雜議題的一個維度而非另外一個維度。當談及為爭議性議題設定框架時,不同的利益群體都會試圖以最有利於他們的方式來對資訊設定框架。比如,科學家和研究人員會討論奈米技術的經濟和社會收益,而環保非政府組織可能會試圖從未知風險方面為這種技術設定框架。不同的框架也會讓人們對資訊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開展科學傳播活動時,傳播者有必要考慮的問題是,傳播要追求精確性還是傳播的效能,或者說為了使傳播有效,它必須符合特定的倫理,還是隻有符合特定的倫理,傳播才會真正有效。

對於科學傳播從業者來說,有關框架的研究能夠帶來一些實踐上的啟示。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框架的重要性和泛在性,並且在傳播過程中刻意地設定特定的框架,從而實現傳播的效果和目標。其次,針對不同的目標受眾需要有不同的框架,也就是說要為受眾“量體裁衣”,不能期待一勞永逸或者說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用做法,因為多元的受眾會有多元的需求,即便是對同一個話題,不同的人看法也會千差萬別。再次,傳播者在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傳播時也要了解和適應社交媒體所具有的框架,或者更傳統的稱呼是議程設定。實際上我們無法拒絕或者擺脫框架的影響,也時時刻刻離不開框架,那麼對於從事科學傳播的人來說,最好的出路就是融入到框架之中,並且積極地利用框架來開展科學傳播活動。

科學傳播逃不開對框架的使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