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院長親筆|希望是什麼?

2021-12-26由 華康心理 發表于 歷史

希望是什麼?它是一種情感,是一種意識,是誰都不能放棄的生命伴侶。是個體對將來的一種積極體驗。希望一直是哲學、宗教等人文學科討論和關注的焦點。

在古希臘宗教神話中,“希望”是宙斯創造的第一個女人潘多拉留在魔盒裡的最後一件東西,喻意人類最後抱守的是希望。人的本質同希望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

人的未來有多種可能性,在現實中實現哪一種可能性,取決於人的希望目標指向,也取決於人的主觀意志和克服發展障礙的能力。

茫茫人海,大千世界,希望一直隱藏在我們的思維中,控制著我們的一切。像《亂世佳人》裡的斯嘉麗,在至暗時候她會對自己說:“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卻蘊含了無限希望。能讓自己相信眼前的不幸終究會過去,明天一定會是美好的一天,斯嘉麗才會有勇氣面對目前的苦難,對未來有所憧憬。

作為人類的一種重要心理特質,我會問自己:“我現在的希望是什麼?現在為實現希望去努力了嗎?它能變成現實嗎?”

我相信,只要戰勝自己,哪怕時間再短,當我的希望變成現實時,希望會給我帶來成功的快樂。希望,不是絕望人生中的止渴之梅,是觸手可及的,可測量的,希望包括了目標、動力和辦法三個組成部分。希望是自己的心靈信仰,是自己的心靈支票。

希望過了頭就會一無所獲,我們需要時不時審視一下目標,避免動力被掏空,保持辦法,維護生命應有的彈性與韌性。

希望雖然美好,但脫離了實際往往會給自己帶來無限痛苦和挫折感。人最害怕的莫過於萬念俱灰,對未來沒有盼頭。就如唐代的李商隱,面對美好的景象卻哀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我們聽到有人說:“我餓了。”但十分鐘後你邀請對方吃飯,這個人跟你說:“我現在很飽。”這個比喻說明人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餓的時候我們會想辦法解決問題。

希望也是動態變化的過程。短期的沒目標,或沒動力,或沒辦法,或三者都沒有,也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如果希望的目標因為脫離了實際,導致產生憤怒的情緒,是因為我們感受到了目標的實現受到了阻礙。這時候停下來想想,是目標設定產生了問題?是動力不足?還是辦法不對?

希望帶來美好,美好的希望更是讓激動,讓人無限嚮慕。社會能進步幾乎是希望的功勞,是它讓會思考的生命去奮鬥、拼搏,讓社會天天在進步。

作為諮詢師的我們,應該提醒親子關係當中的父母,希望對於兒童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抱有較高希望的孩子能更好地應對生活的中的挫折。他們的焦慮情緒較少,即使面臨困境,他們也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的行為靈活適應環境。同時,他們也能更積極地要求和激勵自己。

日常的養育過程中父母有沒有培養孩子樹立高質量目標的“希望”?我們是如何呵護孩子的韌性?有沒有給孩子方法和力量?有沒有刻意培養孩子自己獨立思考目標和人生意義?

作為諮詢師的我們,有沒有對來訪者的精神狀態和動力考慮?有沒有透過合適的目標來促進來訪者找到動力,提高參與感和自我成長?是如何引導來訪者講述生活中發生的重要事件,如何與來訪者一起探討過去曾經擁有過的希望,是如何產生和消退的?是什麼阻礙了希望的實現?

我希望把我十幾年來深入深圳市各社群、機關單位、企業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分享給大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