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關羽在華容道為什麼要放走曹操

2021-12-25由 教書拾趣 發表于 歷史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幾乎是家喻戶曉,它塑造了大量優秀的英雄形象,這些英雄各有特點。但魯迅先生卻對這裡面的人物提出了批評,比如他說把諸葛亮寫得“多智而近妖”,說把劉備寫得“長厚而似偽”,就是說羅貫中寫諸葛亮足智多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運籌帷幄,甚至還可以為自己續命,這樣的諸葛亮不像一個正常人,而像妖怪;寫劉備忠厚義氣,攜民渡江、為趙雲當眾摔阿斗、為關羽攻吳等,這樣的劉備過於忠厚就有點虛偽、奸詐了。

關羽在華容道為什麼要放走曹操

但對於寫關羽,魯迅先生卻說“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就是說關羽的形象塑造得很好,義氣與勇武俱佳,非常生動。

魯迅先生為什麼這樣評價呢?

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主要由兩方面構成,一是情感,另外是理性。諸葛亮身上表現得最突出的是理性(智慧、計謀),凡是重點寫諸葛亮出謀劃策的情節,在藝術上都不十分成功,重點寫到他內心情感時,就很感人了。比如,空城計、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故事,明顯沒有揮淚斬馬謖、劉備託孤時生動。

關羽在華容道為什麼要放走曹操

作者為了塑造諸葛亮聰明絕倫,刻意拔高了、強調了他的智慧,這樣就導致諸葛亮感情方面被削弱,他的形象就變得不太完整和豐滿了。寫劉備也是如此,過於強調劉備的忠厚,導致他的理性被削弱。

魯迅稱讚關羽,是因為關羽在理性(智慧)上不像諸葛亮那麼出類拔萃,同時他又喜歡感情用事,並且常常因為感情而誤事。

關羽在華容道為什麼要放走曹操

比如,關羽在華容道釋放曹操一事。

《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

時雲長在側,孔明全然不睬。雲長忍耐不住,乃高聲曰:“關某自隨兄長征戰,許多年來,未嘗落後。今日逢大敵,軍師卻不委用,此是何意?”孔明笑曰:“雲長勿怪!某本欲煩足下把一個最緊要的隘口,怎奈有些違礙,不敢教去。”雲長曰:“有何違礙?願即見諭。”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當有以報之。今日操兵敗,必走華容道;若令足下去時,必然放他過去。因此不敢教去。”雲長曰:“軍師好心多!當日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過他了。今日撞見,豈肯放過!”孔明曰:“倘若放了時,卻如何?”雲長曰:“願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雲長便與了軍令狀。”

很明顯,諸葛亮一開始並不相信關羽會殺掉曹操,但是關羽立功心切,不甘人後,主動請纓,並且為了打消劉備的顧慮,還立下了軍令狀。這就是關羽理性的地方,他此時站在敵對雙方的立場,他此時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如此。

關羽在華容道為什麼要放走曹操

但是在《三國演義》第五十回,關羽卻放走了曹操,這是他的感情打敗了理性。

從理性上來說,放走曹操,對蜀國、對劉備的政治生命、對自己在蜀國的處境有多大影響,關羽應該心知肚明,如果抓住或者殺掉曹操,對自己在蜀國的地位和前途有多大的好處,關羽也應該是一清二楚。

從感情上講,曹操當年捉住了他,不但沒有殺他,還好就好肉伺候著他,封他為“壽亭侯”,許以高官厚祿,關羽雖然忠於劉備,但作為一個人來講,曹操這樣對待它,他沒有絲毫動心,或者感情起波瀾的話,那也是不通人情的,說不通的。而關羽也是那種“知恩圖報”“有恩必報”之人,這也應是他的做人原則與信條。

關羽在華容道為什麼要放走曹操

在華容道上,關羽遇到了矛盾。涉及到矛盾衝突,一般是文學、影視作品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最能放映人物性格的地方。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

言未畢,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操曰:“既到此處,只得決一死戰!”眾將曰:“人縱然不怯,馬力已乏,安能復戰?”程昱曰:“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有恩於彼,今只親自告之,可脫此難。”操從其說,即縱馬向前,欠身謂雲長曰:“將軍別來無恙!”雲長亦欠身答曰:“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操曰:“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雲長曰:“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然已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操曰:“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大丈夫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雲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與後來五關斬將之事,如何不動心?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一發心中不忍。於是把馬頭勒回,謂眾軍曰:“四散擺開。”這個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見雲長回馬,便和眾將一齊衝將過去。雲長回身時,曹操已與眾將過去了。雲長大喝一聲,眾軍皆下馬,哭拜於地。雲長愈加不忍。正猶豫間,張遼縱馬而至。雲長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嘆一聲,並皆放去。

後人有詩曰:“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

程昱正是抓住了關羽情感上的特點“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更為關鍵的是曹操有恩與關羽。

關羽在華容道為什麼要放走曹操

關羽在給劉備立軍令狀時和剛開始給曹操解釋時,內容一樣,都是恩已報,因為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言外之意,今天不能放你走了。

但曹操老奸巨猾,他緊抓關羽感情這條線,你當初過五關斬六將,我也沒有追究,你這個恩情還沒有報呢!

這裡曹操還提到了一個典故:春秋時,衛國派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二人都是神射手,但是子濯孺子有病,不能拉弓射箭。庾公之斯說:“我曾經跟尹公之他學習射箭,尹公之他曾拜你為師,我不能用你的射箭技藝來傷害你。”於是他去掉箭頭,射了四隻無頭箭後返回,透過這樣的方式表示他不忘恩。

關羽在華容道為什麼要放走曹操

曹操這一番話,一下子就抓住了重點,真是有的放矢。關羽根據曹操的話一想,確實還有此恩沒報,只有放過曹操,自己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平衡,這時他的感情因素就戰勝了理性因素。

關羽的這種舉動,在你死我活的軍事鬥爭中好像不合邏輯,但恰恰是這種不合邏輯,關羽的形象才生動、感人。如果他在華容道捉住曹操,那關羽就不是關羽了。

正是因為這種差異、矛盾,關羽的形象在感性和理性的交織中就更加吸引讀者,這個人物形象塑造得也更成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