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還原真實的隋煬帝楊廣

2021-12-20由 阿輝說史 發表于 歷史

楊廣少好學,喜歡詩文,

美姿儀

。楊廣在公元604年登基稱帝,在位14年。在史書中,他荒淫無道,窮兵黷武,弒兄奸母,殘害忠良,是個昏庸的亡國之君。事實真的如史書所說的嗎?讓我們一一道來。

一、平江南

大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晉王楊廣被任命為行軍元帥,統帥52萬大軍南下滅陳,攻克建康後卻秋毫無犯,經過4個月的征戰,陳朝滅亡,

結束了南北朝長期的對峙,統一了全國。開皇十年,為了鞏固對江南的統治,隋文帝任命楊廣為揚州總管,出鎮江都,長達10年。

還原真實的隋煬帝楊廣

楊廣經略江南期間,娶江南女子為妻,妻子蕭淑妃,乃是後梁的公主,而後梁皇族在南方擁有很深的人望,楊廣透過妻子展開輿論攻勢,向眾人傳達了和平的願望;學江南話,時常與南方重要人物用南方語言交流,如此形象,一下子化解了彼此的隔閡;重用江南士子,《隋書·柳辯傳》記載“王(楊廣)好文雅,招引才學之士諸葛潁、虞世南、王胄、朱瑒等百餘人以充學士”;《隋書》記載,隋煬帝在南方大規模招收儒家知識分子,而且以此為基礎,進行大規模的編書運動,收江南士人之心;推廣佛學,一改隋文帝禁止佛教推廣的政策,透過此舉,百姓之心又被安撫,眾人皆以為楊廣為光明之子,將會給南方帶來安定祥和。以上種種政策,使江南人心盡歸於隋,大大加速了江南地區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對江南地區的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

還原真實的隋煬帝楊廣

二、滅吐谷渾

楊廣即位之初,面臨著西突厥的威脅,當時,西突厥已經統一了“龜茲、鐵勒、伊吾及西域諸胡”,吐谷渾則兼併了氐、羌諸族,並“分領羌胡之國”。大業初年,西突厥和吐谷渾儼然已經具備了與帝國分庭抗禮的實力。

大業四年(公元609年),隋軍大破吐渾,

俘虜吐谷渾王公、尚書、將軍共200人,

建立河源四郡。次年,楊廣親自掛帥清剿

吐谷渾殘部,迫使當地部落的十餘萬人都歸大隋所有。在我國的古代疆域歷史的發展上,隋煬帝是第一位將青海地區全部列入中國版圖的人。因此,《資治通鑑》曾讚揚楊廣“大隋盛世,在楊廣時期,已經處於巔峰時期”。

還原真實的隋煬帝楊廣

三、修運河

隋朝的政權中心在北方,而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南方,大部分糧食需要靠江淮地區供應,透過陸路運輸很難滿足朝廷的需要,且費用高昂。另外,北方漢人歷來視江南為“蠻夷之地”,看不起江南這些“亡國之民”,南北方存在經濟、人文、習慣上的差異,不利於帝國的統治;還有,江南是楊廣的龍興之地,對江南頗有感情。其實,隋文帝在位時就已經修通了廣通渠。

隋煬帝的南北大運河

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南至餘杭,北至涿郡,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連線起來,工程浩大,徵調江北百萬民工修築。楊廣又是貪多就快,急於求成的君王,迫切希望運河能開造完成。大運河的開造速度令人驚歎:大運河一期工程千餘里長,四十步寬的河道用時僅五月餘。另外營造東都洛陽,同樣徵調了二百萬民夫,周長將近六十里的新都在短短十個月內便初具輪廓。民力壓榨過剩,民怨四起,

大批流民出現在江北諸郡。

還原真實的隋煬帝楊廣

客觀上講,修建運河本沒有錯,錯在楊廣太急於求成。唐朝皮日休在

《汴河懷古二首》中說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四、三徵高句麗

高勾麗是東亞地區的一個政權,佔據了遼河以東的遼東半島,其版圖包括整個吉林、遼寧東部以及朝鮮半島北部。在隋時,高勾麗

對隋朝的臣屬要求時常陰奉陽違,

交通突厥,經常

侵擾隋朝的北方邊境

。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隋煬帝在

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發動了征討高句麗的戰爭。隋煬帝在出兵高句麗的詔書中所說“高麗高元,虧損藩禮,將欲問罪遼左,恢宣勝略”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三次征討高句麗,隋煬帝都是御駕親征。大業八年(公元612年),第一次東征,由於隋煬帝指揮錯誤,隋軍遭遇慘敗,損失慘重,35萬大軍只回來2700人,資儲器械鉅萬計,也丟失殆盡。大業九年,第二次東征,黎陽倉督運軍糧的禮部尚書楊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亂”起兵叛隋,楊廣被迫從遼東撤軍。大業十年,第三次東征,此時的大隋已經遍地烽煙了,王朝岌岌可危了,高句麗也疲於戰爭而遣使請降,最後只好議和收兵。楊廣就此撤軍。

還原真實的隋煬帝楊廣

三徵高句麗耗盡了大隋的國力,導致民不聊生,也使隋煬帝喪失了民心,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客觀上講,征討高句麗本沒有錯,錯就錯在太急於求成。唐朝李世民即位後,也以

“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繼續征討高句麗,直到在唐高宗手上才完全滅了高句麗。

五、開科舉

隋朝起源於關中地區形成的關隴門閥集團,隋文帝上位後,為了削弱關隴貴族集團對朝政的掣肘,隋朝進行了全方位的政治改革。在政治上,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

士族利益。在軍事上,隋朝採取了府兵制度,解除了貴族世家的私兵,削弱門閥的力量。在經濟上,隋朝設立

均田制

度,讓國家根本的土地開始脫離貴族,掌握在了國家的手中,在隋初被用來打壓貴族門閥的莊園制度。

隋煬帝即位後,繼續推行父親削弱關隴門閥的政策。加大落實均田制、府兵制,大力推行科舉制度,在

分科考試基礎上,設定進士科

,使得貧苦孩子也可以透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楊廣重用科舉文臣和山東士族,期望他們在朝廷上抵消關隴的影響力。到了後來為了擺脫關中本位,還想遷都洛陽,甚至直接舉起屠刀對關隴門閥大肆殺戮。如此強硬的手段,即便處於合理的原因,亦引發了關隴門閥的警覺,繼而同隋朝皇室站在了對立面上。隋末的反隋隊伍很多都是由關隴士族的人領導,李家就是其中之一。

還原真實的隋煬帝楊廣

削弱關隴士族的力量本應徐徐圖之,但楊廣太急於求成,手段激烈,遭到士族的反撲,

關隴士族利用流民的仇恨點燃了農民戰爭之火,大隋也在農民戰爭中化為灰燼,楊廣本人也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

科舉制度開啟了我國封建社會持續一千三百多年的官員選拔制度,為全國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指出一條明路,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傳播的蓬勃發展,同樣也對我國的教育事業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六、結語

隋煬帝楊廣是一位很複雜的帝王,他雄才大略,想和秦皇漢武一樣開創大業,從他即位後的年號就可以看出,在他執政前期,的確也做了幾件大事,修建運河、開疆拓土、完善科舉等。這些功績使他足可比肩秦皇漢武。但是他又太急於求成,忽視民生,濫用民力,不顧百姓生死,不明白“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最終身死國滅。真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他的結局令人感慨可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