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說說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歷朝歷代都是讀書人控制政權

2021-11-22由 歷史學說 發表于 歷史

中國

政治史上一個重大的特色,是皇帝一家人跟據血統而繼承。但丞相以下各級官員,究竟是怎樣挑選出來的呢?自從秦漢以來,中國已經再沒有封建制度,官員不再是以貴族血統承繼;不是軍人政府,中國曆代很少出現誰人掌握軍權便誰當政局面。富有的人能當政嗎,也不是。歷代以來,都是讀書人控制政府的。

中國的

文化

傳統是『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只要自己努力讀書,掌握了才幹,便可以爬上政府架構的高位。一向以來,除了皇帝這個至尊高位之外,甚麼職權也是從全國人民中挑選出來的。政治清明的時候,選舉便公正,但黑暗的日子中,當然有舞弊。不過,大體上來說,個人有才幹,是最容易出人頭地的。

在漢武帝的時候,設立了太學,好象是國立大學一樣。大學畢業的,分為兩科,甲科出身的稱為郎,乙科出身的稱為史。郎官的職位是入皇宮擔仕宮中的侍衛,是一種小官,讓他們在皇帝面前服務幾年,待政府﹝朝廷﹞有空缺,就會挑選委任。因為郎官是優差,官員也盼望自己兒子加入,因此形成官僚集團,在互相介紹推薦低下,形成了變相的『專利攏斷』。

說說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歷朝歷代都是讀書人控制政權

至於考取乙科的的史,便會委派到家鄉任官。

漢代

的官職有一個規定,地方的主管一定是中央委派,不是本地人。比方說香港的特區首長是中央委任,但特首以下的官員,是本地人出任的史。考取乙科的史,便回家鄉向縣令報到任職,稱為補史。補郎和補史,是太學生畢業後的出路。

除了以上的方法選取官員之外,漢代還有一種選舉制,稱為『鄉舉裡選』,由地方選派人才入中央服務。

第一種是非定期的,如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即位,又或者遇上大荒年、大水災、大瘟年,顯示國家出現突發性的問題。一般官史,使向全國各地徵求人才,這叫做『招賢』,又叫做『軍問』。政府首先將問題寫在竹簡上,一道道竹簡向這些『賢良』徹求意見,發表意見的叫『對軍』,政府收集了意見,再選合用的採納。

第二種選舉是特殊性的,比如說政府需要派官員出使匈奴,徵求會說匈奴話的人;又或者黃河缺堤,要找一些會治水的人才。如果自己有信心,可以直接應選,或者知道有人才可以勝任,可以推廌。

說說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歷朝歷代都是讀書人控制政權

第三種是定期選舉的,稱為『選舉孝廉』,地方官員每年也要挑選一兩名『茂才』、『孝順』、『廉潔』的人才上中央。漢代有一百多個郡,每郡每年挑選- 兩人,一年便是二百多人,二三十年,便累積了好幾千人了。當這個制度形成之後,政府便出現了人才過多的現象,要出人頭地,要用另外方法去突出自己,引人注意。以下有幾種方式,時常為人所用:

第一,長期為父母守喪三年,但有些人認為守喪三年不足以表示自己的哀傷。所以有人拒絕吃飯,餓得骨瘦如柴;有人哭出血來,有人守喪二十年,目的只是爭取別人注意。當時有一個叫趙宣的人,守了二十年喪,但據儒家規定,服喪期間不能近女色,但趙宣在二十年間卻生了五個孩子。

第二,捐出財產和讓出官爵。這是一種出頭的方法。人人的心理是貪多的,自己拒絕,便變成了『清高』。最著名的是『孔融讓梨』。失小得大,他失去小小的一個梨,卻嬴得後世名譽。有些逃避政府的徵召,隱人山林中,被視為清高份子。

第三,崇尚俠義,為了朋友,慷慨赴死;冒生命危險為朋友報仇,建立好名聲。

說說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歷朝歷代都是讀書人控制政權

第四,廉潔在中國在中國的貪汙官員中,最容易令自己成名,有些人連朋友送來的禮物也退回。有一位以廉潔出名的範丹,在探望姐姐時,留下吃飯,他竟然堅持要付飯錢,徹底做到了『超出』廉潔的行為,其目的也是要引人注意。

第五,對恩主的效忠。當時的官員。除了憑自己的出色條件之外,便是有力量的人提名恩選。一旦被人賞識便會前途無限,因此之故,逐漸養成了一種仿如日本『武士道』報恩的情形。

三國

演義》中的

人物

,或多或少也有以上的背景。在這個情形發展下,形成了集團,宮員出身的兒子,便互相推薦出任官吏。比方說袁紹的家族,四代之中出了五個宰相,史稱『四代五公』,這種門第的社會開始,形成了。門第社會形成之後,便變成了集團,互相批評,不能越界。

太學生、廉吏、茂才形成了一個集團,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攻擊批評,好象許劭兄弟般月旦人物,變成有力的輿論。這些士大夫便形成了以道德學問為武器,和外戚以『女人』取得權利;宦官以『諂媚』取得權力,分成了三個水火不容的局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