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史記》登山達人秦始皇,酷愛“到此一遊”

2021-11-18由 閱讀清單 發表于 歷史

《史記:秦始皇本紀篇》忠於原文,原創翻譯。

(根據史料記載,始皇帝一統天下後非常喜歡巡遊,遇山登山,有著一顆征服天地的心。幾乎每到一處,都要立石刻字,將他的功勳記錄下來,留給後世瞻仰。本次內容主要包括他在梁父山的刻文和琅琊山的刻文。)

嬴政在位第二十七年,也就是兼併六國後的第一年。始皇出巡

到隴西、北地

,跨過

雞頭山

,路過

回中

。打算在渭水南側建造

信宮

(仿製趙國宮殿),並將信宮更名為

極廟

,象徵天極(天的盡頭)。從極廟修路通往驪山,修築甘泉宮前殿。修築甬道,由咸陽管理。當年,賜百姓一級爵位。開始治理行駛馬車的道路。

第一次東巡

:嬴政在位第二十八年,始皇東巡各郡縣,登上

鄒嶧山

(位於山東)。要在山上立石碑,與魯地孔孟儒生商議,在石碑上刻字歌頌秦國的功德,商議祭祀天地山川事宜。於是最終登上泰山,立石碑,舉行祭祀封禪儀式。下山時狂風暴雨,躲在樹下休整,因此封這棵樹為五大夫。又到

梁父山

(位於山東)舉行封禪儀式。立石碑刻字,刻的內容為:(原文大意)

皇帝繼位,頒佈法令,臣民完善。第二十六年,初定天下,無人不服。親自出巡安撫遠方的黎民百姓,登泰山,望向遙遠的東方天際。臣民思考他的功績,還原他所成就的事業,恭敬歌頌他的功德。治理政務,物阜民豐,都是依法而行。匡扶大義,名垂後世,沿襲採用他的政策不會改變。皇帝事必躬親,即使已經平定天下,仍然不懈怠政務。夙興夜寐,建設功利千秋的事業,教誨臣民。他的訓誡宣傳到達天下,遠近臣民都知曉並繼承皇帝的志向。身份高低貴賤明確,男女恪守禮節,謹慎遵守做好本分。明確的分割內外,沒有不清淨的,施惠於後人。教化無窮無盡的後人,遵守奉祀遺留下的詔命,永遠的繼承並遵守訓誡。

於是吞併渤海以東的地方,路過黃縣、陲縣,攀

成山

(位於山東威海)、登

之罘

(位於山東煙臺),立石碑歌頌秦國功德後離開。

到南方登上

琅琊山

(位於山東臨沂),非常高興,停留了三個月。於是遷徙三萬戶百姓到琅琊臺下定居,免除12年賦稅。修建琅琊臺,立石刻字,歌頌秦的功德,傳承始皇帝的意志。刻的內容:(原文大意)

正值在位二十八年,開始皇帝稱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為萬事萬物執行的規律。明確人倫道義,約定長輩晚輩的禮節。皇帝仁義,將道理簡化易於傳播接收。安撫好東面的百姓,減少戍卒徵兵。政事基本上進入正軌,於是到海邊觀看。皇帝的功業,是源自勤勞努力。重農抑商,百姓富裕。普天之下,專心致志。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日月所照耀的地方,舟車所承載的人,都各司其職,按照正軌執行。順應時節治理事務,是做皇帝的職責。整理完善不同的習俗,修水渠灌溉田地,撫卹百姓,從不懈怠。制定法令,知曉眾人。地方治理,長治久安。政治舉措得當,得到實施。皇帝英明,視察四方。尊卑貴賤分明,不得逾越無禮。剷除奸邪,保留善良忠義之人。孜孜不倦盡心盡力,不敢懈怠荒廢政務。遠近偏僻隱匿的地方得到肅清整頓。正直忠厚,事業才能蒸蒸日上。皇帝的恩德,惠及四海。誅亂賊除壞人,興建水利福澤萬民。順應時節,農畜得到繁榮發展。百姓安寧,不再有戰亂衝突。六親(

指上下六代人,秦朝連坐

)相互舉報,所以沒有亂賊盜寇。虔誠接受教誨,知悉法律。六國之內,都是皇帝的土地。西到流沙(沙漠)、南到北戶(赤道以南)、東到東海、北到大夏(匈奴政權)。人能到的地方,沒有不臣服的。功績超過五帝,福澤牛馬牲畜。沒有不受皇帝恩德的人,都安居樂業有家有室。(接下段)

如今秦王兼併天下,立名為皇帝,巡撫東土,到了琅琊。

武城侯王離(王賁之子,王翦之孫)、通武侯王賁、建成後趙亥、昌武侯成、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秦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

跟隨,一起在海上商議。說道:“古時候的帝王,統治的土地不過千里,諸侯駐守自己的封地,有時朝拜有時不朝,相互侵擾征伐不止,刻金石銘文,以此記錄。古代的五帝三王,智慧不同,法度不明確,假借神明的威力,欺騙遠方,名不副實,所以不能長久統治。身體還沒消亡,諸侯都背叛,法令不被執行。如今皇帝一統四海,設立郡縣,天下和平。建立宗廟,順應規律德行,實現大成就。群臣相互之間歌頌皇帝的功德,刻在金石之上,以此為標杆經典。”

(秦始皇為什麼會迷戀上長生不老,這和他喜歡東遊是有直接關係的,尤其是去到海邊,看著波瀾無邊的大海有著神秘的仙山傳說,促使他不斷的派人到海上尋求不死之藥。關於始皇帝尋訪仙山的內容會在接下來的文章給大家展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