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督軍"是怎麼來的?“督軍府”是指督軍的府邸嗎?

2021-11-16由 吟古記 發表于 歷史

“督軍

督軍府現代旅遊規劃圖

提及督軍二字,不免想到民國軍閥,

一百多年前,這座督軍府的確是某位大軍閥的指揮部所在地。

此地北宋前為晉文公(重耳)廟,北宋太平興國四年,趙光義滅北漢政權時,與當時北漢都城晉陽一同被毀。太平興國七年,趙光義命大將潘美在北漢政權的廢墟上另建新城,他選了晉文公廟為帥府衙門。

自此以後,這裡均為山西的最高軍政機關所在地。

辛亥革命後。山西軍政府成立,閻錫山作為大都督在此成立都督府,此處遂更名為督軍府。

所以,一般而言提及督軍府,就是指山西的這個督軍府。

“督軍

太原府東街的督軍府舊址

督軍府在重耳廟的基址上修建,現存的清式和民國建築,在尊崇我國中軸線對稱建築格局的基礎上融人了一些西洋建築元素,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

“督軍

清道光年間太原城分佈圖

“督軍”二字又是何意?

督軍主要掌管一軍要務,官名來源總督。

清末以前已取消“總督”這一官名,辛亥革命時,各省多置都督為地方最高軍事長官,袁世凱統治期間改稱某某將軍督理某省軍務。1916年袁世凱死後改稱督軍。

地方督軍聯合抵制中央

在晚清至民國時期,地方軍人常常與中央展開激烈的角逐。

這些人希望能夠維護既得利益,但是以一己之力又無法與中央相抗衡,在這種情況下,結成團體,選出首腦,以團體的力量干預中央決策,是最好的選擇,後來這一行為被成為“軍人聯合”。

督軍團是“軍人聯合”成熟的標誌。

地方督撫聯合抵制中央決策最典型的事例莫過於義和團運動期間,由劉坤一、張之洞發起的聯絡東南諸省督撫同各國駐滬領事商訂“東南互保”。

義和團運動爆發,英、法、德、美等國駐華代表藉機紛紛抗議清廷不論其會或者教的態度。隨即以“保護使館”的名義出兵,與此同時,清政府向各國“宣戰”,命令各省督撫招民成團,借御外侮。

而地方大員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和袁世凱都對清朝的命令熟視無睹。直接封鎖宣戰宣告,向各國表示“他們願在轄區內保護外國人的生命財產和鎮壓拳民,而列強則要制止其軍隊進入他們的地區。”並且,南方十餘省加入了“互保”。

從表面來看,明顯是地方大員抗旨不遵,但清廷並沒有譴責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等這種行為。

這些地方大員,以“督撫聯合”的形式透過與各國商約,既增強了東南督撫的外交地位;又保持了戰時地方上的中立地位,使得地方上免受兵燹之災;同時也儲存了東南地方督撫自

身的勢力,這樣的此長彼短,清朝中央政府就更得依賴地方督撫了。

“督軍

督軍的發展:督軍團

督軍團的正式名稱是“各省區聯合會”。

是 1916 年至 1918 年由北洋派督軍結合而成的團體。1916 年 9 月 22 日,在張勳的召集下,北洋派十三省督軍代表集議徐州,會議宣佈成立“各省區聯合會”,公推張勳為“盟主”。

督軍團成立後,先後以團體的名義進行了干涉內閣閣員任命、左右國務會議決策、解散國會、驅逐總統、宣佈獨立、實行復闢等干政行為。

但由於督軍團畢竟也只是一個比較鬆散的團體,因利益結成團體復因利益走向分裂。隨著馮國璋與段祺瑞矛盾的加劇,督軍團也走向瓦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