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建國大業的細節

2021-10-12由 李子暘 發表于 歷史

建國大業的細節

怎樣把人群整合為一個國家,這可能是人類最複雜、最重要的知識。在這方面,我們很有理由自豪驕傲一些。

2019年,我們慶祝了建國70週年。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建國”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新中國建立。70週年就是紀念這個的。但說到中國這個國家的建立,那可要久遠得多了,至少有幾千年的歷史。

因為時間太久遠,所以,從無到有地建立國家需要做哪些事,我們反而習焉不察、忽略不知了。生活在有各項成熟制度的國家中,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已經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世界上確實有那種剛剛建立不久的新國家。奈及利亞有個大作家阿契貝,他曾經感慨地說:他們那一代人,是個人年齡比國家年齡還大的人。他出生時,根本沒有奈及利亞這個國家,連地理名詞也沒有。他們出生在英國的一個非洲殖民地裡,一直以為自己是英國人。後來,幾個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獨立了,組成一個新國家,名叫奈及利亞。阿契貝他們在三十多歲時忽然成了奈及利亞人。也就是說,他們這些人的年齡,比奈及利亞這個國家的年齡大三十多歲。

看起來,建立一個新國家,只要沒有外部敵人阻撓破壞,也沒什麼難的。那些新獨立的非洲國家應該就是這麼想的。國家嘛,無非總統部長公務員、軍隊警察加監獄。把這些都弄起來,建國就成功了。

可是,大部分新獨立的非洲國家並不成功。國家方方面面幾十年都沒上正軌,亂七八糟打個不停。看起來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建國遠未完成,很多該做必做的事情,還沒做。

比如上面說到的奈及利亞,是幾個不同的民族地區組合而成。把這幾個不同的民族及其地區捏合成一個國家,只在表面上完成了,但實際上時時都有分裂的危險。一旦分裂,奈及利亞這個國家就消失了。建國大業,中道崩殂。

在歷史悠久,已經穩固成型的國家,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已經很難。從無到有地建立一個全新國家,更是難上百倍千倍。

這其中的難點在於:建立一個新國家,除了總統部長公務員、軍隊警察加監獄這些人人皆知的政治環節以外,還有大量細節性的、事務性的工作要做。這些工作由於很瑣碎、不起眼,往往被人忽略。但是,如果這些細節性工作沒做或者沒做好,人群就還只是人群,而不是被整合成一個國家。

所以,回顧中國的早期歷史,看看古人在建立國家時,都做過什麼,會大大增進我們對國家的理解。對那些新建立的國家,也很有啟發意義。他們可以知道自己還有哪些重要的事情還沒做。

在這方面,歷史學家已經做了很多研究。以秦始皇統一中國為例,除了大兵四處作戰、掃平六國、建郡縣、封三公、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些“大動作”以外,還有幾項同樣重要的事務性“動作”,或者說建國大業的細節,同樣重要。

01 要建立國家的檔案系統

國家的檔案系統,是指政府事務要用文字寫成檔案。皇帝和官員之間,官員之間,用檔案溝通。

1975年,湖北雲夢出土了一批秦簡,內容是秦朝的法律,其中有一條的內容是:

有事請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

(有什麼事,必須寫個檔案來看,不要口頭說說,也不要托熟人走後門)

現在有個詞“文牘主義”,形容沒完沒了地發文件,弄得大家很疲憊,效率很低。對“文牘主義”應該要警惕,但要求用檔案溝通政事,卻是建立國家的重要環節。堅持這樣做,不僅可以讓政事處理正規化,而且可以適應新國家各地不同的口音,也可以減少熟人社會的舞弊現象。

即使對個人來說,都是好腦子不如爛筆頭,想要有效管理一個國家,沒有書面檔案,只靠口頭交流,肯定是不行的。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小的遊牧政權,因為沒有自己的文字,就沒有自己的檔案系統,政事也因此不上正規,停留在少數首領面對面的交流中。這些小政權也就因此旋生旋滅,沒能建立起穩固的國家。

因為用書面檔案管理政事,就要求官吏能識字寫字。秦以前,會寫字基本上是貴族的特權,到了秦,因為需要大小官吏處理檔案,國家就必須培養大量識字寫字的人。這樣一來,就同時給國家培養出了一支貴族以外的幹部隊伍。這是中央集權國家能夠穩固執行的重要條件。

02 建立國家的“驛站”系統

國家建立起來,有了官員,官員勢必要到各地辦理公務,也就是出公差。如果國家很繁榮發達,這當然很容易,但新國家往往都是各方面初創的狀態。這時,就需要一套驛站系統確保官員在國內各地順利出行。

驛站在中國,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到了秦漢時期,就很穩固了。驛站由官方設定,路過的官員可以免費吃飯、住宿、使用交通工具等等。要想驛站正常運轉,需要用專門的文書管理官員——不能隨便什麼人到驛站都可以免費吃住。這樣一來,又成為管理官員及其出行的有效制度。

中國的歷史經驗表明,驛站對於國家運轉,至關重要。但驛站一旦建立起來,又不免成為各方佔國家便宜的漏洞。規定是必須要有正式檔案才能免費入住驛站,但可想而知,時間一長,管理勢必鬆弛。方方面面的人都會想方設法來揩國家的油,甚至最終造成驛站系統的廢弛。

可見,國家是否能保證驛站的正常運轉,不僅要求國傢俱備相應的財政能力,也要求國傢俱備足夠的管理能力。可以說,驛站既是治理國家必備的工具,也是國家政治是否良好的晴雨表。

對於現代社會來說,郵政和國內物流系統,是和驛站類似的角色。所以有個說法,郵政延伸之處,就是國家邊界所到之處。在很多偏僻邊遠的地區,都能看到國家郵政的存在,原因就在於此。郵政,一方面確保國內的資訊溝通,同時,也宣示著主權的範圍。

這實際上是在說,真正建立一個國家,要必須建立起國內的資訊、物資、人員流動通路。沒有這個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國家就沒真正建立起來。

03 官員的請示彙報制度

國家建立以後,要想穩固並發展,中央必須掌握地方上的種種資料和情況,包括人口、田地、財政收支、官吏數量、司法案件等等。這些重要資訊向中央彙集,要有完善的、系統性的制度,這就是官員的請示彙報制度。

現在出土有秦漢時期的統計報表。在那時,從鄉里開始,到郡縣,都要向中央朝廷每年彙報種種資料。同時,還要有詳細的檔案整理和儲存制度。秦朝滅亡時,劉邦帶兵率先衝進咸陽。別人都去搶財寶,只有張良忙著去接收檔案。張良有大智慧,他深知,掌握了檔案,就掌握了帝國各地方方面面的資料和資訊。有了這些,漢朝才能順利治理國家。

一方面是地方向中央上報,另一方面則是中央對地方的下察。秦代有監御史,漢朝有刺史,任務就是到各地去訪查各種情況,看看地方對中央是否有隱瞞和欺騙。

除了這些專職人員以外,皇帝、丞相、三公九卿都會臨時派出自己的使者到地方上去明察暗訪。漢簡中就有“丞相使者”的字樣。

在請示彙報這個大範圍內,有常規性的上傳下達,也有因事而起的操作程式,這就是所謂“請”和“議”。“請”是下對上提出建議和請求。“議”則是皇帝大臣為了商量某事召集下級部屬一起開個會。這些都是國家制度中,上下級之間互動的制度性安排。沒有這些制度,或者制度規定得很粗糙,國家治理就難上正軌。

04 中央在全國分配物資

史書中,關於東漢的“大司農”有這樣一條,說大司農的職責是“損多益寡,取相給足”。東漢的大司農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長。在各地上報各種資料的基礎上,大司農要統一籌劃,根據各地的情況安排物資轉運和人力調配。豐產豐收的,拿出來一些,補給歉收遭災的。這就是持續到今天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

中央保持這個職能,不但可以保持國內各地的經濟平衡,也可以增強中央的權威,增加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是新國家建立以後必須做的重要事情。如果國家在這方面懶政怠政,或者行事不公有偏有向,國家的基礎就會被動搖,長此以往,就會趨於分裂和解體。

以上所列四項,當然不是建國大業細節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細節”,都不是殺伐決斷、內外征討的大事,而是看起來平淡無奇的事務性工作。但歷史表明,正是這些事務性的細節工作,在基本政治制度的“骨架”上,補足了建立國家所需的“血肉”,讓國家真正活起來,並且,活在人們的心中,從而,把人群真正整合為一個國家。

我們中國的幸運和優勢在於,這些“建國細節”,祖先在幾千年前就開始做了,做得很深入很全面,歷經歲月,已經成了歷任政府的“下意識”。或許國力有強弱,但每一個王朝的政府,都無師自通地理解這些“建國細節”的重要性,只要有條件,就會盡力去做。

那些新國家就沒有這樣幸運了。他們需要從頭開始摸索這些“建國細節”,而一旦有所疏漏,國家可能就會因此出現大麻煩甚至大危機。怎樣把人群整合為一個國家,這可能是人類最複雜、最重要的知識。在這方面,我們很有理由自豪驕傲一些。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李子暘”

作者其他熱文:

古人怎麼對付“躺平”

國之重器是怎樣維護和平的?

認識中國歷史的兩大誤區

認識中國歷史的兩大誤區2

認識中國歷史的兩大誤區3

認識中國歷史的兩大誤區(外一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