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明清時期千奇百怪的騙術

2021-10-12由 百科之音 發表于 歷史

明清時期社會生活中的行騙行為,千奇百怪的騙術,包羅永珍。行騙的一方,既有專靠行騙為生的專業騙子,也有偶起歹心的姦夫、妖憎惡道、乞兒、貪官汙吏、船伕挑工、市民耕夫,販夫走卒;防騙的一方(往往是受騙者),大多是明代學者李蟄所謂的“挾數萬之資,經風濤之險,受辱於官吏,忍黨於市易,辛勤萬狀”的商人,既包括日進斗金、財大氣粗的富商,也包括小本經營、朝不保夕的小商小販,還有廣大的受苦受難的普遍勞動群眾

晚明有一個騙子,自稱是宋朝詩人林和靖的第十世孫,跑到一位陳姓太史家去行騙,這位太史請他讀林和靖的傳記,讀至“終身不娶,無子”時,此人頓時語塞。陳太史大笑,口占一絕贈給了他,雲:“和靖先生不娶妻,如何後代有孫兒。想君雖是閒花草,未必孤山梅樹枝。”對行騙者是莫大的諷刺。

明末松江有位姓張的鄉紳,平素好俠。有個騙子投其所好,腰佩長劍,緊身衣妝,一副俠客模樣,手裡提著一個血淋淋的包袱,煞有介事地對張鄉紳說:“你的大仇我已經報了,囊中就是你仇家的腦袋。”張鄉紳大喜過望,當即借給他十萬緡。於是,“俠客”走後。張鄉紳解囊一看,不過是一豬頭而已,此人從此也就不見蹤影了。時人沈風峰聞而嘆雲:“自《易水》之歌止,而海內無俠士千年矣,即有亦雞鳴狗盜之徒!”

騙術

另外,馮夢龍纂輯的《智囊全集》中也有不少篇章講到了社會生活中的行騙術,如《齧耳訟師》一節,講到浙中有個少年毆打他七十歲的父親,致使父親牙齒掉了。父親拿著被打斷的牙齒去告官,兒子很是害怕,於是請了一名訟師來問計謀,並許之事成以後付百金。訟師搖頭說:“這可是一件大難事。”少年加了許多錢兩之後,堅持請求,訟師答應下來,苦苦思索,第二天早起,忽然說:“已有計了,但是應當避開別人才能講給你聽。”少年急忙附耳過去,訟師於是咬下他的半隻耳朵,少年血流滿面,大驚失措。訟師說:“你不要叫喊,只有這樣才能救你,但是你必須善於躲藏,不要叫別人看見了,等到出庭對質時,就說你父親的牙齒是因為咬你的耳朵才掉的。”後來,公庭對質,官員認為“耳不可以自齧”,便判定老人牙齒是因為咬兒子的耳朵而掉的,少年罪過竟被免掉了。

其他如《老嫗騙局》、《文科》等篇都是明代社會生活中行騙的例證。明清筆記小說中記載了大量社會生活中的行騙伎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小說在明清時代遠未成熟,其史傳特徵仍然很明顯,因此,把這時期的筆記小說視為野史也未嘗不可。而我們則可以從這些絕非空穴來風的文字記載中勾勒出當時行騙的大概景觀。

馮夢龍的《三言》與淩濛初的《二拍》,記載了明代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騙局,可以說是文學形態的騙術大全。真正對騙術進行歸類研究的專著,在明代當以張應俞的《江湖奇聞杜騙新書》最為著名,該書共4卷,分為24卷84則,每一則都講述了一個行騙故事,雖然這部書的體裁被學者認定為是筆記小說,但另外的學者卻認為,“這部小說集中的大部分故事並不是真正的虛構想象之作,而是根據當時的傳聞加工潤色而成的,所以它不僅可以作為小說欣賞,也具有較高的歷史真實性”。因此,該書所列諸多騙局及騙術,完全可以用作本節例子,其真實性如何不必花太多精力去考求,某種意義上說,張應俞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種歷史存在的“真實”。為了對明清時代社會生活中的行騙術有個大致的,感性的瞭解,下文將選擇若干騙術實施的例證以資說明。凡未作特別說明者,本書資料徵引皆來自張應俞的著作《杜騙新書》。

明清時期千奇百怪的騙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