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沒有手機、電話的古代人,是如何解決通訊問題的?

2022-01-07由 楚淮文史 發表于 歷史

隨著我們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快捷方便,不管什麼樣的事情,一個電話全部搞定,不論你是在千里之外,還是自家的隔壁。

看著我們現代如此之多的傳輸方式,不經意間想到了我們的古代通訊,他們又是如何來進行資訊的傳遞呢?

沒有手機、電話的古代人,是如何解決通訊問題的?

烽火戲諸侯

烽火臺

烽火也叫烽燧,屬於古代軍事情報當中的一項重要措施,不論白天還是夜晚都可以極快的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資訊。

烽火臺的起源跟長城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正是因為有了長城,大家才想到了烽火臺,而最讓我們記憶猶新或許是西周時期的典故“烽火戲諸侯”。

《烽火辭》美人方一笑,烽火不須驚。昨夜驪山下,西戎已結兵。

為了有效的傳輸資訊,烽火臺白天以點菸的形式傳遞資訊,而夜晚則直接以火光來通知其它烽火臺。只要第一處烽火臺發出訊號,之後的烽火臺就會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傳遞下去。

一般來說烽火臺的地點會建造在地勢較高的地方,比如說丘阜之上,同時也為了資訊的傳遞途中不會產生斷層,所以對於烽火臺之間的間距有一定的要求,烽火臺的間距最多為十里,以人眼的目測能力,還是可以清晰的看到遠方的煙火,再遠就失去了任何的意義。

同時在烽火臺之下還有著士卒們常年駐紮於此,不但有自己居住的房屋,更有羊馬圈和倉庫等裝置。

沒有手機、電話的古代人,是如何解決通訊問題的?

但凡留守士卒發現有敵人來犯,就會立刻點燃早已準備好的烽火,相鄰的烽火臺在看到訊號之後,也會照葫蘆畫瓢,將訊號一步步傳遞下去,最終讓敵人來犯的訊息傳輸到將軍手中,於是整個訊號的傳遞就此完成。

並且傳遞的烽火也有著等級之分,

在《塞上蓬火品約》當中,就明確的記載了警戒訊號的六種方式:蓬、表、鼓、煙、苣火、積薪

。蓬主要以蓬草為主,屬於易點燃,但燃燒時間較短之物。

表則是以樹皮或樹梢等物為主,燃燒的程度與時間稍微加長。積薪卻是以木柴草垛等雜物,燃燒的效果與時間最長,這也是最好的警戒方式,說明敵人的數量與實力達到了最高,可以說看似不起眼的幾個煙火,卻有著很大的學問。

雖然這種傳遞資訊的方式快捷方便,可是卻會受到天氣等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在大雨瓢潑的情況下,這種傳遞資訊的方式就會受到致命性的破壞,於是羊馬圈就有了作用,羊馬圈所用來飼養的馬匹就成了最後的資訊傳遞工具。

飛鴿傳書

在古代雖然烽火臺是最好的傳遞訊息的方式之一,但是由於烽火臺的造價還有人工成本太高,並不適用於所有的通訊行業,尤其是在傳輸一些複雜的訊息時,烽火臺就失去了作用。

比如說我要傳遞一些敵人的軍事分佈圖,這些訊息當中所包括的內容極度複雜與凌亂,並非簡簡單單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用到飛鴿傳書。

飛鴿其實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信鴿,鴿子是一種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很常見的鳥類,由於鴿子有識主和戀家的功能,所以它就成了古代人用來傳輸訊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沒有手機、電話的古代人,是如何解決通訊問題的?

信鴿

在很多的電視或者電影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一隻飛鴿從窗外飛了進來,然後它的主人從鴿子的小腿之上取下一封密信。所以在古代一般高層都會備用一些飛鴿,到了關鍵時刻,一封密信足以扭轉乾坤。

飛鴿傳書其實又叫魚雁傳書

,古人在寫信的之時,為了讓絹帛更好的固定在飛鴿的腿上,會將信摺疊成鯉魚形狀,也就是中間厚兩頭尖的那種,雖然紙更加的輕便,但是卻會因為雨水等原因讓其變形失色。

最終失去原有的功能,再加上所要傳遞的訊息又是極為重要的,所以大多數時候都要用絹帛來進行傳書,哪怕沾上雨水,也不會輕易破損。

在古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當中就有這樣一句話:“

客從遠方來,遣我雙鯉魚

”。

沒有手機、電話的古代人,是如何解決通訊問題的?

蘇武牧羊

在漢代時蘇武出使匈奴,直接被匈奴王給流放到了北海牧羊,數十年有家不能回,為了讓自己在有生之年重歸故土,蘇武利用大雁秋天南飛的習性,將書信系在了大雁的腿上,

最終成功的讓此雁飛到了漢朝的皇家花園當中,這才讓漢朝的皇帝得知了蘇武的真實情況,並透過外交方式讓其榮歸故土。

當然了這個說法聽起來可行,可實際上希望極度渺茫,不亞於買彩票中大獎。要知道蘇武北海牧羊之時,這些南飛的大雁根本就是野生的,它們怎麼可能直接飛到漢朝的皇宮之中,並且還正好落在了後花園當中。

只是漢朝的使者用言語詐了一下當時的匈奴王而已,誰會想到對方如此的不經詐,只能說沒文化真可怕。

蘇武《留別妻》當中:"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驛站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如果用我們現代人的思想觀念來理解的話,這就類似於加油站。雖說古代的馬匹不用加油,但馬匹也不可能無限奔跑吧,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緊急情報,需要八百里加急的那種,而馬匹能一次性跑十公里都算是上等馬。

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保持速度,唯一的辦法就是中途換馬,而驛站就是提供馬匹的一個重要場所。

沒有手機、電話的古代人,是如何解決通訊問題的?

古代驛站

而驛站的驛卒一般被稱為"驛夫",也就是我們現代的快郵員或者郵差,唯一不同的是快郵員送信慢了可能被扣工資

,而驛卒如果送信慢了就要面臨砍頭,所以在古代只要遇到了八百里加急之類的檔案,這些驛卒們比誰都要著急,因為這可是真正關係到自己的身家性命。

於是我們在很多電視劇當中,都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幕,就是某個傳令兵到達目的地之時,直接累到休克的情況。雖然電視上演的很誇張,可實際上歷史上的真實情況要比這個誇張數倍,畢竟一封重要的情報直接關係到無數人的命運。

由於我們國家地大物博,為了讓整個天下溝通方便,從西周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類似於驛站傳令這樣的制度,並且隨著每一個朝代都在不斷的加強,尤其是大家認識到資訊的重要性之後,驛站的傳達力度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到了唐朝之時已經達到了“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的地步,在杜牧的《過華清宮》當中就有這樣一句名言:“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說的就是楊貴妃為了能吃到上好的荔枝,直接讓驛站快馬加鞭運送荔枝的場面。為了運送這些荔枝,不知道累死了多少驛站的人員與馬匹。

沒有手機、電話的古代人,是如何解決通訊問題的?

快馬傳書

真正讓驛站達到巔峰狀態的就是大清,清朝設驛站的數為1785處,並且規定所有的驛站日行標準為300裡,如果遇到突發情況,更是會提到了400裡、500裡不等,最高可以達到800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八百里加急,這個真是要會累死人的,但是對於資訊的傳輸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擊鼓傳令

擊鼓傳令在古代戰爭當中,使用相當的廣泛,金鼓放於高臺之上,鼓手根據主將的命令,隨時擊打出一道道命令,讓戰場當中計程車兵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得到自家主帥的命令。

沒有手機、電話的古代人,是如何解決通訊問題的?

擊鼓傳令

這種資訊的傳遞方式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畢竟春秋戰國時期,中小型諸侯遍地開花,並且這些諸侯之間的文字語言也盡不相同,為了確保各國聯軍可以共同面對抗敵人,用鼓聲傳遞資訊就成了大家通用的方法之一。

可能是因為擊鼓傳令的方法簡單實用,所以敵我雙方都採用了這種辦法,為了區分雙方的命令,於是各種戰場音樂由此而生。

順水而流

這個順水而流雖然在古代是最快速、最省力的一種辦法,但是由於其場地與環境的要求,使用率最低。

在隋朝隋文帝時期,南方發生了叛亂,為了鎮壓這些叛亂,史萬歲果斷孤軍深入,雖說兵貴神速,但也陷入了資訊不靈的局面。

連續多日都無法得知敵軍的準確方位,派出去的時候就算探明敵軍動向,卻也因為地形的原因,無法及時將情報傳遞回來。

沒有手機、電話的古代人,是如何解決通訊問題的?

於是就有人將情報放入竹筒之中,然後投於河水之中,讓其順水而下,透過這些順水而來的情報,史萬歲成功的得到了敵人的情報,最終鎮壓了此次叛亂。

也正是從這次的情報傳遞上面得到了啟發,然後看到了順水而下的一種傳遞方式,也許楊廣拼盡全力也要開發大運河,或許跟這個有一定的關係,但這只是個人一些猜測,畢竟沒有任何的史料記載。

結語:

雖然我們現代人使用各種高科技的通訊方式,但是如今這一切都是由古代人的通訊方式演變而來,可以說如果沒有古人一步步改良,也就沒有我們如今強大的通訊科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