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落後就要捱打:鴉片戰爭前英國兩次遣使來華,清朝為何拒絕通商?

2021-09-21由 武器小站 發表于 歷史

鴉片戰爭是中國封建社會走向崩潰的起點,也是中國近代百年屈辱史的源頭,持續了兩千年的封建體制在歐美堅船利炮的攻擊下逐漸瓦解。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英國在鴉片戰爭前兩次派出使團到中國請求建立外交關係並通商,而且兩次都是因為英國使者不行三叩九拜大禮引起清朝皇帝的不滿,導致出使效果大幅降低,最後英國選擇用大炮轟開中國大門。那麼中國拒絕英國通商請求的原因真的只是因為英國人的無禮嗎?本文將對此進行解析!

落後就要捱打:鴉片戰爭前英國兩次遣使來華,清朝為何拒絕通商?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

公元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各國透過一系列大航海行動完成了地理大發現,對美洲的殖民也讓歐洲實現初步的資本和技術的原始積累,為工業革命的開展奠定了基礎。此時的中國正處於明末清初,由於持續的貿易順差讓南美洲白銀大量進入中國,從而形成了穩定的銀本位金融體系。1684年康熙皇帝規定歐洲商人可在廣州、廈門、松江、寧波這四個城市與中國人進行貿易,乾隆皇帝則於1757年下令設立“廣州十三行”,將歐洲商人與中國進行貿易的城市限制在了廣州一處。

落後就要捱打:鴉片戰爭前英國兩次遣使來華,清朝為何拒絕通商?

▲1805年 威廉·丹尼爾繪製的廣州十三行。

按照常理來講如果歐洲商人與中國的貿易量維持不變的話開放一處口岸也沒問題,可在“廣州十三行”設立的同期歐洲工業革命開始,珍妮紡織機、蒸汽機等機械的大規模出現讓歐洲的生產能力大幅提升,與此同時成本卻逐漸下降。突然出現的大量貨物就必須找一個龐大的市場才能滿足,歐洲到殖民地去傾銷產品顯然不現實。而遙遠的東方就有一個已經與歐洲持續兩百年貿易順差的中國,於是歐洲各國就將目標轉向了中國。在這其中以英國實力最強,英國便帶頭向中國派出使團試圖改變這種局面。

1792年9月26日,英國喬治三世國王派遣馬噶爾尼為首,80名探險家、天文學家、畫家等組成的使團及700名水手前往中國。他們共搭乘3艘帆船,其中獅子號最為顯眼,這艘風帆戰船排水量約1400噸,搭載64門火炮。1793年6月19日英國使團到達澳門附近,中國官員接待了他們並安排使團前往北京。由於英國使團的船隻過大無法在中內河行進,使團攜帶的很多東西只能轉移到小船上拉到北京。

落後就要捱打:鴉片戰爭前英國兩次遣使來華,清朝為何拒絕通商?

▲1792年詹姆斯·吉爾雷繪製的漫畫。

英國使團到達天津後負責接待的是徵瑞、喬人傑、王文雄等人,他們負責將英國人帶往熱河避暑山莊覲見乾隆皇帝。馬嘎爾尼自稱欽差,但乾隆皇帝“糾正”他們應該叫貢使,貢使和欽差的身份差別巨大,直接決定了使團所帶的東西為“禮物”或“貢品”。再加上馬嘎爾尼堅持不對乾隆皇帝行三叩九拜大禮,雙方還未正式接觸之時便產生了重大分歧。最終馬嘎爾尼在9月13日見到了和珅,雙方繼續就接見細節進行商討。9月14日,英國特使馬嘎爾尼終於見到了乾隆皇帝,馬格爾尼行單膝下跪禮,並且對中國提出7大請求:

1。 雙方建立外交關係,派遣大使進駐北京並負責管理中英商貿。

2。 允許英國商船在寧波、舟山、天津、兩廣等地進行貿易。

3。 允許英國像俄國商人一樣在北京設立商會。

4。 割讓舟山附近的島嶼,允許英國在島上建立倉庫。

5。 在廣州附近選擇一處區域供英國商人駐留,允許澳門英國商人自由出入廣東。

6。 允許英國商船進入廣州、澳門水道並減免相關稅費。

7。 允許英國人傳教至次年。

乾隆皇帝得知馬嘎爾尼借祝壽為名實為要求獲得“特權”的目的之後就決定讓他早點回家,10月7日馬嘎爾尼帶著中國的回禮沿著京杭大運河南下,隨後轉道廣州離開中國。乾隆皇帝對英國的態度或許可以從回覆的敕書中一探究竟,乾隆皇帝的敕書約有2500餘字,在此遴選出一些關鍵細節進行整理並分析。

乾隆皇帝先是表態:你們的國王遠在萬里之外,卻依然能夠誠心歸化,你們派遣特使給我進貢祝壽我很高興,你們國王的態度我很看好。接著開始給馬嘎爾尼講道理:你說你們的國王想派遣大使來住在北京管理商務事宜,這跟我們的規定不符,所以不批准。一直以來洋人來中國做事要按照中國規矩,穿中國的衣服做中國的官,但就不能再回國了,想必你們這些洋人也是知道的。如今你們想派人過來為本國辦事,又不想回國去,難道你們能知道他做得好壞?所以這件事情沒什麼好處。

落後就要捱打:鴉片戰爭前英國兩次遣使來華,清朝為何拒絕通商?

▲乾隆皇帝畫像。

況且我們的地盤很大,洋人到北京吃喝出入都有規定,不可能你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即便你們的人留在北京,語言不通,後勤保障也不同,沒有地方安排。如果你們真的要來就按照我們的規定來。假如我們也派個人住在你國,你們也會按照我們的來嗎?再說了歐洲那麼多國家,如果別的國家也像你們一樣提各種要求,難道我們也要滿足他們?

而且乾隆還懷疑英國的實力:你們的人留在北京,距離澳門等交易的地帶那麼遠,你們有能力照顧到嗎?如果你們想要學習我天朝的話就按照我天朝的來,我們的風俗禮制跟你們不同,你們的風俗禮制也不會學中國,學會了沒用。

順便還對英國的產品進行了貶低:天朝地大物博,我們也在很努力地工作,你們帶的東西我收下了,但從中確實看不到什麼奇特的東西,我們真的不需要買你們的東西。

至於馬嘎爾尼提的條件,乾隆皇帝則直接駁回。

1。你們在廣州、澳門交易了那麼久都沒有異議,突然要求增加通商口岸,不合規矩。我們在其他城市沒有準備接待人員,你們來了沒法賣貨。

2。在北京設立商行也不行,首都管理森嚴,之前俄國人在北京有商行是因為當時恰克圖口岸沒開,才暫時在北京通商的,後來恰克圖口岸開放後俄國人就走了。

3。想要舟山的島建基地?我都不同意你在其他地方貿易,你們要島也沒用。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版圖,如果你們要一個其他國家也想要怎麼辦?

4。至於你說的想要傳教,那是你們的信奉的教,我們自古以來都是靠王道治國的,可不能信了你的邪。

最後乾隆皇帝對英國發出了警告:天朝是法制國家,如果你們的商船不經過同意就到其他地方交易的話會被驅逐,如果你們執意要來的話可能會白跑一趟,別怪我事先沒提醒你。

落後就要捱打:鴉片戰爭前英國兩次遣使來華,清朝為何拒絕通商?

▲此時的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

中國和英國的第一次正式碰面就這樣結束了,此時的中國是東方的古老帝國,中華帝國朝貢體系根深蒂固。而英國則是一個早已確立資本主義制度,正在進行工業革命的新興海洋霸主。中國統治者的觀念就是“天朝乃天下共主”,國外來的使臣都是來進貢的。英國作為新興霸主雖為求財而來,但拒絕行三叩九拜大禮也表明了英國不會在朝貢體系下混飯吃。實際上從攜帶的望遠鏡、連發槍、戰艦模型、蒸汽機模型、顯微鏡等方面已經可以看到非常濃厚的威脅意味。但乾隆皇帝見多了洋玩意兒,覺得馬嘎爾尼來華與其他國家的使團來華一樣“普通”,對英國實際情況一無所知,絲毫未意識到對方已經擁有機械化生產能力。

馬嘎爾尼使團則透過對中國各方面的觀察,對中國的兵員、裝備水平、賦稅、人口、面積、科技、政治體制等進行了初步判斷,使團內很多人都寫有出使筆記,之後這些筆記出版成書,讓歐洲多國第一次有機會深入瞭解這個神秘的東方大國。

歐洲爆發的工業革命讓歐洲多國開啟了新一輪的殖民熱潮,法國在1789年爆發大革命後開始了統一歐洲大陸的程序。為爭奪歐洲霸權英國和法國爆發多場戰爭,最終反法同盟在1815年徹底擊敗拿破崙,英國在歐洲的威脅被暫時解除,於是又將重點轉移到亞洲。

1816年1月20日,英國委任阿美士德為對華特使,前往中國請求通商。此時的中國已是嘉慶帝主政,英國希望能夠在這位新君主的身上開啟突破口。1816年8月13日,英國使團到達天津,工部尚書蘇楞額負責接待。但這一次中英雙方還是因阿美士德是否對嘉慶帝行三叩九拜之禮產生衝突,最後中方退步允許阿美士德用單膝下跪低頭三次,並將這一動作重複三次代替三跪九叩。

嘉慶帝決定在8月29日接見阿美士德,阿美士德從天津趕到北京後已是29日凌晨,阿美士德覺得有些疲憊想要臨時休息一下,中方官員理解錯誤認為阿美士德裝病並將情況報告給了嘉慶帝。嘉慶帝得知訊息後大怒,認為阿美士德傲慢無禮,下令將使團帶的物品退還並驅逐英國使團。儘管第二天雙方誤會解除,嘉慶帝象徵性收了一些禮物,最終還是將阿美士德直接打發了回去。

落後就要捱打:鴉片戰爭前英國兩次遣使來華,清朝為何拒絕通商?

▲鴉片戰爭前的歐洲商船。

中國跟英國的第二次接觸依然沒能取得進展,但英國已不是之前的英國了。馬嘎爾尼使團訪華失敗後,英國雖然沒能順利開啟中國市場,但也在想方設法“挖牆腳”。中國茶葉、絲綢和瓷器出口換回了鉅額白銀,英國產品卻無法進入中國,美國和墨西哥的獨立也讓英國獲得白銀的代價越來越高。此時英國已開始建立起金本位制度,英國也急需打破現狀獲取更多利益。面對貿易上的不利局面,英國使了一個惡毒的狠招:向中國傾銷鴉片。於是從嘉慶帝繼位之初,東印度公司就將鴉片走私到中國,鴉片戰爭前期中國吸食鴉片的人口數量已佔到總人口的1%。鴉片的流入不僅導致中國白銀大量流失,嚴重威脅國家財政安全,還使得兵員素質下降,長此以往將無兵可用。從根本上來講嘉慶帝時期的中國和英國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外交層面沒有溝通,貿易問題又遲遲無法解決,爆發戰爭只是時間問題。

乾隆皇帝拒絕馬嘎爾尼通商,清朝尚處於巔峰時期,而且剛剛打贏了廓爾喀戰爭,由於封建統治者的侷限性對歐洲認識不足,拒絕馬嘎爾尼的請求也是正常的事情。但到阿美士德來華時中國已開始走下坡路,英國仍在崛起階段,雙方差距已初步顯現。面對一個整天試圖“挖牆腳”的英國,拒絕阿美士德也在情理之中,但一味守舊被動應對,而不是考慮如何提高生產力並在大環境中掌握主動權,導致中國和英國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從中也可以看到乾隆時期的清朝在經濟、貿易、外交、政治、軍事、生產力方面已全面落後於歐洲,只是體量大生產的虛胖讓英國人暫時不敢動手。

表面上看中英雙方兩次接觸均以失敗告終是由於英國特使不對中國皇帝行大禮,本質上則是英國為首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對封建帝國的挑戰。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腐朽的清帝國只能選擇被動應對,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響起……

參考文獻:

1。 《近代的尺度》

2。 《馬嘎爾尼使團使華觀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