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南大膳鎮行散記之一尋訪母校四中

2021-09-21由 新國風 發表于 歷史

金秋十月,秋高氣爽,友達邀我南大膳鎮一行。他因編志公幹而走訪,而我純粹是舊地重遊爾。

南大膳鎮,沅江四中所在地。我自從1965年初中畢業離校後,一晃五十六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不覺已成古稀之人。穿街過巷,尋覓到沅江四中的校門。如今的校門是北向鬧市,一條千米長街。站在校門外環顧四周,看校內外高樓林立阻我視野,唯有校門側一高聳的水塔,依稀記得是當年舊物。數十年依舊屹立不倒,勾起我的零星迴憶。

記得學校隔著一條河與僅有一條石板路的鎮相望。校門原來是朝東開的,門前一條南北向的大馬路透過一座橋直通鎮裡。如今門已北向,過去水塔及周圍的食堂、豬場、勞動工具室及幾十畝菜地早已無跡可尋,都被新蓋的樓房所佔領。當然,喜歡寫詩教育我等學生愛勞動,節約糧食的那位可愛可親的校工柳大爺早已作古。詩的具體內容早已不記得了,只記得都是一些順口溜式的發表在門板上的打油詩。每每讀罷,常常引得我等哈哈大笑,在笑聲裡去改過去自新。如今,沒有了可供自力更生的菜地,除了滿地大南瓜大冬瓜與數不清的大蛇小蛇共舞的場景歷歷在目外,其他印像一點也無。

守門的一位女校工,見我大老遠來探視母校,破了本不許外來人隨意進校觀望的規矩,讓我進校。一則被我老同志言辭懇切所感染;二則理解我這一位校友的母校情結堪憐,值得同情,所以登記在案後,就放行我入校遊弋。

走進校門,眼前七八幢教學、住宿樓一看便知都是後建的。原在東側的操場已移居學校中心位置,僅存的一棟老教學樓依舊是老模樣,不過更加蒼老了幾許。可能已經是校工臨時工宿舍。這棟樓三樓靠東的幾間原是圖書室,因李立老師的懸樑,給我們那幾屆學生留下了難忘而深刻的印象。

立馬說到老師,一些熟稔的名字與形象在眼前跳躍。記得校長大名張國香,大老爺們一女性化的名字。據說當年我同屆一女性學友因與其同名同姓,被要求更名。校長與我隔的位置懸殊,彼此都應該無接觸更無印象。副校長方幼成,特瘦,白淨的臉戴副金絲眼鏡。記得最深、至今未忘的是在我的紀念冊上題寫的字:無限風光在險峰。總務歐主任開學伊始,在飯堂遇上我及毛昌宜、吳義夫等幾位,表現尤為驚訝,因為穿著花襯衫的幾位假閨女的我們個子太矮(1。25米)。除了繳費,幾乎無交集。濃眉大眼的龍新生教導主任一副嚴肅不苟言笑的面孔,不怒自威。記憶裡,常常龍騰虎躍般在籃球場上馳騁。我就讀於初22班,班主任是丁仕覺老師,是常德澧縣人,教我們俄語,特嚴厲特“兇”。“德語”口頭禪是:牽起不走,趕起飃跑。教數學幾何的老師是一對夫婦,易渝珍、王敬之老師。易老師是我代數的啟蒙老師,在我入學一期了,尚不知何為代數?腦子裡一片漿糊。是她,易渝珍老師讓我突然開竅,至今還記得“我的火車跑得快,向著**開”的遊戲,透過遊戲引起了我對數學的極大興趣,已至“寅做卯題”不可收的地步。王老師瘦,近視,最大特點就是大冬天也穿一雙涼拖鞋到處跑。語文宋增志老師,文靜穩重,一頭齊耳短髮有大家閨秀氣質。我的作文經常被她老人家作為範文在課堂上閱讀,讓我沾沾自喜多年。至於圖畫歷史老師胡雪濤、體育老師江立庭那是二位不同氣質的讓人景仰的大帥哥。政治老師龔再恩十分了得,對薄薄的政治教材,我等預習感到枯燥無味的一張紙,他能眉飛色舞,口吐蓮花半個時辰而不重話,而輕鬆笑語滿堂,一堂課不知不覺到鍾而有些依依不捨。譬如講到公共食堂,他六個字慨括:快快快!散散散!至今記憶猶新。

當然,我更忘不了我的良師益友,比我大不了幾歲的畢業留校的工友李國龍老師,在我隔週回一次家的留校的那個星期日,他把我鎖在圖書室裡,任我與書為伴,在書堆之中為蛀蟲,啃噬著書籍。

……

走出四中校門,沿著河邊大街走向鎮裡尋舊蹤。橋依舊是那座小小水泥橋,但河似乎不再是那條河。河兩側已經堆滿了樓房,鱗次櫛比,把一條清澈的南大河仄逼得成一條水溝溝。原來的單一的麻石老街不見蹤影,水泥替代了麻石。我急於尋找原來的劇院,我的遐思曾經在那裡亂飛。不記得是1964年還是1965年的端午節,在那狠批帝王將相的年代,劇院竟破例演出幾天古裝戲。我和同學李建民悄悄溜出學校看了一出《劉海砍樵》,過足了一把神仙癮。一回到學校,結果是丁仕覺老師一頓臭罵在等待我倆。我與建民同學垂頭耷耳與門角的鋤頭鐵鍬為伍半宿。如今劇院早已飛灰湮滅,舊址已建住家,劇院只在回味的記憶裡了。一陣惋惜,唏噓不已。

鎮上除了劇院、郵電局對我而言印像較深外,其他對我都已無關緊要,所以記憶全無。也懶得去尋古懷舊,南大膳鎮的過去與現在都在我眼前和記憶裡虛化。唯有感嘆,南大膳鎮變化真大:好幾條長街鬧市車水馬龍,好些個商鋪琳琅滿目,好多棟高樓突兀于田野,好幾處紅綠燈閃爍控制靜動……

2016年,聞訊“沅江四中22班茶館”開業,曾用幾首歪詩感慨這段歲月。現附於後以明心跡,作為本文的結尾。

附: 沅江四中雜韻

洞庭腹地南大膳鎮,據說是嶽武穆征戰楊么時,往南埋鍋造飯之處,所以謂之南大膳。沅江四中即位於此鎮。

沅江四中知誰邊?武穆遺蹟文彰傳。

波瀾壯闊洞明水,清澈幽深醒世泉。

書路有徑同履轍,學海無涯共划船。

追憶煤油燈下事,時光易逝回首艱。

學堂遙遙漉湖邊,時常結伴舞夕煙。

綠蛇纏綿瓜菜地,赤子誦讀花樹藩。

增志娓娓風習習,渝珍孜孜水潺潺。

難忘恩師丁仕覺,恨不手持趕山鞭。

五十年前舊事諳,少兒躊躇升新帆。

稚氣尚厚圖涉海,乳臭依稀夢搖籃。

一群無忌花衫子,幾位有魅豔裙嬋。

俄語摻和“德語”讀,至今回味談笑間。

鶴髮童顏忘年庚,氤氳清香用心烹。

昔日舊友成過客,如今新網聚緣朋。

後輩躋躋千里馬,前路遙遙萬盞燈。

早早打理身後事,激流暗湧怕舟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