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2021-09-18由 沙曼赫伍 發表于 歷史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松樹林,在哪裡?松樹林不在郊區,松樹林不在植物園,就在建國街的西南端,今天的建國公園到康安路一帶。這話要是放在早年間來講,可以這麼說:“松樹林”就是:前起正陽河,後至祗園町,左挽鐵路院、右據顧鄉屯。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老地圖上的松樹林,一直是虛線(規劃中)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建國街街景

說起建國街,我猜你第一個想到的準是建國公園。這個公園建設可謂是“受盡冷落”它的建造年代是1936年,由日偽當局規劃建造,當時在建國街的兩側規劃了兩個公園:日本人稱其為“祗園公園”,由於當時附近居民較少,又是黑暗的日偽統治時期,所以祗園公園一直處於待建的狀態,並沒有多少人知道這裡。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哈爾濱解放初的那段時間裡,這裡依然處於荒蕪的狀態,當時用“公園”二字形容這裡似乎不太恰當,不如說是一片荒地。直到1959年,政府開始修復祗園公園,在這裡種植了一些松樹和柳樹,不料幾年之後又恰逢“文革”公園再度被荒廢,只剩下一些木柵欄和一些小樹。當地的老人們習慣稱這裡為“松樹林”或“小樹林”,這也就是現在附近的街道名字都帶有“松”字的原因,像:松濱裡、松蒼街。。。1979年之後,建國公園逐漸開始修復,直到90年代才有了今天的面貌。由於建國公園地處道里郊區公交車的終點站,故而公園非常熱鬧,人頭攢動不分寒暑。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現在的建國公園裡的“破磚亂瓦”真是很礙眼,簡直是嚴重的“視聽汙染”,“劣質二人轉”請小點聲!別打擾練太極拳的老人們,“破磚頭子”自覺點收拾乾淨吧!還公園一片淨土!或許建國公園的改造還在路上。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建國街,形成於日偽時期的1936年,當時稱為“新國街”。走出建國公園,往上坡(康安路方向)去,細心的人會發現這裡有一座寺廟,它就是地藏寺。其實這是一座尼庵,是三年前才被重新修繕完成的,不過它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這所尼庵當年是由一位佛教居士鮑姓老太太施捨資助的。1936年建成之初庵中曾住有尼僧八人,名為慈雲庵。地處現松北區松浦鎮的馬家船口一帶。1943年,日本江上司令部強佔了這塊土地,修建兵營。迫使慈雲庵尼僧從江北搬遷到現在的道里區建國街一帶。並改名為地藏寺。周圍許多的女性信徒紛紛慕名而來,地藏寺一度尼僧人數暴增,寺舍也從原來的三間小草房變成了八間平房、五間磚房。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哈爾濱解放後,地藏寺的尼僧們一邊侍奉佛祖,一邊從事勞動,自給自足、堪稱時代楷模。在抗美援朝時期,地藏寺所在的街道辦起了一個軍用被服廠,地藏寺的三十四名尼僧不甘示弱,她們都懷著一顆仁慈而愛國之心。為了不讓前線那些“最可愛的人”在酷寒下挨凍,尼僧們齊心協力與街道的婦女同志們一道加班加點趕製軍服,並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超額的完成了任務。參加生產的尼僧中多人被評為市級勞動模範。那是一個不喊苦、不叫累、不提加班費的年代,那是一個連尼僧、和尚都是勞模的年代,那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年代。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松樹林地區,在日偽統治時期被規劃過好多次,但始終沒有形成城區。而在哈爾濱淪陷之前這裡側是一片草地,只有零星住戶,在老地圖上來看,這裡曾經有一片牧場存在,至於放牧者是俄國人還是中國人,是山東人還是此地人,這就無從考證了。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1928年道里區地圖

【年輪·哈爾濱】建國街拾憶 你不知道的松樹林往事

伯特利教堂(原朝鮮民族文化宮)

不過在當年沿著建國街往回走,到了共樂街(今天的哈藥路)這裡就熱鬧多了,早年間的這裡是日本的“紅燈區”——祗園,也就是我們下一期的故事:【年輪·哈爾濱】祗園町與毛子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