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吳三桂已經飲馬長江、劍指北京,為何仍然以失敗告終?

2021-09-14由 大漢盛世 發表于 歷史

吳三桂飲馬長江時,他的情況並不樂觀。

首先,當時康熙平叛的部隊,主要是綠營兵和駐外八旗兵,京城的駐京八旗和關外的留守八旗都沒動。康熙手上還有十萬多精銳。而吳三桂卻是傾巢出動,反倒是他手上沒牌可打了。

其次,除了雲南大本營外,吳三桂只是拿下了貴州、湖南、四川以及廣西和陝、甘的部分地區。江南最重要的財賦重地,即江浙兩省,吳三桂並沒有拿下來。

沒拿下江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

吳三桂和清朝並不是“南北朝”,而是“東西朝”

。全國最重要的稅收來源和糧食產地都掌握在了清朝手裡,這就註定了吳三桂沒實力跟清朝打長時間的消耗戰。

吳三桂已經飲馬長江、劍指北京,為何仍然以失敗告終?

第三,反清聯軍各自為戰,吳三桂也帶不動那幫烏合之眾。

公元1675年初,反清聯軍聲勢浩大,曾經一度嚇得不少清廷高官有遷都的打算。但是康熙皇帝很敏銳的就發現了聯軍的弱點——

反清聯軍沒有統一指揮,大家雖然都反清,但並不聽吳三桂的指揮

比如說鄭經,吳三桂跟清軍死磕時,曾建議鄭經沿海路北上,偷襲東北或者浙江,讓清軍顧此失彼,不能集中力量對付自己。但是鄭經直接拒絕了。拒絕了之後,鄭經不僅不幫忙,反而幫倒忙,拼命的打靖南王耿精忠控制下福建。鄭經跟耿精忠死磕,最後撈便宜的當然是清朝。

吳三桂已經飲馬長江、劍指北京,為何仍然以失敗告終?

▲鄭軍攻打福建

公元1676年初,康熙抓住耿精忠和鄭經自相殘殺之際,調整部署,調安親王嶽樂、康親王傑書、貝子傅喇塔、浙江總督李之芳四部合力進攻耿精忠。

這個時候,若是鄭經還有一點理智,他就應該援助耿精忠。就算不援助,最起碼也應該停止進攻。畢竟他連耿精忠都打不贏,一個比耿精忠要強幾十倍的清朝,他打的贏?

可是,鄭經偏偏就要打耿精忠,清軍在北面猛攻,他就在東南沿海夾擊,打的耿精忠腹背受敵,最後只得向清軍開城投降。福建這一路反清人馬,就因為這種奇葩的內訌被清軍輕鬆平定了。

除了鄭經之外,三藩之一的尚之信也是個大坑貨。三藩之所以造反,起因就是平南王尚可喜告老還鄉,想把王位傳給尚之信。康熙早想削藩,就藉此機會不予尚可喜傳位,逼迫三藩狗急跳牆。

也就是說,尚之信繼王位的那點破事,就是康熙削藩和三藩之亂的直接導火索。

可是,當吳三桂和耿精忠起兵後,尚之信卻不起兵。不管吳三桂如何催促,他就是藉故不起兵。搞得吳三桂一面要部署兵力對付北面的清軍,一面還要留兵東南,防止廣東的清軍偷襲他。

後來,耿精忠投降前後,尚之信突然響應吳三桂號召,起兵造反。然而,造反之後的尚之信不管吳三桂怎麼催促,他就是故意找藉口不出兵。想在一旁坐山觀虎鬥,看吳三桂和清朝殺個兩敗俱傷。

最後,尚之信咋咋呼呼一陣後,居然又投降了清軍。可謂是一槍未放就直接投降了。

很多人都知道,三藩之亂鬧了八年,但很多人不知道,三藩中的耿精忠和尚之信,其實只鬧了兩年。剩下的六年時間,都是平西王一派跟清朝在單挑。

吳三桂已經飲馬長江、劍指北京,為何仍然以失敗告終?

公元1677年,清軍橫掃東南,猛攻鄭經,收復了漳、泉等四州。鄭經費盡心思攻,以極為不要臉的方式攻佔的地盤,在他手裡還沒有捧熱乎呢,就被清軍又收回去了。

而在驅逐鄭經之前,清軍集中力量,拖住吳三桂,猛轟割據陝甘的王輔臣。當王輔臣被圍平涼城,且吳三桂屢次施援都失敗後,陝甘地區的反清聯軍最後全部被清軍消滅。

截止至1677年初,當時除了吳三桂,全國的反清聯軍基本被消滅。而此時距離三藩之亂爆發才僅過了三年零三個月而已。(三藩之亂爆發於1673年12月)

第四,除了沒有第一時間佔據東南,以及反清聯軍內訌不斷這兩個問題外。吳三桂還有一個更大的致命弱點——

他太老了

公元1677年時,康熙24歲,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而當時的吳三桂66歲,垂垂老矣,不知道還能活幾年。

像這種雙方主君年紀不對等的情況下,康熙年紀小,他能拖。可吳三桂卻拖不起,他不知道自己哪天就嚥氣了。

因此在1678年,吳三桂決定稱帝,並利用稱帝維繫人心、鼓勵士氣。

稱帝之後,吳三桂決定反擊。

當年六月,吳三桂親點大將馬寶,令其率五萬大軍南下,攻打衡陽的門戶永興。馬寶率軍兩戰兩勝,大創清軍。擊斃了清軍都統宜里布和護軍統領哈克三,並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託岱、宜思孝所率的援軍。

吳三桂已經飲馬長江、劍指北京,為何仍然以失敗告終?

▲衡陽

清軍受此大敗,被迫退回了廣東。

南線反攻大勝之後,吳三桂又親自部署了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以十萬大軍,突入兩廣,收復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區域,大挫清軍信心。那個驍勇善戰的吳三桂,貌似又回來了。

然而,吳三桂太老了。吳軍的兩次勝利只是他的迴光返照而已。

1678年八月十七日,也就是吳三桂稱帝僅六個月後,他就突患“中風噎嗝”,病死在了前線軍中。

皇帝死了,仗自然是打不了了。

1678年十月,前線的吳軍全部回撤,並派人赴雲南,迎奉年僅15歲的吳世璠繼承皇位。

聽說吳軍迎奉吳世璠繼位,康熙都笑了。吳三桂是員悍將,康熙敬畏他。可吳世璠才是個屁大點的毛孩子。吳軍眾將在這個危機時刻居然立幼主為帝,可謂是昏了頭。

1679年,康熙命令駐守在湖北、陝西的清軍大舉進攻。沒過多久,四川、湖南兩省即被清軍收復。而在清軍攻打兩省期間,吳世璠這個大周皇帝毫無作為,完全不知道應該怎麼應對。

吳三桂已經飲馬長江、劍指北京,為何仍然以失敗告終?

1680年,吳軍控制的領土除了雲貴外,其餘全部都被清軍所攻佔。

又過了一年半的時間,清軍先克貴州,再克雲南,三藩之亂遂全部平定。

三藩平定的前夕,鄭經病死,而他所盤踞的臺灣島,也在兩年後被平定。至此,南方的反清勢力也被清廷徹底肅清。

總結

1675年初,吳三桂勢力達到最巔峰。但是即便是勢力最巔峰,他也沒拿下整個江南,與清朝劃江而治。後來到了1676年底,由於兵興三年多,兵力、財力都嚴重不足,且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都離心離德,各有圖謀。因而這一年就變成了三藩之亂的轉折之年。

形勢逆轉之後,吳三桂的情況每況愈下。縱然他在稱帝的那一年兩戰連勝,取得了不小的戰果。但那終究是迴光返照,他老邁的身體已經撐不起他的雄圖壯志了。

當他病死後,大周政權大勢已去,三藩之亂被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