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冷漠!偏見!隔閡!今天的你,是如何成為了壞人?

2021-09-13由 湛廬文化 發表于 歷史

“我夢到我好像睡在了一朵藍色的雲上面,鬆鬆軟軟的”

冷漠!偏見!隔閡!今天的你,是如何成為了壞人?

這是微博話題#掉下去的枕頭成了貓咪的家#下的一句話,這裡麵包含了很多溫暖的,人與流浪貓的故事。隨著話題熱度的上升,網友們的善良也蔓延開來。

冷漠!偏見!隔閡!今天的你,是如何成為了壞人?

大批的網友直言看到影片後感同身受。而這種感受,我們稱為“共情”。但同一件事,也有不少人表示並不動容,感受寥寥。

在湛廬策劃出版的《選擇共情》中,作者就為我們指出了關於共情的事實:雖然人們能夠對他人產生共情,但很多時候卻是做不到的。事實上,經常不得不“做壞事”的人的共情能力會降低。共情的本能也是從這樣一種環境中進化而來。

冷漠!偏見!隔閡!今天的你,是如何成為了壞人?

成為“好人”還是“壞人”,由你自己決定

從幼年到成年,環境會對共情能力產生持續的影響。例如,得了抑鬱症預示著一個人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會變得難以與他人共情;劇痛會以令人驚訝的多種方式改變人們對他人的共情。當人們製造痛苦時,共情會減少;當人們忍受痛苦時,共情會增加。

通常,人們免不了會給他人帶來痛苦。例如,腫瘤科醫生常常傳達壞訊息:患者的癌症惡化了;治療失敗了;惡性疾病將奪去患者的生命。2017年,在美國,經營者每月會解僱約3。4萬名員工。心理學家稱其為“必要惡行”。人們很容易同情癌症患者和新近失業的人,但那些實施必要惡行的人其實同樣值得同情。例如,約50%的腫瘤科醫生表示,每當他們宣佈壞訊息時,都會感到強烈的悲傷和壓力°。

當人們傷害他人時,更有可能鄙視自己,而不是關心他人。研究發現,大約有50%實施必要惡行的人會遠離他們傷害的人。例如,在大規模裁員期間,解僱他人的經營者會出現睡眠問題和健康問題。所以經營者努力迫使自己不去考慮員工的家庭狀況,避免更多的對話,而儘量言簡意賅;而前面提到的不得不傳達壞訊息的腫瘤科醫生,則將注意力集中在治療技術方面,試圖忽略患者的痛苦。

為了自如地生活,傷害者常常會責備受害者或者使受害者去人性化,這一過程被稱為“道德脫離”。20世紀60年代,一些心理學家曾要求被試反覆電擊另一個人。被試的反應是否認電擊會造成傷害,甚至認為受害者並不討人喜歡。

冷漠!偏見!隔閡!今天的你,是如何成為了壞人?

共情不是不變的特質,而是可習得的能力

現代的人們普遍認為:人類無法控制共情。如果共情是一種特質,那麼即使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不可能變得更容易與他人共情。

事實上,人們可以透過練習,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變得更加善良。共情是一種古老的常規力量,就像身體強壯、反應敏捷或者擅長拼字遊戲一樣。雖然有些人的共情能力天生就比別人強,但也取決於自身的選擇。

選擇共情,對這些人來說並不容易,實際上對任何人來說都不容易。本書不會提供如何在當今社會變得更友善的行為指南,也不會承諾人性本善,即使看上去確實如此。人性中天生的善良部分可能佔39%,或佔71%,或介於二者之間。對人類而言,重要的不是從何處開始,而是去往何處。

今後,世界可能會變得更加冷漠,也可能會變得更加溫暖。社交網路可能會進一步撕裂社會,也可能會開始修復社會。正如羅曼·羅蘭所說:善與惡是同一塊錢幣的正反面。當然我們並不欠他人共情,尤其是那些殘忍的人或對他人漠不關心的人。但如果屈服於懶惰的情緒本能,人們就會遭受更多的痛苦。人類前進的方向和集體命運取決於每個人的決定。

冷漠!偏見!隔閡!今天的你,是如何成為了壞人?

如何提高自己的的共情能力?如何改善共情缺失的社會現狀,消除不同群體間的偏見和隔閡?如何減輕過度共情帶來的心理上的負擔?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這本書裡——《選擇共情》。這是斯坦福大學副教授賈米勒·扎基多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向讀者娓娓講述了當今社會的人們因為缺乏共情帶來的人際交往不暢、職場惡性競爭、醫患關係緊張乃至種族隔離等問題。同時,賈米勒·扎基還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新觀點——共情不是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而是一種可以習得和發展的能力。並且他結合前沿心理學研究成果,給出了“如何提升共情水平”的實踐方法,使本書成為一本既飽含溫情又科學實用的佳作。

當所有人的共情能力都得到釋放和發展,我們的生活、人際關係、組織和社會的狀態也會越來越好。理解並學會共情,也能讓愈發冷漠分裂的世界更加包容與溫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