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史書卻說“竊國之賊”,一座古墓說明真相

2021-09-10由 有文化的宅叔 發表于 歷史

對歷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許知道,華夏曆經朝代雖多,卻少有存世超過300年的;當然,這並不影響民族英雄流傳後世,著名的有岳飛、文天祥等。這裡要說的是鄭成功,其抗滿清、收臺灣,打擊外強,使之成為被後世歌頌的“民族英雄”;這裡還要說明一下,今天看來、鄭成功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但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鄭成功“民族英雄”的稱號卻被爭議了數百年,這就引出了一座海島——金門。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史書卻說“竊國之賊”,一座古墓說明真相

熟悉歷史的朋友或許知道,古之“鹽鐵”乃國之命脈,朝廷國庫是否充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鹽鐵”稅收;金門島就因產鹽成為富甲之地,也是“文風儒雅”之地,歷史上竟然出現了四十三位狀元,甚至比某些省的“狀元郎”還要多。還要說明一下,千萬不要以為金門只有“文治”,這裡也有“武功”,代表就是鄭成功。

追溯歷史,“金門島”不過是福建與廈門之間的一座小島,數千年都不曾在史書中露面;其最早出現人類活動,還要追溯到晉代,當時天下離析,烽煙不斷,許多沿海百姓為躲避戰火逃往“金門”荒島。最初,登上金門的百姓還時不時登岸回家,之後逐漸在島上定居,且變得越來越繁華;兩岸活動頻繁,也助推了金門島的快速發展,據史料記載,到了唐德宗時期,金門島已經發展成為一處重要的“產鹽地”。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史書卻說“竊國之賊”,一座古墓說明真相

單說鄭成功的“武功”,曾一度從海路突襲、包圍清廷江寧府(南京),雖最終被清軍擊退,但仍能憑藉廈門、金門成為明末重要的軍事力量;公元1661年,鄭成功又從廈門、金門率軍出征,橫渡臺灣海峽,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收復臺灣,此不世之功也讓其成為後世人口中的“民族英雄”。 說到這或有朋友奇怪了“鄭成功抗擊八旗、收復臺灣,立此功勳成為民族英雄,這不是很自然的事嗎,有什麼好爭議的?”乍一看,鄭成功的生平、功績似乎沒什麼好爭議的,但《明史》卻記載其“名為忠臣,實為竊國之賊。”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史書卻說“竊國之賊”,一座古墓說明真相

或有朋友會憤憤不平,感覺鄭成功被汙名化,甚至嘲笑史學家的“無知”;但是,如果從史料記載的角度去看,關於鄭成功“竊國”的行為又無可反駁。仍以史料為據,公元前1642年,滿清八旗從張家口入寇,很快攻入齊魯腹地,鎮守這裡的是明帝直系“魯王”朱以海;實事求是地說,當時明朝氣數已盡,區區一個藩王自然擋不住大勢所趨,於是“魯王”先逃入北京投奔崇禎帝。

結果北京又被李自成攻破,“魯王”不得不再次逃亡南方,寄居在浙江台州一帶;隨局勢發展,明朝正統,崇禎皇帝最終吊死煤山,但明朝的殘餘勢力並沒有完全覆滅,其代表就有“朱聿鍵”在福建稱帝,史稱南明(其實“南明”只是個概念,當時許多明朝藩王都曾稱帝)。當然,身為“魯王”的朱以海也是明朝的直系子孫,面對“當皇帝”的誘惑,自然對“朱聿鍵”稱帝很不服氣,於是就自封“監國”;就這樣,兩股明朝殘餘勢力,一邊抵抗滿清,一邊又忙著內鬥爭“皇帝”。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史書卻說“竊國之賊”,一座古墓說明真相

總之,“朱聿鍵”和“朱以海”兩股勢力互不統屬,摩擦不斷,最終被滿清八旗各個擊破;單說“魯王”朱以海,失敗後不得不逃往金門,依附於鄭成功。這裡還有個細節,鄭成功曾是“朱聿鍵”的支持者,因此對朱以海並沒什麼好感,但又礙於他是明朝正統,因此兩人的關係十分微妙;還不止這些,當時滿清勢力龐大,逐漸消滅了大部分明朝殘餘力量,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想要“名正言順”地繼續抗清,不得已才將“朱以海”扶上位,以做自己的軍中大旗。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史書卻說“竊國之賊”,一座古墓說明真相

奇怪的是,這位明朝“根紅苗正”的後裔子孫,在鄭成功的扶持下忽然暴斃,史料中有多種說法;以官方史料為據,說:鄭成功誆騙朱以海出海,又故意鑿穿船底,最終害死了明朝最後一位“直系血脈”。這裡還要說明一下,鄭成功曾被明朝隆武帝賜姓“朱”,又被明永曆帝封為延平王,因此時人稱之“國姓爺”;也正是這個原因,鄭成功雖不是明朝正統後裔,但也姓“朱”,同樣可以,也想自己當皇帝,出於這個目的才害死了朱以海,這就是史書中評價鄭成功“名為大明忠臣,實為竊國之賊”的根本原因。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史書卻說“竊國之賊”,一座古墓說明真相

說到這或有朋友會憤憤不平“胡說八道,鄭成功剛正不阿,以他當時的實力,要當皇帝早自立為王了,還用耍什麼心機嗎?”乍一看,理論上鄭成功為大明拼盡全力,一生兢兢業業,從不做僭越之事;但回首三國時代的司馬懿,最初時不也是兢兢業業為大魏拼盡全力,到最後還不是篡國自立?且《明史》、《清史稿》等史書中關於“朱以海”的死,論述得又合情合理;這就造成後世雖然不相信鄭成功“竊國”,卻又拿不出實質性的證據,“爭議”也由此出現。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史書卻說“竊國之賊”,一座古墓說明真相

有句話叫“真相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放在鄭成功身上同樣適用,1959年,隨著開山炸石的一聲巨響,鄭成功終於得以洗去冤屈;追溯到1959年,金門島上一位老農開山炸石,一聲巨響後居然炸開了一座古墓。後經考古隊發掘,在墓中發現了一塊石碑,並最終證實這就是數百年前的“魯王墓”;說起來這座古墓的規模並不大,甚至沒什麼有價值的文物,但其作為墓誌銘的石碑卻成了本次考古發掘的最大收穫。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史書卻說“竊國之賊”,一座古墓說明真相

墓誌明切寫道“魯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魯王”朱以海並非是鄭成功害死的,也沒有拋屍大海,而是死於“哮疾”;還不止這些,以時間判斷,“魯王”還在鄭成功之後死去,那鄭成功更不可能“害死魯王”了,由此,鄭成功洗脫了數百年的冤屈。自古“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很明顯,“鄭成功害死魯王”是滿清政權在借史書故意抹黑民族英雄。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史書卻說“竊國之賊”,一座古墓說明真相

從某種角度看,鄭成功不是第一個被抹黑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隨著考古的深入,或許還會出現越來越多“改寫歷史”的珍貴文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