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吃在北京】細數京城小吃:“豆腐腦”和“羊霜腸”

2021-09-06由 文旅北京 發表于 歷史

博雜中現傳統

粗獷中見講究

留住北京味道

傳承美食文化

北京的飲食文化

和長城、故宮、頤和園一樣

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

重要標誌和文化符號

而“小吃”

正是北京飲食文化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文旅君為您介紹

“豆腐腦”和“羊霜腸”

豆腐腦

豆腐腦是北京傳統的早點品種。它的歷史應該是和豆腐一樣久遠。

在出土的東漢墓的壁畫上,有當時的人們磨豆腐的場景。文物會說話,這比什麼都準確地告訴後人:在東漢以前,中國人就會做豆腐了。

做豆腐的靈魂是“點豆腐”,液體的豆漿怎麼就變成了固體的豆腐?有用滷水點的,有用石膏點的,還有用酸漿點的。

研究這個,直接跟咱們吃的豆腐腦有關係。因為點豆腐的時候,時候老了,就是豆腐;恰到好處,就是鮮嫩的豆腐腦。

喜歡微微有點豆香氣的、口感稍硬的,就吃滷水點的豆腐腦。

喜歡軟嫩的,就選石膏點的豆腐腦。

喜歡清甜味道的,就來酸漿點的豆腐腦。

在同一座城市裡,往往點豆腐的方法是一樣的。但是在北京,卻比較例外。

北京延慶的永寧古城,用酸漿點豆腐,歷史有一千多年。

然而其他地方,則不用酸漿。

北京就是這樣神奇,包容永珍,何況豆腐腦。

【吃在北京】細數京城小吃:“豆腐腦”和“羊霜腸”

永寧豆腐(圖片來源:北京延慶。侵權即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豆腐必須用當地的水來做。所以有一種說法:新來到一個地方,第一口要吃豆腐,這樣就算跟自己的腸胃打了招呼了,可以適應當地的水土,預防水土不服。

所以,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可以先嚐嘗當地的豆腐腦。

豆腐腦一般在早上出售,到點兒賣完,想吃就得等明天。不是豆腐腦金貴,是滷金貴。

一碗讓人慾罷不能的豆腐腦,要靠滷料的渲染。北京地界兒常用來打滷的食材是鮮羊肉片、口蘑、黃花、木耳、香菇、花椒等,花椒要用門頭溝的“大紅袍”。打滷的火候要掌握好,才能保持滷的鹹鮮。

【吃在北京】細數京城小吃:“豆腐腦”和“羊霜腸”

(圖片來源:通州八大遊。侵權即刪)

芡汁是豆腐腦滷的靈魂。賣豆腐腦的店裡,一般放著兩個大桶。一桶是豆腐腦,一桶是滷。

假如正好站在滷的邊上,就會馬上覺得很餓。打豆腐腦的時候,會笑著跟師傅說:“多給點滷。”有的師傅會說“得嘞”,有的師傅會說“擱多了鹹”,後邊排隊的人,會打趣地說“回頭您再變夜貓虎飛嘍”。

吃豆腐腦的桌子上,還會有一小盒炸辣椒油,有喜歡辣的,可以自己調味。

豆腐腦店一般都賣油條、油餅、包子,配在一起吃,就是一頓超級豪華的早點。

吃豆腐腦也頗有講究,在碗裡不能攪和,一攪和豆腐就澥了,口感不好。要用一種金屬的扁勺擓著吃。

過去北京城賣豆腐腦最出名的有兩家:南白、北馬。南白是前門外門框衚衕的豆腐腦白,北馬是鼓樓豆腐腦馬。後來找不著這兩家了,大家都奔南來順、紫光園和老門框了。

羊霜腸

羊霜腸是北京小吃,但是在北京幾乎絕跡了。即便是有寥寥幾家飯館供應,食客也總覺得跟過去味道不一樣。

不光是做羊霜腸的人少了,吃的人也不多了。可能跟現代人講究健康飲食有些關係。

羊霜腸最紅火的時候,也是天橋最紅火的時候。那個時候,東來順還叫羊肉床子,大概是清末民初年間吧。

做羊霜腸挺麻煩的。

剔洗乾淨羊腸子以後,往裡面灌羊血。然後下開水鍋裡煮。液體的羊血漸漸會凝結成固體充滿腸衣內部。從外面看,羊腸呈現灰白色,就像掛了一層霜。所以得名羊霜腸。

吃的時候,羊霜腸撈出來切成段兒,擱碗裡,然後澆上燙燙的羊湯,撒上芝麻醬、紅辣椒油、蒜末、香菜,紅綠相間,煞是好看。

【吃在北京】細數京城小吃:“豆腐腦”和“羊霜腸”

(圖片來源: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侵權即刪)

這個小吃,就在街邊賣,不登大雅之堂,但卻有這麼一個雅緻的名字。

扎堆兒賣羊霜腸的地方是天橋,到了秋冬季節,小販們擺開陣勢,鍋裡煮著羊霜腸,咕嘟咕嘟冒著熱氣,再吆喝一聲:“羊肚兒哎,開鍋!”

不知怎麼的,天橋的羊霜腸,就是比廟會的好吃。

今天的“吃在北京”

就講述到這裡

下期再見

內容來源:

《老北京述聞 飲食名饌》

圖片來源:

北京延慶

通州八大遊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上一篇:菊花島半日遊
下一篇:拉薩的年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