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2021-09-01由 荔蒲西京遊 發表于 歷史

朝邑,秦東古鎮,東部大鎮。它是中華民族發源的地方之一,同時也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古時候有大慶關,是過河通山西的必經之路。公元前十七世紀,殷商建跨黃河的芮國,國都在朝邑東南十多公里的今天趙渡鎮。周平王末年(前720年),西戎之一的大荔戎被這裡沃野千里、水草豐茂所欣賞,沿洛河進入今天大荔境內,“滅銅據芮”建立大荔戎國。都城王城,在這裡不斷髮展壯大。到周襄王十二年(前640年),秦穆公出兵,佔領消滅芮國。秦厲公十六年(前461年),秦消滅大荔戎,設定臨晉縣。此後,戰亂不斷。魏武侯十二年(前385年),魏國乘秦國內亂,奪取了黃河西大片地方。

秦惠王八年(前330年),魏國又把佔領的黃河西地方歸還。三國時期,魏國統治北方大部分地區,又將左馮翊郡治所移到臨晉,西魏時,設南五泉縣。西魏大統六年(540) 將南五泉縣改名朝邑縣。朝邑縣,有1418年,從此,經歷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到民國,隸屬同州府。

朝邑縣,管轄現在的韋林、趙渡、平民、兩宜、高明、雙泉范家等鄉鎮,即大荔東部。

解放後,先合併了平民縣,後一塊因修三門峽水庫工程,合併到大荔縣,改名朝邑鎮。

1960年,因水庫建設,將灘下面的搬遷,到原來城西吳家窪村南,今鎮政府所在。1962年基本建成。聽老同志講,後來大荔縣修劇院等,都是拆了朝邑縣的古城公共建築,將木料門窗等運過來。也包括建棉絨廠等。

2011年,陝西撤鄉並鎮,將原來伯士鄉和沙底鄉合併入朝邑鎮。

朝邑古鎮,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元代的禮部侍郎王由義,明朝翰林編修程濟,清朝內閣大學士閻敬銘等。新中國時期的張奚若等。

境內古蹟眾多,著名的有岱祠岑樓、金龍塔,豐圖義倉。

我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曾去朝邑縣,做抗震防災規劃(這裡在明朝發生過7級地震),測繪現狀,用時兩週,把整個鎮跑完。三門峽水庫是蘇聯專家設計,朝邑鎮街道,那時的規劃設計也應該是蘇聯模式吧。主街道,26米寬,在當時,很寬,比大荔縣城裡面的街道都寬。(當年我發現,東邊以後建設的越來越窄了,不到10米)。路沿石,真的是石條,青石材料,(後來街道改造)。政府對門,有退後敞開的廣闊場地,原來有文化館,劇院大庭,書店。文化館,有蘇軾等題字的石刻。這些在後來拓寬改造修南大街防汛避險場地時被拆了。

以 前看到,朝邑街道過會,從東到西,很火爆,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就像繪畫裡面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一樣,這裡是東部物質集散地,會很大,敷設範圍寬大。從東到西兩三公里長,車子想過去,不容易。

我喜歡騎行,騎車多次去這裡,也登上岱祠岑樓,聽看守李哥講解這裡的故事。

岱祠岑樓所在的大寨子村,也被命名為傳統村落,這裡有許多明清時期的大房,木結構,被村民們保護的很完整。在城裡面,很難發現的古宅,在這裡能找到。

哈,寫字不容易,請關注,點贊。超千字,花費幾個小時。我的照片,基本都是這些年自己拍的,處理照片也很麻煩。

宣傳美麗大荔,因為我喜歡這裡,這裡也是我的第二故鄉。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岱祠岑樓內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朝邑湖溼地公園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朝邑湖溼地公園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黃河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趙渡古城門樓題字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民國時期的學校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趙渡古城門樓

黃河岸邊的朝邑古鎮

朝邑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