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金觀平:凝聚節糧減損的社會共識——增強端牢“中國飯碗”的底氣系列評論③

2021-08-03由 環球網 發表于 歷史

我國夏糧產量再創新高,同比增加59。3億斤,為保障糧食安全夯實了基礎、增添了底氣。但我國糧食損失浪費問題依然嚴重,據統計,每年僅糧食收購、儲存、運輸、加工等流通環節損失浪費的糧食就高達700億斤,接近於2020年吉林省全年糧食產量。

保障糧食安全,一靠增產,二靠節約。在穩產增產難度越來越大,糧食供需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的背景下,節糧減損有利於緩解糧食穩產增產壓力,可有效提高糧食供給能力。

我國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堅持穩產增產與節糧減損並重的原則,在千方百計抓好河南秋糧救災工作確保全年糧食豐收的同時,著力推進糧食全鏈條節糧減損。

節糧減損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創新。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科教興糧”“人才興糧”戰略,積極推動糧食全鏈條各個環節節糧減損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研發不斷獲得突破,耕作機械、農戶科學儲糧、“四合一”儲糧技術、氣調儲糧、適度加工、原糧“四散”運輸、儲運物聯網技術、多引數糧情監測系統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推動糧食全鏈條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型,有效提高節糧減損能力。

儘管如此,我國糧食全鏈條節糧減損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需要繼續加強糧食生產、收購、儲存、運輸、加工等各個環節節糧減損關鍵技術的研發,加快新技術、新裝備研發和推廣應用,充分挖掘節糧減損潛力,提高糧食利用率。要充分利用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5G等技術,提升糧食生產標準化作業水平,提高流通環節精細化管理水平和物流線路最佳化水平,打通糧食生產端和消費端之間的堵點,減少供應鏈環節因為滯銷等造成的損失損耗。開發糧食產業鏈溯源技術,為推進全鏈條糧食減損提供有力支撐。

在充分運用科學技術的基礎上,還要透過立法修規,推動節糧減損從政策治理向法治治理轉變,儘可能減少糧食損失浪費。新修訂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對糧食收儲、運輸、加工的經營主體節糧減損作出專門規範,為依法節糧減損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撐,但依法節糧治理仍然任重道遠。要加快推動糧食安全保障法的立法工作,把節糧減損納入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法,全方位構建節糧減損法律基礎。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節約糧食,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要加強節糧減損宣傳和交流,積極營造愛糧節糧的輿論環境,促進全社會形成節糧減損的共識,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節約每一粒糧食。(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