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乾隆六次南巡,花費巨大引發民怨沸騰,到晚年時方才醒悟

2021-06-03由 鐵馬冰河wu 發表于 歷史

乾隆六次南巡,花費巨大引發民怨沸騰,到晚年時方才醒悟

譭譽參半的“十全老人”

乾隆皇帝姓愛新覺羅,名弘曆,是滿清入關、定鼎中原之後的第四代君王。乾隆帝是中國曆代帝王中壽命最長、 執政時間最久又頗具爭議的封建皇帝,生於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卒於嘉慶四年(1799年),活了89歲。其在位時間長達六十年之久,後雖傳位給嘉慶,卻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訓政三年,躬歷四朝,親見七代,其身體之強健,精力之旺盛,是歷代帝王無法望其項背的。乾隆是一位幸運兒。經過祖父康熙的開創基業和父親雍正的嚴肅整飭,到乾隆繼位時,清朝正處於穩固狀態和持續發展中,說他是坐享其成似乎並不過分。不過,作為一位有才能的皇帝,他沒有躺在祖、父的餘蔭下呼呼大睡,而是憑藉自己的才幹和努力把“康乾盛世”推上巔峰。

史載,到乾隆末年,中國總人口數已達三億,佔彼時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而清朝的GDP在當時也是排位靠前的,至少能進前五位。論綜合國力,不能說是世界第一,但在亞洲絕對是首屈一指的,周圍鄰邦無一能與之抗衡。彼時的中國很有些天朝大國氣象,“康乾盛世”如烈火烹油已發展到了極致。但乾隆又是不幸者。中國封建社會早已日薄西山,所謂的“康乾盛世”不過是迴光返照,乾隆縱使英明神武,畢竟已無力迴天。面對國內的人口壓力,國外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列強之覬覦,乾隆的一切舉措,從未逾越封建制度藩籬半步。政治上一味強化君主專制,外交上盲目自信,閉關鎖國,經濟上仍採取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無法把社會引向深度與廣度的發展與進步。他大興文字獄,扼殺進步思想,遏制科學精神。他沉湎於自己建立的“十大武功”,並沾沾自喜,晚年的他自詡“十全老人”,還命人鐫刻了一枚“十全”寶璽,寓意十全十美。該打的仗打了,不該打的也打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他還興師動眾六下江南,不僅花錢如流水,對地方的擾動甚大,引發民怨無數……乾隆後期,中國(清朝)由盛轉衰,當時英國使節馬嗄爾尼將大清比喻為“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雖有些刻薄,但也絕非言過其實。

縱觀乾隆,不失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好”皇帝;但從世界史的角度橫著審視乾隆,你會發現大清落伍了,乾隆也跟不形勢了。乾隆死去不過半個世紀,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中國鎖閉的國門,使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淖。因此,過於拔高他或過於貶低他的文治武功,都有失公允。

乾隆六次南巡,花費巨大引發民怨沸騰,到晚年時方才醒悟

乾隆六下江南,財力物力耗費驚人

乾隆效仿乃祖康熙,也來了個六度南巡,財力、物力、人力的耗費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清史稿·高宗本紀》記載,第一次南巡,僅應準報銷銀兩就達到568300餘兩,這還不包括大量難以統計的紳民捐贈、地方攤派。在南巡途中,乾隆講究排場,用窮奢極欲形容並不過分,以吃喝為例,專門從北京攜帶乳牛75頭,御膳房用羊1000只、肉牛300頭,預先驅往宿遷、鎮江等地,後來又陸續源源不斷地補充運送,難計其數。每天還要由北京運送或由所經地方供應冰塊、泉水。此外,沿途地方官員和紳商還要進獻食物。史載,乾隆第三次巡幸江南時,僅兩淮鹽運使金輝就置辦香紗、宮扇、果脯等貢品,並進膳兩次,菜品有山珍海味及時蔬果品,共耗銀2700餘兩。

地方官員為討皇帝歡心,競相比賽,極盡鋪張奢華之能事,就連乾隆自己都承認:各省添建屋宇、點綴彩燈未免徒滋繁費(有點虛)。史載,乾隆第五次南巡時,鎮江知府和屬下官員在運河邊佈置了一個巨大的仙桃,綠葉映襯、顏色紅翠鮮豔。當乾隆御舟駛近時,突然煙花盛放,鞭炮齊鳴,巨大的仙桃從中轟然分開,桃子裡赫然現出一座可以容納百人的戲臺,一群戲子咿咿呀呀正在演出壽山福海戲。蘇州地方官和富商為了迎駕,大肆修建、擴充園林。本來已荒蕪衰敗成為民居的獅子林,經過當地官員不計成本地修復 ,竟成為一座風景秀麗、美輪美奐的江南名園。

江南人文鼎盛,經濟發達,富甲天下。當地的商人們為了準備乾隆南巡,比地方官更絞盡腦汁、煞費苦心,揮金如土更是少不了的。他們平時依靠官府,利用自己掌握的經濟特權(譬如官府特許鹽引)獲取大量錢財,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每次,乾隆南巡,他們都積極參與籌辦,主要是出錢出力,目的是為自己贏取新的榮譽與權勢。

乾隆六次南巡,花費巨大引發民怨沸騰,到晚年時方才醒悟

在乾隆第三、五、六次南巡時,兩淮鹽商每次均捐銀百萬兩。在第五次到江南巡遊時,江浙鹽商捐銀六十萬兩,長蘆鹽商捐銀十萬兩。鹽商屬特許經營,本大利多, 大都富可敵國,對於他們“踴躍急公,捐輸報納”,乾隆均予以笑納,並想辦法給予補償。由於乾隆不厭其煩地一次次巡遊江南,鹽商們花的錢猶如“淌海水一般”,有些還因此破了產。據記載,乾隆第一次南巡時,揚州平山堂行宮原本沒有梅花,鹽商們覺得景色單一,就捐資種植一萬株梅樹,以作點綴 , 乾隆果然龍顏大悅。

乾隆六次南巡,竟然將康熙、雍正積攢下的家底揮霍一空

由於乾隆接二連三到江南遊覽,地方官員和江南富商都不惜耗費巨資,結果總計去了六次,僅國庫裡的公帑開支就達2000多萬兩,再加上其他支出,糜費達到數千萬兩。清朝百餘年來積累起來的財富幾乎被他用之殆盡!南巡造成的浪費,成為造成乾隆後期清朝國力逐步衰竭的首要原因之一。

一次次聲勢浩大的南巡,社會危害劇烈,引發民怨沸騰

乾隆每次南巡,隨遊的文武大臣眾多,護衛、伕役更是數不勝數,對江南社會的危害甚烈,弄得怨聲載道,諮議洶洶。比如首次南巡時,兩江總督黃廷桂“馭下嚴催督急”,徵調、科派不已,弄得人心惶惶,百姓怨怒沖天。丹徒縣令負責督修御道,不忍心逼迫百姓遷墳,把御道繞了一里多路。黃廷桂知道後,勃然大怒,命他搗毀墳墓重修,否則就以“大不敬”罪嚴懲。丹徒縣令辯解說:“難道皇上從京師到丹徒,沿途都是直行,連一個彎都不拐嗎?他又不是秦始皇,聽到江南有掘人祖墳之事,會無動於衷嗎”?黃廷桂理屈詞窮,只得作罷。

乾隆六次南巡,花費巨大引發民怨沸騰,到晚年時方才醒悟

在此後的數次南巡中,各地方官吸取了兩江總督黃廷桂的教訓,將皇帝南巡最主要的負擔全都轉嫁到商人身上。在乾隆巡幸途中,幾乎所有的行宮、名勝都由富商掏錢修建。據史料記載及不完全統計,六下江南,僅揚州一地的鹽商就砸下重金為乾隆帝修葺亭臺206座,建樓廊6164間,這些建築皆不惜工本,非常考究,富麗堂皇,花費巨大。 乾隆對將開銷轉嫁商人的做法深表嘉許,數次誇和珅會辦事,這樣也確實減少了出巡對底層百姓的直接擾累,但另一方面卻嚴重的危害了江南商品經濟的健康發展,因為商人精於算計,不甘心坐受盤剝,事後必定千方百計加強對百姓的蒐括、貪汙官引等辦法,減少、彌補自己的損失,這又嚴重損害了清朝財政與社會穩定。

最重要的是,皇帝巡幸中縱情享樂、奢侈靡費之舉,無疑助長了東南大小官吏享樂之風,加速了地方政治的腐敗,同時也使整個社會陷入浮華、揮霍、頹廢的不良風氣中難以自拔。以河工為例,乾隆本來宣稱自己南巡的重要目的是治河,構築堤壩,疏通河道,消弭水患,造福江南百姓,但到他執政末年,卻“河工未見害先見”,究其原因在於官員貪汙腐化。據記載,彼時南河歲修銀為450萬兩,但據知情者言,若將這筆防洪經費的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真正用於治河,即可保海晏河清,平安無事,然而官員們連這最起碼的要求都做不到,在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河務上都敢弄虛作假、損公肥私,把專款專用的治河經費變為供自己享樂之資,其結果是素稱膏腴之地、富庶繁華的江南, 江河連年氾濫成災,江淮大地在水患的威脅下,民不聊生,清廷的財政收入也因為百姓生活凋零和經濟凋敝而受到嚴重損害。

乾隆晚年時的悔悟

乾隆帝晚年曾說:“朕臨御天下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實為做無益害有益”。由此看來,已到暮年的乾隆自己也認識到了南巡的消極作用。當嘉慶也打算效仿父皇南巡時,直隸總督吳熊光便拿出乾隆爺的話來堅決諫阻,嘉慶遂打消了出遊的念頭,以後清朝的皇帝也再無南巡之事。

乾隆六次南巡,花費巨大引發民怨沸騰,到晚年時方才醒悟

乾隆六次南巡,花費巨大引發民怨沸騰,到晚年時方才醒悟

【插圖源自網路】

(請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剽竊、搬運必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