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北宋九位皇帝,一帝不如一帝(一)

2021-06-03由 歷史的上下五千年 發表于 歷史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較為重要的一個王朝,它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開啟了又一個和平統一時期。在文化上,宋朝更是達到了輝煌,被現代文人評為“最想穿越到的王朝”。而另一方面,宋朝從建國到亡國一直面臨遊牧民族,並沒不斷擠壓。

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如果說,北宋是和遊牧民族斡旋抗爭的時期,那麼南宋就是完全的偏居一隅了。今天我們先看一下北宋的皇帝們是怎麼樣治國理政的。

北宋九位皇帝,一帝不如一帝(一)

影視劇中趙匡胤形象

一、黃袍加身,南征!南征!——宋太祖趙匡胤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原是後周大將,周世宗駕崩後,繼位的柴宗訓年幼,趙匡胤在軍隊的擁護下登基稱帝,建立宋朝。其中有一段“黃袍加身”的故事。

公元960年,趙匡胤集團製造契丹和北漢聯合進兵的訊息,朝廷派趙匡胤出征抵禦。趙匡胤率軍離開都城後,夜宿陳橋驛站。第二天屬下士兵把提前準備好的黃袍強行披在了趙匡胤身上,並高呼萬歲。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被逼無奈”接受皇位,並回到都城,正式接受皇帝的禪讓。

趙匡胤登基後,首先平定了不服從的李筠、李重進的叛亂。隨後確定“先南後北”的軍事戰略,進行南征,先後攻滅後蜀、南漢、南唐,而江南帝國吳越則是主動表示臣服,這樣趙匡胤就統一了整個南方。

趙匡胤吸取五代十國時期武將擁兵自重的局面,奪取武將的兵權,改革軍制。同時採取文武制衡,用文官來牽制武將。透過“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的大政方針,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可以說,宋太祖趙匡胤作為開國皇帝,其雄才大略著實不一般。

然而,公元976年,年僅五十歲的趙匡胤突然去世。關於此事,正史記載是正常病逝,但也有說法是“燭影斧聲”,被弟弟趙光義謀害。在正史中,趙光義提出了“金匱之盟”,即杜太后死前讓趙匡胤把皇位傳給弟弟,理由是“國有長君”。關於金匱之盟,有一個關鍵的問題,趙匡胤去世時他的兒子已經二十五歲。所以說,不存在新君年幼的問題。

然而,歷史就是這樣,留給人無限謎底和遐想。

北宋九位皇帝,一帝不如一帝(一)

影視劇中宋太宗形象

二、統一全國,屈辱求和——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繼位後,先是提高武將地位,以作拉攏,又貶斥大量太祖重臣,並大開科舉,鞏固地位。在此之後,便繼續踏上宋朝的征伐之路。

趙匡胤去世前,正在準備第三次對北漢的戰爭。趙光義繼位後,果斷開始了對北漢的進攻,並勝利攻滅北漢,統一了全國。然而,隨後他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和能力,打算乘勝進攻遼國,結果不僅軍隊大敗,連自己都中了一箭。北伐失敗了,他又打算南征,收服交趾(越南),結果又失敗了。

作為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趙光義比其兄差得不是一點半點。從軍事上來看,趙光義屢次軍事上的失敗,打擊了宋朝建國以來銳意進取的局面,從而轉向“求和”。從政治上來看,趙匡胤時期執行的“文武牽制”,被改為“重文輕武”,導致此後宋朝軍事萎靡不振。當然,不可否認,趙匡胤時期的軍制改革就為此埋下了隱患。

總體來說,相比之下,宋太宗趙光義比其兄宋太祖趙匡胤要差勁。

北宋九位皇帝,一帝不如一帝(一)

影視劇中宋真宗形象

三、花錢買平安,還敢泰山封禪——宋真宗趙恆

宋太宗長子很厲害,但是瘋了;次子也很厲害,但是早夭了。所以在太宗這裡,傳位成了難題。他問重臣寇準怎麼辦,寇準推薦了三皇子趙恆。理由也很簡單,這批在太祖甚至五代時期出生的朝臣,還想著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而趙恆從小喜歡軍事,自詡為“元帥”。

結果,趙恆繼位後,就不喜歡軍事了,對遼國屢次避讓。終於在公元1044年被宰相寇準逼著御駕親征,勝利後又積極議和。這位皇帝竟然對自己的議和使臣說“迫不得已,百萬亦可”。真是“花錢買平安”,還“崽賣爺填不心疼”。

這種議和情況下,這位皇帝還覺得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績。被大臣潑冷水後,又想著去泰山封禪,為此還假造“天書”。結果勞民傷財,除了滿足皇帝個人心願,沒有任何作用。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宋真宗是最後一位到泰山封禪的皇帝。

但是,真宗在文治上確實取得不小的成績,頒佈關於廉政的《文武七條》,建立嚴格的選官與考察制度。重視讀書人和科舉,那首著名的《勸學詩》就出自真宗手下。同時經濟也得到極大發展。

但是,真宗朝的整個大趨勢是下降的。如果說太宗結束了宋朝的銳意進取,開始求和,那麼到真宗時期,就開始了“花錢買平安”。

不過,理性分析,宋朝前期實力確實不行,太宗、真宗也有修養生息的意思,如果說,後面有強勢之君,利用國富,壯大軍事,那麼很有可能翻盤,但事實沒有如果。修養的同時,也扼殺了“強勢崛起”的可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