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家居 > 正文

廣東風味系列——雲吞麵

2021-10-28由 小白局長說遊戲 發表于 家居

雲吞麵起源於廣州,五十年代在香港蓬勃興起,至今雲吞麵依然深得人心。據說,此食品在唐宋時即已傳入廣東。據《群居解頤》一書記載:“嶺南地暖……又其俗,入冬好食餛飩,往往稍喧,食須用扇”。至於廣東何時用“雲吞”二字取代餛飩之稱,則無從考證。

廣東風味系列——雲吞麵

雲吞麵是廣東地道小吃的一種。雖然麵食在廣東並不是以主食的地位出現,但出奇的是大部分的廣東人對雲吞麵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據考據,雲吞麵最早在清末民初,廣州的西關一帶出現,相傳是同治年間從湖南傳入。

廣東風味系列——雲吞麵

相傳,當時一位湖南人在廣州雙門底(現在的北京路)開設了一間“三楚麵館”(三楚即湖南湖北一帶),專營麵食,其中就有云吞面。只不過那時的雲吞做得很粗糙,基本上只有麵皮肉餡白水湯。後來幾經改良,以雞蛋液和麵擀成薄皮,包以肉末、蝦仁和韭黃製成的餡料,自成一派。很顯然,廣州並不是以面為主食的地區。然而,廣州人卻對這碗雲吞麵情有獨鍾。“三楚麵館”因而生意紅火,不久就有許多人爭相效仿。初期,雲吞麵由小販肩挑四處販賣,以敲竹板作“獨得獨得”聲招徠顧客,不久便發展至成行成市。

廣東風味系列——雲吞麵

雲吞麵在香港被稱為“細蓉”,其實這是潮州話,準確的讀法是“細用”,大致指小份的可供享用的點心。這種煮熟的雲吞和竹升面,加入大地魚、蝦皮、瑤柱、火腿熬成的湯,原本有大份和小份兩種,分別為“大用”和“細用”,傳到香港後,小份而貴价的“細用”才更符合快節奏的生活,再加上“用”和“蓉”在粵語中讀音相近,“蓉”字又能讓人將煮熟的雲吞和出水芙蓉聯想起來。所以“細蓉”這市井氣裡帶著點文化味的名字就慢慢成為正解,這和香港這座城市的氣質不無共通之處。

廣東風味系列——雲吞麵

20世紀40年代,香港雲吞麵有”四大家族“,分別是(何家)洪記、(陳家)釗記、(麥家)池記和(區家)榮記,四位創始老闆都是從潮汕地區或者廣州西關來港的麵點師傅。香港人念舊,即便如今時過境遷,這四大家族依然還在雲吞麵界有著重要地位。而其中尤以麥家的影響最大,除了麥池記外,又由麥家的親戚子侄創立了麥奀記、麥忠記、麥文記,再加上何洪記老闆何釗洪本就是麥家創始人麥煥池的徒弟,所以在香港吃一碗雲吞麵,八成是麥家的做法。

廣東風味系列——雲吞麵

對於遊客來說,這一碗落肚,就算不虛此行。但香港本地人似乎並不吃這一套。我見到好幾個老爺子,明顯是熟客的樣子,也不看菜譜,要“細蓉”的同時還強調了一個詞“轉丁”,並且多付了兩塊港元。請教了掌櫃才恍然大悟,所謂“丁”,指的是出前一丁泡麵。在香港大部分茶餐廳裡都有一個不明文的規定,雲吞麵裡配出前一丁,通常要加2-4塊不等的價錢。很多香港人愛用出前一丁配雲吞,一些念舊的食客,還要仔細分辨面是“港版”還是“日版”,他們認為只有香港製造的出前一丁才夠味道,外配的麻油包也才夠香。無疑,這是本地文化曾經強勢的又一個細節。

廣東風味系列——雲吞麵

《志明與春嬌》裡面,有一幕很經典:因為他不肯請假幫春嬌修電腦,春嬌心情立刻變差,於是那碗出前一丁也跟著倒黴:午餐肉沒煎,就和麵一鍋煮;煮熟後,面連鍋端上,碗都不用。千萬要珍惜眼前為你煮麵的人,只有真心誠意的愛,才會有這份心思和關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