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舌尖上的井陘——北白花粉條

2022-06-19由 古驛陘風 發表于 美食

大家對於豬肉的瞭解小編不必多說,可對於粉條的認知可謂是不甚瞭解。在井陘,大家熟知的莫過於割髭嶺的粉條,純正、勁道是大家對它的定義。可人們疑惑?是否除了割髭嶺粉條在井陘我們再難吃到純正的粉條了呢?答案是:非也!

舌尖上的井陘——北白花粉條

成品粉條

今天就帶大家去看看你井陘北部一個叫北白花的小村莊去看看那裡的粉條。北白花位於井陘縣東北部,隸屬於孫莊鄉。全村80%的人口姓高。這裡不僅本世紀30年代著名絲絃演出團隊“高盛班”的誕生地,同時也是我國著名水力專家,清華大學機械系主任高力生教授的故鄉。村民民風淳樸,歷史文化厚重,村裡的土地除了水澆地種植玉米。小麥外,旱地多種植一下紅薯,穀子。芝麻等耐旱作物,由於紅薯較為高產,又有經濟價值。除了部分食用以外,多數就做成了粉條,即山藥麵粉條(區別於馬鈴薯粉條)。到了冬季農閒時節,全村各家各戶一派大生產的景象。

走進井陘縣北白花村,大山腳下的村民們淳樸氣息四溢,間歇幾家作坊內飄出騰騰熱氣,為寒冬增添了一抹溫暖的氣息。來到製作粉條的高大哥家,院內熱鬧得不亦樂乎。

舌尖上的井陘——北白花粉條

院中一口大鍋滾滾蒸汽飄揚、大師傅不時往鍋內徐徐漏粉條、阿姨在清水裡悠悠洗粉條、整齊排好粉條晾曬在一邊……這便是井陘山村裡最傳統的手工製作紅薯粉條現場。

要想製作出柔韌綿軟、潤滑筋絲、極有回甘的紅薯粉條,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論是用人、選材還是工藝流程,可謂處處存在著一份精緻的用心。

舌尖上的井陘——北白花粉條

已經磨好的紅薯澱粉

高大哥家的紅薯是自己養種的,小編到達時紅薯已經清洗做成紅薯澱粉了。細膩的澱粉光滑軟綿、真不敢想象它變身後會是如此強韌勁道。

純手工“打糊”是製作粉條的關鍵,鋁盆中放入澱粉及適量溫熱水,快速攪拌澱粉水使之融合,黏膩後再加水攪拌,如此不停反覆,直至麵糊呈現光滑奶油色狀。

舌尖上的井陘——北白花粉條

打糊

高大哥說現在機器發達了,但是“打糊”的手藝還是手工操作比較信得過,因為“打糊”的成敗決定著粉條最後成品的韌勁,雖然人工“打糊”要吃力點,但是何時加水?哪裡重點攪拌?色澤是否地道?都是人工看的比較清晰直觀。

舌尖上的井陘——北白花粉條

初試麵粉

舌尖上的井陘——北白花粉條

開始漏粉

舌尖上的井陘——北白花粉條

調好粉糊後,倒入和麵的缸盆內,新增上澱粉兩位大師傅開始和麵啦!高大哥介紹1斤糊能和出20斤面,按著比例兩人開始你揉我扭、你拉我拽,剛柔並濟下的麵糰由疙瘩斷裂狀不斷變化,白膩的澱粉面不再黏手,服服帖帖的歸順到一起,成色後竟能均勻拉絲。

舌尖上的井陘——北白花粉條

經過約莫十分鐘的揉拉,兩位大師傅已是力盡筋疲,因為過程中揉麵力道不能太小,黏糊的麵糰像磁鐵沙似的吸引著盆底,每一次翻倒都必須對力揪起,很是費了一番功夫。

和好麵糊後開始漏粉,一名師傅將麵糰放入葫蘆瓢中,先在和麵盆上方進行試漏,直至所漏粉條粗細均勻,然後移至大鍋上方漏粉。一手高舉著葫蘆瓢,一手不停敲打瓢邊緣使之徐徐落入小開泡的水鍋中,進鍋後面團遇熱快速凝固,白色麵粉被煮成了粉條,熱騰騰的粉條在沸水中不停翻滾,像個調皮的小姑娘跳皮筋一樣可愛。

舌尖上的井陘——北白花粉條

漏粉的葫蘆瓢

粉條成型之後,師傅用乾淨的木棍挑起鍋中粉條,下方用篩子接住移入冷水中進行冷卻。大缸中的粉條如美女的水袖般飄逸,師傅一縷一縷梳理著粉條,溫柔的盤成盤。盤好的粉條如芙蓉出水般羞澀光滑,木棍串起來,掛在乾燥的地方任爾東西南北風。

舌尖上的井陘——北白花粉條

第一鍋洗粉

舌尖上的井陘——北白花粉條

二次洗粉

被掛起的粉條金瑩剔透宛若一道水晶簾,兩三日後粉條便才是真正成了形。

舌尖上的井陘——北白花粉條

紅薯由土地間那不起眼的一枚根莖,經歷了“粉身碎骨”“千錘百煉”最後變成一方存放期長,耐久精道的家家必備乾貨,成為餐桌上人們津津樂道的美味,不免讓人讚歎!

舌尖上的井陘——北白花粉條

隨著冬季的到來,天氣愈漸寒冷。在農村各家各戶房屋上的煙囪開始升起裊裊炊煙,這就不由讓人想起了帶有一絲東北氣息的一道菜——豬肉燉粉條。

舌尖上的井陘——北白花粉條

本文轉自井陘視窗微信公眾號,略有修改。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