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捧在華州老碗裡的攪團情懷

2022-06-17由 華州之家 發表于 美食

捧在華州老碗裡的攪團情懷

作者丨孟憲春

渭水泱泱,流不盡依戀家鄉華州的涓涓情懷,小時候那香噴噴的攪團,一段不曾抹去的記憶。回想起來,最難忘的是在我的記憶心底裡搖曳出來的過年時母親在家裡做的攪團,透明晶亮,形似白玉,配以鮮紅的油醋水,青翠的香菜綠蔥,那真是色香味俱全。母親的小名叫娟娟,母親做好攪團後大聲喊道:“春娃,我打攪團了” 我不由的接了句 :“來了!端老碗來了”。媽媽都要讓我給周圍的鄰居端上一老碗,村裡人給母親做的攪團起了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叫做“娟娟的味道”。吃過母親做的攪團的鄰里街坊,都說了一句話,“娟娟做的攪團好吃的很 ,和她的熱心腸一樣實在,這就娟娟的味道”。無論在燥熱的盛夏,還是寒氣逼人的隆冬,吃一碗或涼或熱的母親做的攪團,會讓你立刻神清氣爽。爽滑的口感,抹不去的媽媽的味道。

捧在華州老碗裡的攪團情懷

攪團,在八百里秦川乃至西北民間,像那些悠遠的傳說一樣,從歲月深處遙迢而來,千百年間,充實著鄉人的胃口,延續著祖輩的生計。攪團為家鄉關中農村的特色吃食,定義為“用玉米麵攪成的漿糊”。攪團,在上世紀60-70年代可以說是過年後到春天農家的救命飯,是真正的民間食品、真正的鄉下人的飯食。曾經一度,提到攪團讓人寒磣和淒涼。因為在中華浩如煙海的的飲食中,攪團就像是一個衣衫襤縷、蓬頭垢面的孩子。那時,農村實行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集體所有制,農民的口糧標準低、粗糧多。農家幾乎每頓飯不離攪團。原因是攪團含水量大,少量的麵粉可以做出大體積的食物,用以充飢。攪團是用玉米麵做的,與醋水一塊吃,掩蓋了粗糧的缺陷,口感好,又增強食慾。

華州農村攪團的製作方法,可以說很簡單。但也不易做得很地道。做攪團有許多講究,所用麵粉必須是粗糧,大多為玉米麵、萬不能用小麥面,否則,就會做成漿糊。母親是做攪團的行家,在我們老家一帶小有名氣,左鄰右舍的大姑娘俏媳婦都是她的高徒。她做的`攪團口感細膩,做攪團的最後一個工序是把攪團糊糊裝進水瓢裡,再一小片一小片掉到事先準備的一個裝有涼水的大水盆裡,這時要注意擺臂和用力要均勻,否則攪團會大小不一,一來影響形狀,二來影響口感。俗話說:攪團要好,七十二攪。這是形容,其實何止七十二攪?總要成百成千方好。做攪團不難,就是很費力氣。先把水燒開,然後一手執擀杖,一手端面碗;一邊把幹玉米麵或者麥面均勻地往開水鍋裡撒,一邊緩慢地按照逆時針方向攪動擀杖。讓乾麵粉完全融入攪團中,不能有一點疙瘩。攪動時切記要讓擀杖的頭緊貼住鍋底,以防糊鍋。(如果糊鍋的話,那麼,攪團就會有一股煙燻味,破壞了攪團的真味。)就這樣一邊撒面一邊攪拌,直到攪團達到了一定的稠度時,再停止撒面。但攪拌卻不能停止,直到攪團成熟為止。攪團攪團,要害就在這一攪之上。均勻之後再倒入適量的開水,蓋上鍋蓋,用溫火慢慢悶 燒,讓面全部熟透,再行攪拌,令其柔韌,至此,攪團就算做成了成品大約可以形容為較稠的糨糊。

捧在華州老碗裡的攪團情懷

在華州攪團的吃法有兩種,一種是水圍城,一種是漂魚兒。水圍城就是趁熱盛一團攪團入碗,加入酸湯,夾一筷子油潑辣子,順湯攪勻,然後從碗邊開始,夾起一塊,湯裡一撩送入口中。萬不能咬嚼,就那麼囫圇一咽,順順當當便入得肚去。漂魚兒就是攪團做好後,趁熱倒進一特製的漏斗,鍋裡或盆裡提前放好清水。此時必須是二人操作,一人端盆,一人用勺子使勁擠壓漏盆裡的攪團,攪團順漏斗擠壓出來,就變成了一個個小蝌蚪、小魚魚。然後再把這些魚魚撈在碗裡澆上提前配置好的漿水湯,味道十分鮮美,且清涼可口,夏天吃之,十分清爽、舒服,冬天也可熱吃。無論哪一種吃法,好吃與不好吃,關鍵在於“酸湯”的味道。“酸湯”又分為醋湯和漿水湯,醋湯是用醋兌開水和,漿水湯是炒酸菜後加水和。在和的“酸湯”中,一般是少不了鍘的蒜苗兒沫兒和爛炒的蔥花,當然,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再熟點棉籽油,在“酸湯”上漂些油花花是很能誘人食慾的。還有一點,關中人吃攪團,大多要調油潑辣子,調得碗裡殘陽如血,吃罷嘴角一片紅,耍的就是這個辣勁兒。

捧在華州老碗裡的攪團情懷

攪團,名不見經傳,真正的農村過年飯食。過去華州農村幾乎家家都吃,吃了多長時間無從考證。先前沒聽說有誰稱讚過它,現在提起時,還會有人覺得寒磣,感到淒涼。攪團俗稱“哄上坡”,它的命名與農事有關,人民公社化期間,在華州農村,常聽人把攪團叫做“哄上坡”,意思是說,儘管填飽了肚皮,下地幹活時,剛爬上坡,就餓得腸腸肚肚咕咕叫,不頂用的東西。然而攪團似也不可小看。關於攪團的傳說,還有一個神奇的故事,傳說是三國時,諸葛亮在五丈原駐軍,士兵經常吃以小麥為主的麵食,產生了厭食的情緒,部隊的戰鬥力下降,為了增加士兵的食慾,提高戰鬥力,諸葛亮攪團發明了用玉米、豆類這些雜糧麵粉做成的攪團。從軍事學的角度講,攪團也叫著圍死敵人的“水圍城”,攪團,一個有戰爭藝術和計謀的吃食,在渭華大地也是一個有紅色故事的救命飯。1928年5月11日,正在潼關前線參加李虎臣和馮玉祥部作戰的許權中旅,在唐澍、劉志丹的率領下一部分撤出戰鬥向渭華地區進發。5月14日,在高塘舉行軍民聯歡會,劉繼曾代表省委向西北工農革命軍授旗,劉志丹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唐澍任總司令,王泰吉任參謀長,許權中任軍事顧問,正式宣佈起義,成立西北工農革命軍,號召人民團結起來,打倒土豪劣紳,自己當家做主,建立蘇維埃政權。在陝東赤衛隊和革命群眾的配合下,西北工農革命軍一方面主動到外線作戰、消滅小股敵人,一方面協助黨組織發動群眾、鞏固和發展蘇維埃政權。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渭華起義進入高潮。在渭華起義烽火中,西北工農革命軍戰士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農忙時幫百姓犁地收油菜,老百姓幫起義部隊抬擔架,送彈藥、建工事,由於敵人的封鎖,西北工農革命軍斷糧時,華縣高塘塬上的人民群眾為戰士們做攪團吃,起義部隊稱攪團為“消滅敵人的救命飯”攪團,既然老百姓吃了許多年,便屬有功之物。既吃之,即便在窮苦時,不得已,卻也不會沒有一定的發展與提高。尤其是不會沒有帶著濃厚鄉土氣息的民風民俗滲透其間。而且由於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水平與條件的改善,攪團也如其他許多特色食品一樣,可能變得身價百倍。

捧在華州老碗裡的攪團情懷

在時間的流逝中,人們終於懂得,生活本身就是淡若流水,人生更是尋常又尋常。在久置紅塵以後,漸漸感受到上天賜予我們最初的日子並沒有什麼不同。每個人都可以盡情去享受生活四處飄蕩著的芬芳,那是滲和了痛苦與幸福、憂愁與甜蜜的氣息。我們正是憑藉了它,才將這些曾經擁有的、失去的歲月,一一的珍藏,無論走到哪裡,無論走多遠,家是繽紛的花園,家國情懷就是花園的沃土,而沒有沃土就沒有芬芳的花朵。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產豐富,商品琳琅滿目,想吃什麼隨時隨地都可以買到,粗糧細糧雞魚肉蛋蔬菜水果都不缺,和從前相比可以說是天天過年,過去來了客人,都在家裡招待。現在多數到酒店了,既省事又顯得熱情上檔次。攪團也淡出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細米白麵、大魚大肉、生猛海鮮,吃的人發福,還吃出了不少富貴病,這時,人們的飲食觀念發生了變化,意識到科學養生的重要性,不進吃得好,而且吃得健康,注重粗糧細糧的合理搭配,攪團又一次被請回餐桌,如今的攪團終於化羽成蝶進入美食行列,端上餐桌的攪團,不但味道綿長濃郁、勁道滑爽、酸辣鮮香,而且兼具配菜豐富、吃法多樣的特點,往往令食者時隔多年依然想起,居然依舊會口舌生津、饞涎欲滴。

捧在華州老碗裡的攪團情懷

現在 攪團成為城市裡餐館,旅遊景區農家樂的特色美食,對於那些吃慣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的城裡人來說,一碗粗糧攪團便是一頓美味。一碗攪團擺在豪華酒店的餐桌上,卻是身價百倍,人往往就是這樣,吃膩了山珍海味,卻要追求山野鄉間的粗糧麵食,一碗攪團也越來越成為城裡人的美味佳餚。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誰也沒有想到,當年人見人愁的攪團,現在已成為黃河流域人們的地方特色小吃,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酒店的餐桌,深受顧客喜愛。現在,人的生活每天跟過年似的,都不知吃啥好了。我不由得又想起當年吃攪團情形。那種勝似親情的人際關係,那其樂融融溫馨的畫面,也時刻浮現在腦海中。懷念攪團,其實就是懷念當年的那種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風尚。懷念攪團,其實就是懷念,那時候的綠色健康,無汙染。懷念攪團,其實就是懷念,那己經遠逝的一種情感。每過一段時間,當我們想不起吃啥飯好時,總想吃一次母親做的攪團過過癮,回想父母的言傳身教,他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將“愛國、愛家鄉、誠信、友善、敬業與樂業”的家國情懷傳承給了我,那永遠都是心絃上那道不逝的風景。人之於攪團,使之源遠流長,攪團之於人,養胃又養體。逝去的年代,那玉米麵攪團曾填飽了我們乾癟的胃,飢腸轆轆讓我們感受了生活的艱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因為這份經歷,就更加珍惜當下美好的生活。吃一碗家鄉的攪團,端起的粗瓷老碗是八百里川歷史的真實寫照,嚼在嘴裡的是渭華起義精神的紅色情懷,嚥下去的是渭華大地的千古風情,融在血脈裡的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紅色精神,實現光榮和夢想的奮鬥激情。

捧在華州老碗裡的攪團情懷

作者簡介:

孟憲春,男,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人,筆名三秦風煙,研究生學歷、高階講師,渭南市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陝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校園作家協會會員、渭南市華州區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作品見於《中國作家》、《山花》、《邊疆文學》、《黃河文學》、《延河》、《散文月刊》、《青海湖》、《山西文學》,中國文化報、中國教育報、《陝西日報》、《西安晚報》副刊,總計散文、小說、詩歌、文藝評論、劇本、雜文150多萬字,著有《夢萌春泥》、《田野報春花》,先後榮獲中國散文年度優秀獎、徐霞客散文獎、第二屆“傅雷杯”全國文藝評論獎、陝西省作家協會和《延河》雜誌最受讀者歡迎獎、貴州省慶祝建國七十週年優秀作品獎、文藝評論論文“《可愛的中國》:獻禮建黨100週年的生動教材”榮獲陝西省社科第十五屆(2021)學術年會特別獎、雲南省慶祝建黨一百週年文藝評論獎等四十三次國家、省級文學獎、徵文獎。

捧在華州老碗裡的攪團情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