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來自舌尖上的鄉愁,中洲毛豆腐

2022-06-16由 小璐愛吃 發表于 美食

俗話說:“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辭長作徽州人”。而與徽州休寧一山之隔的中洲,毛豆腐也讓人口齒留香。

來自舌尖上的鄉愁,中洲毛豆腐

中洲毛豆腐,是豆腐自然黴變,微生物進入快速生長期,長出長長的白毛後而食,聞起來有淡淡的臭,吃起來兼有臭豆腐和鮮豆腐的味道,別具一格

話說中洲的毛豆腐還真有一段宋韻的故事。故事還得從中洲鎮札溪村(1958年前屬於歙縣二十五都)宋知縣吳毅說起:

吳毅,字勝仲,徽州歙縣仁愛金山裡(現中洲鎮札溪村)人,北宋宣和年間,吳毅因獻計御臘(方臘)有功,獲授將在即,後調任吏部。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時出任昌化知縣,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六月八日去世,入葬雙溪口(今中洲鎮雙許村對面)緩坡上,此墳後稱駙馬墳(駙馬爺爺墳)。

來自舌尖上的鄉愁,中洲毛豆腐

到了南宋鹹淳八年(1272年),吳毅的孫子吳思義因其文武全才,且身材魁梧,相貌俱佳,宋度宗趙禥就把次妹淑貞公主(理宗的女兒)下嫁給他,授吳思義為駙馬都尉。次年還鄉省親,皇帝賜儀仗近千人從富陽、桐廬、建德、淳安沿三江而上護送至札溪村。

數日後,公主、駙馬及隨行千人要回朝覆命。公婆也好生準備一番當地的土特產,讓兒媳代呈皇帝以示恩澤,熱情的婆婆還特意製作了兩榨白豆腐一同帶上。

數日後,公主到了後宮就抓緊進宮覆命,並把公婆贈予的特產呈給皇后(楊淑妃、先是封為美人,後加封淑妃,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趙昰繼位被封為皇太后),表達公婆的情誼。

來自舌尖上的鄉愁,中洲毛豆腐

皇后見後非常喜歡,便著宮內御廚加工,誰知那兩榨白豆腐早已長滿白白長長的毛了,皇后不忍心把老家遠道送來的東西扔掉便讓內宮御廚用油煎過,誰知這一煎,成了一份特別香,味道又極好食品。

便差人把“毛豆腐”送到度宗皇帝御桌上,度宗小心地品味一下,脫口而出“好好吃,民間有此美味啊”。並問何來此美味,差人回覆道:“是公主回宮了,從家鄉帶來的”,便賜名色香味俱全“毛豆腐”。

從此就沿襲傳下來了。“中洲毛豆腐”,便成了皇帝御賜“貢品”——中洲毛豆腐由此而名聲大振。

來自舌尖上的鄉愁,中洲毛豆腐

“本來想著長毛的豆腐啥樣(總覺得是那種綠毛或者黑毛),結果上來一看就是炸的金燦燦的豆腐,據說豆腐在培養的時候是有長長的毛,然後放到鍋中過油,就變成外酥裡嫩,透著香味的美食了,沾著辣醬非常好吃。”安徽人家一位初次食用毛豆腐的客人如此說。

毛豆腐是安徽馳名中外的素食佳餚,一般叫黃山毛豆腐或者徽州毛豆腐。

《莊子·至樂》:“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毛豆腐,厚味者,滋味濃郁。濃郁的滋味,能充分喚起味覺,給人厚實、豪放、強烈的生命感受。

徽州一大怪,豆腐長毛上等菜。

安徽人家酒店的這道名菜黃山毛豆腐,璐崽給大家安利過多次了。透過發酵後使其中植物蛋白轉化成多種氨基酸,又經安徽人家的大廚烹飪後,味道特別鮮美可口。

來自舌尖上的鄉愁,中洲毛豆腐

在安徽人家大廚精湛的廚藝下,煎好的毛豆腐表面呈金黃色,再以蔥、姜、鹽及辣椒醬等佐料,入口鮮醇爽口,芳香誘人,唇齒留香,吃時別有一番情趣。

毛豆腐的獨特處就這層毛,營養也在這毛(有益菌絲),其營養價值最高,含有大量維生素和氨基酸。”

發酵過程看似很簡單,但只有在徽州特有的氣溫和溼度條件下才會長出這種細長絨毛。故安徽人家的毛豆腐,有自家培養基地,食材從培育到上桌,真的是爭分奪秒。

豆腐在慢慢發酵過程中,由於溫度、鹽料、配料、發酵時間長短不同,製成的毛豆腐會出現白色、黃色和灰色等不同的菌苔毛,根據不同的毛色,毛豆腐被分為蓑衣毛、鼠毛、虎皮毛、兔毛。

來自舌尖上的鄉愁,中洲毛豆腐

“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辭長作徽州人”。過去好些攤戶,還邊煎豆腐,邊敲竹板,嘴裡還哼著徽腔小調:“竹板響,喉嚨癢,夾(吃)三塊,六分洋(錢);一懷酒,真舒暢。”

毛豆腐的做法很多,常吃的是紅燒毛豆腐、鐵板毛豆腐,安徽人家的大廚,已研製出了很好的辦法,能夠保持毛豆腐的溫度,可以做到端上桌時,熱氣騰騰,鐵板和毛豆腐在菜籽油的作用下吱吱作響。粘一些辣椒醬絕對的鮮美。

看到如此美味,是否也想來一場舌尖上的邂逅?

想就馬上行動快來紅色中洲

赴一場美食之約

醉一場春日之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