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奇食記裡怪異美食

2022-06-04由 明進 發表于 美食

如果人生能重來一次,我發誓絕不開啟《奇食記》。

誰能想到,吃遍禾蟲、生醃和蛇羹的我,會栽倒在一部小小的美食紀錄片裡?噢不,準確來說,這是一部“反美食紀錄

這真不是誇張,開啟第一集開頭的時候,老藝術家自覺平平無奇、內心毫無波瀾,看到後面逐漸戴上痛苦面具,繼續點開第二集,我人沒了,完全是按著人中強行看完的。

沒錯,這部令人聞風喪膽的紀錄片,今年1月在b站上線,號稱“國內首部反美食紀錄片”“減肥必看美食紀錄片”,專門收錄全國各地的奇風異“食”,讓你流著口水進來,倒著胃口出去看完《奇食記》,我再也不敢餓了。生怕導演把童子尿蛋、五十年的老滷、牛消化物、發酵後的剩飯剩菜鏡頭懟到我面前來。

《奇食記》裡的美食分成三類:入門級、難度級、地獄級。

先來看入門級選手,廣西螺螄粉、雲南見手青、吹肝、重慶腦花、廣東滷水、網油卷、成都兔頭、雲南樹皮、貴州折耳根、廣東剁豬頭、河北全驢宴都算是《奇食記》的入門級別,如果有任何一樣接受無能,勸你連《奇食記》都不要點開。

再來看有點難度的,北京豆汁兒、蘭州漿水來請戰,廣東禾蟲、福建土筍凍、廣西豬花腸、雲南牛撒撇、貴州獨山三酸、牛癟火鍋、白族生皮紛紛登場,試圖使出渾身解數,而這一切,僅僅是拉開序幕。

別急,地獄級別的馬上來了。能經歷視覺、嗅覺、味覺三重苦難,直通天靈蓋的,才稱得上“地獄級”奇食,這不,福建的童子尿蛋、懷遠古鎮的豆腐簾子、南京活珠子、江蘇豆丹、雲南百蟲宴、寧紹三臭、貴州雷山庵湯、海南魚茶,才是終極“大Boss”。

有時候,食物不光尋求美味,還有刺激。

本來以為敢吃潮汕生醃、廣東禾蟲的已經夠猛,直至遇到了它,世界所有食物都將歸於黑白,再也沒有了顏色——福建童子尿蛋。

童子尿蛋的精華在於那樸實無華、略帶青黃的液體,必須選用十歲以下兒童的尿液,多一歲,則使這道大菜黯然失色。

福建永春尿肉尿蛋非遺傳人鄭叔,一邊風輕雲淡,一邊看著眼前的壯小夥在懵懂無知的情況下嚥下尿蛋,在道明真相後還不忘補充一句,“大補”。

別逃,已經來不及了。一口帶著十幾年歲月沉澱的陳年尿鍋出場,豬蹄封壇放入正中,旁邊鋪陳著幾十個鴨蛋,倒入“天人合一”的童子尿、鹽、花生油,蓋蓋熬煮,兩個小時後,大火“收汁”,立馬“鮮香”撲鼻。

一口鴨蛋,一口豬蹄,村裡人紛紛豎起了大拇指,專挑有裂縫的蛋吞下,而外鄉人卻要捏著鼻子小心翼翼地享受這般美味。

再把鏡頭轉回田野間、壟道邊,江蘇看起來一副純良無害、溫柔可人的樣子,但當連雲港使出了“必殺技”,過去的吳儂軟語早已不復存在,換上了可怖的面具——豆丹。

這名字聽上去不錯,“以豆為食,如同仙丹”,誰能想到這是一種長約一指、專吃豆葉的豆天蛾幼蟲,通體發綠、白白胖胖,經過用木棍碾壓,把“3D”化為“2D”,便化身餐桌上的美味,翻炒、熬湯、入口,是它們不枉在人世走一遭的最終歸宿。

令人頭皮發麻的,還有這剩飯剩菜以“世代”為單位的發酵,在貴州雷山,人稱“庵湯”。沒錯,雷山人最懂變廢為寶、物盡其用。把剩下的飯菜往罈子裡一倒,密封發酵,經過歲月經年的時間魔法,便化身“庵湯”,火鍋炒菜來一勺,這酸爽,天下幾乎無人能敵。

第一層“奇”,《奇食記》做到了。味道、口感、視覺有了“穿透鏡頭的力量”,扭曲了五官,我更願稱之為“3D貞子美食紀錄片”。

怕是下一秒,百蟲宴、活珠子、發黴豆腐便鑽進腦海,再也出不來了。

好了,歡迎回到人間,現在你可以大口喘氣了

唯有經過此“大劫”,方能渡成真正的老饕。但你不免感到奇怪,就這樣的“反美食”大片,為何還有4000多萬的播放,無數人一邊喊著“破防了”,一邊打出了9。3的高分?

除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反叛精神,其實《奇食記》還有第二層“奇”:用一種食物,烙印出一座城。

當食物穿透了你的天靈蓋,最好的反擊,便是穿透食物去看這個世界。

據統計《奇食記》中一共出現29種奇食,其中雲南的奇食竟佔了7種,每集出現率高達100%,難怪有人提議,“還不如改名叫《雲南奇食記》”。

緊接其後的,分別是貴州(4種)、廣西(3種)、廣東(3種),而其他地方都是零零星星一兩種。雲南,自古便披著“神秘”面紗。地處西南,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各佔了東西一半,“高山密林、瘴氣霧繞”,便是世人對雲南最初的想象。

這裡還是25個少數民族的世居地,蘊含著“未解之謎”的古滇國和南詔國誕生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家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雲南人偏就是“靠林吃蟲”。

雲南雖然動植物種類豐富,卻缺乏大型脊椎動物,再加上自然災害和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便逐漸衍生出吃蟲、吃蘑菇、吃野菜的飲食習慣。

《雲南志略·諸夷風俗》裡,曾記載著雲南白族以“生食”為貴的習俗。如今再看《奇食記》裡雲南白族人的生吃豬皮,便能理解上幾分,至於見手青、“青蛙”樹皮、百蟲宴,便是大自然多幾樣饋贈而已。

梁文道曾經在《圓桌派》上說過一句話,“對食物的儲存,才是人類美食文化的開端”,這句話用在貴州身上,真是再合適不過。

過去食物、調味料匱乏,在“地無三尺平”、深居大山中的貴州,就更是缺上加缺。如何在溼熱的環境中豐富味蕾、儲存食物,就成了貴州人的“終極命題”。

先民的智慧值得敬佩,沒有等得太久,貴州人便開啟了以“世代”為單位的食物儲存法——制酸。酸食,既能開胃又能儲存,在《奇食記》中令人聞之色變的“庵湯”,自古便有之。

清代人納蘭常安在《宦遊筆記》最早記錄了這一黑暗料理:“苗疆艱於鹽,蕨灰代之,得死鳥獸一切蠕動之物,雜納甕中,曰‘醅菜’,珍為異味。”

而兩廣自古又是百越之地,被稱“南蠻”,荒涼、瘴氣多,易生蛇蟲鼠蟻,古籍《嶺外代答》中更有記載,“深廣及溪峒人,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

《奇食記》裡的禾蟲、50年滷水、豬花腸等,均是“小巫見大巫”。

其實,很多時候,奇食不過是一種不可為而為之的做法,褪去“獵奇”的心態,這只是芸芸眾生對生活的一點反抗而已。沒有食材,便創造食材,沒有調料,便創造調料,把生活過得口感豐富一點,便衍生出了代代相傳的飲食文化。都說“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在這點上可謂做到了極致。

不管怎樣說,過去已經成為過去,當食物匱乏不再存在,奇食能流傳下來,更多靠的是“妙用”。

常人難以理解的“童子尿蛋”,是真的有藥用功效,中醫見了都喜不自勝。

《本草綱目》所載:“人尿(童子尿)氣味鹹,寒,無毒。主治寒熱頭痛,溫氣。童男者尤良。”所以說,老藝術家在什麼時候都佩服勇於以身試法的李時珍。南京活珠子同理,自咸豐年代,便成為民間的食補珍品,鄭叔那句“大補”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活珠子,尚未成形的雞胚胎。富含人體所需的8種氨基酸和嬰幼兒必需的2種氨基酸,鈣質豐富,同時對人體不利脂肪含量下降50%,膽固醇又只有原來的五分之一。怪不得當地有個說法是,“吃一枚活珠子,營養價值堪比犛牛骨”。

而片中出現的各種蟲類,禾蟲、豆丹、百蟲宴,更蘊含了大量的蛋白質。

昆蟲,當之無愧的“高質量蛋白質提供大師”。比如禾蟲有60%以上是粗蛋白質,氨基酸種類齊全,且不含膽固醇,《本草綱目拾遺》也記載,禾蟲能“補脾胃、益氣血、利水消腫”;豆丹的粗蛋白含量65。5%,還富含鈣、磷、鐵和維生素B,夾起一條豆丹,上下齒顎一合,爆汁般的營養便得以在唇腔內昇華。

以上這些都尚能理解,但幾十年的老滷、長了毛的豆腐、世代發酵的剩飯剩菜,就真的無法走進科學了吧?還真不是。

百年老滷,在於盡心保養。每次滷完後得撇去浮沫,儘量不停火熬煮,還得加入新滷持續更新,才能保證這鍋滷水百年不壞。

至於寧紹三臭、庵湯、獨山三酸等,“越黴腐,味越鮮美”,還真不是錯覺。在漫長的發酵過程中,微生物會分泌酶,促使蛋白質分解成多種氨基酸,而氨基酸就是提鮮的魔術棒,鮮味是其他食物的六倍。

而毛豆腐看似發黴,其實這是一種可食用的有益菌,裡面還富含氨基酸,維生素B12。

奇食,更多時候只是生理、視覺上的一種本能抗拒,但當了解背後的文化、原理,便能慢慢“破防了”。試問又有誰,能抵抗千百年流傳下來仍然興旺的舌尖精髓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