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劉愛玲:我的芝麻鹽情結

2022-06-03由 鄉土賒旗 發表于 美食

劉愛玲:我的芝麻鹽情結

無論走多遠,家鄉總是我們最溫暖的牽掛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給在外打拼的家鄉遊子一個寄放心靈歸宿的地方

鄉土文學

我的芝麻鹽情結

作者 | 劉愛玲

清明節放假,小女兒人還未到家就電話裡開始佈置任務,吃麻葉兒和貓耳朵。

接到命令,想起前年種的半畝芝麻,還留有三四斤,好像還在櫥櫃裡放著,拿出來一看,還好好的,沒有生蟲子。於是,趁天好,淘洗了一下,放在太陽底下曬著。不由自嘲一下:這半畝地總算沒有白種。

週五下午,我就開始忙活。先和炸麻葉的面,然後到鄰居家的麵條機上軋成薄片,再切成大小均等三角形、菱形、長方形等,來增加視覺美感。又用紅糖水和白糖水和了做貓耳朵的面,經過餳面、擀片、搓條、入冰箱冷凍,貓耳朵前身 基本成型,拿出切片,一切準備就緒,熱油開始下鍋。一陣忙活,金黃的麻葉出鍋,又香又脆。只是貓耳朵有點大,權當豬耳朵吧,口感好就行,咱又不是專職廚師。

劉愛玲:我的芝麻鹽情結

忙完這些活,看到盆子裡還剩點芝麻,心裡不知怎麼泛起了做芝麻鹽吃的念頭。這樣早上打個豆漿,煮個雞蛋,熱個饅頭,一頓簡單又不失營養的早餐就成了。說做就做,把鍋放在火上,芝麻倒進鍋裡,不一會兒弱弱的噼啪聲響了起來,繼而噼啪聲越來越大越清脆,一個個小巧玲瓏的芝麻籽在鍋底歡快地跳舞,隨之濃郁的香氣撲鼻而來。我心裡一震,三十多年前幾乎每週都乾的活,現在做起來仍是得心應手。

我是八十年代初開始外出上初高中的。那個時代,物質尚不豐盈,能上學尤其是女孩子,已經是最大的幸福了,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享受。迷迷糊糊上完了初中,然後到饒良三高上高中,真正的學校生活才算真正開始。離家十餘里,11號的交通工具,那時候是單休日,只有週六才能回家。每週日下午照例帶一瓶鹹菜,作為一週的主菜。

農村沒有什麼好東西,只不過一些自家地裡出的農產品。春天可以有豆腐乳、醬豆等,但這些菜不經放,天一熱,不出兩天,弄不好瓶子裡就成了小動物的樂園。春天還有芥菜絲和醃蘿蔔條,茶飯好的媽媽,做的菜味美還耐放,只是這些菜往往是饞嘴貓們打牙祭的好東西,經常是沒到週日就被偷吃玩了。有點小笨的媽媽做的就不行了,放不了幾天就發粘、結團,發出淡淡的酸臭味。況且這些菜防止變質的秘訣就是多放鹽,吃多了容易口渴,還上火。所以好做好放、且不受季節限制的芝麻鹽就成了同學們寵兒。

劉愛玲:我的芝麻鹽情結

那時候,家家都種芝麻,收成也相當的好。有學生的家長,都會把最好最乾淨的芝麻流單獨留下來,給學生做芝麻鹽。芝麻鹽好做,第一步就是炒芝麻,這可是個技巧活,把芝麻放在鍋裡,小火慢炒,直到噼噼啪啪聲漸弱漸小,芝麻粒稍微發黃,並且發出濃郁的清香,第一步就完成了。第二步是擀,先把大塊的清鹽在蒜臼子裡面搗碎,然後在桌子上與芝麻一起用小擀杖擀,直到看不見完整的芝麻粒和小鹽籽,就大功告成了。如果鹽擀不碎,伴著熱飯下去是要反胃的。然後裝到一個玻璃瓶裡,下午揹著書包去上學。

走在路上是要小心的,摔了跟頭如果把瓶子摔爛是最悲催的事。後來有了軋麵條機,在上面軋就省力多了。吃飯的時候,通常是幾個要好的同學一起,把各自拿的菜放在地上,幾個人蹲下圍成一個一圈,菜是可以共享的,有醬豆、芥菜絲,更多的是芝麻鹽,現在想想,幾菜幾湯,也夠豐盛的了。

高中生活是艱苦的,但學校也會在一些傳統節日為同學們改善一下生活。記得好像高二那年的臘八節,學校熬的臘八粥是米麵條,熬臘八粥是我們這個地方的風俗。在農村,臘八的早上家庭主婦得比平時早起至少半個小時熬八寶粥,先把小米洗淨下鍋,攏上火,然後再和麵,那時候沒有面條機,只有自己擀,真正的手擀麵。等小米熬得發出濃濃的清香,就可以把擀好的麵條下鍋裡,把頭天晚上就準備好的炒豆腐、紅蘿蔔絲、大白菜等放進去,聽著鍋裡咕嘟咕嘟的聲音,孩子們早已拿著碗垂涎三尺了。“臘八飯,剩一半”,臘八早上的飯都做得比較多,孩子們可以敞開肚皮吃個飽。

早自習放學,訊息靈通的同學得知大夥做的臘八粥,所以放學就往大夥飛奔。從露天的大木盆裡買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白米飯裡面放麵條,心裡多少有點遺憾。在家都是吃的小米放麵條,大米粥放麵條好吃嗎?不管了,有粥就不錯了,端著碗小心翼翼地向寢室院走去。

那時沒有餐廳,春秋兩季可以在樹蔭下吃,冬夏就要在寢室裡吃。我是一個有小小潔癖的人,吃飯之前不把碗裡的飯檢查個底朝天不罷休。這一攪不大緊,一個大大的黑亮的泡的發漲的老鼠屎赫然呈現在眼前,在白白胖胖的大米粒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醒目。無奈只好悄悄把它倒在了寢室門外的空地上。緊接著讓我沒有想到的一幕發生了:一頓飯的功夫,門外的空地上白花花的,像下了雪。想想還有一大晌,不能空肚子上課吧,只好再去大夥買飯。咬咬牙買碗“臊湯兒”吧,至今,在饒良高中上過學的人,沒有不對“臊湯兒”一往情深的。儘管也就是一些時令蔬菜,偶爾有兩根粉條湊熱鬧,幸運的話,還會見到兩片煉過的油滋啦,那感覺一毛錢花得真是太值了。

現在想一想,那一碗現在看起來極其普通甚至令人生厭的菜湯,使多少三高學子飢餓的胃得到了極點的享受,一屆屆的三高人之所以對“臊湯兒”一往情深,更多的是懷念至真至純快樂充實的高中生活。

有了一頓“臊湯兒”的誘惑,下頓就不想再吃芝麻鹽了,但是礙於“囊中羞澀”,只能“望湯興嘆”了。無奈只好在千轉身、萬回眸中走向賣饅頭的視窗,饅頭一個,稀飯一碗,回寢室開啟芝麻鹽瓶子做“夾心麵包”。那時不知道漢堡為何物,現在想起了不禁啞然失笑:原來我吃過最原始的漢堡。

劉愛玲:我的芝麻鹽情結

後來到南陽師專求學,有一次同寢的室友們在一塊聊天,談起了艱苦的高中生活,我無意中提起了芝麻鹽,其他的七個小仙女竟然不知道芝麻鹽為何物,因為她們都是豫西幾個縣的,家裡幾乎都不種芝麻。她們就一致央求,下次來學校的時候帶一點嚐嚐。那年的五一節放假,我在家炒了三斤多芝麻,仔細的擀鹽,擀芝麻,經過一晌的忙碌,一大兜子芝麻鹽勝利完工。帶到學校後,沒出三天就掃蕩一空。

三十多年過去了,室友們聊天時,仍不忘那一兜香香的芝麻鹽。今日再做芝麻鹽,心裡泛起層層漣漪,我猛然醒悟,芝麻鹽情結已經在我的心裡生根、發芽,它勾起我對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的想念,勾起了對過去艱苦而快樂、勞累而充實的學習生活的回憶。

“少年貧困是一筆財富”,人到中年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真的感謝這些寶貴的財富,它們激勵了我的鬥志,更充盈了我的生活。

作者簡介

劉愛玲,饒良中學老師,平時繁忙中喜歡寫一寫生活的千姿百態,對學生起

引領作用。

劉愛玲:我的芝麻鹽情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