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一碗揚州炒飯的創新與設計者的故事

2022-05-25由 紅茶客 發表于 美食

“民以食為天”。想吃飯就得先會做飯。做飯有家庭的無師自通和專職大廚的區別。中國最早的專職廚師大概出現在奴隸社會。會做飯的哲學家才是好廚子。專職廚師出現,立足於科技含量高的起點。

讀過《莊子。養生主》的人,估計不會忘了那位解牛的庖丁。“庖丁解牛”、“遊刃有餘”等成語,因為他而出現。由此可見,一位好廚師,首先要求技藝高強不蠻幹。庖丁是有記錄的職業技能大賽獲勝者。解牛不能眼前只看到牛。一把刀用了十九年,像剛剛磨過一樣鋒芒畢露。

一碗揚州炒飯的創新與設計者的故事

民以食為天

庖丁,沒機會認識。日常生活中,也沒有機會認識大廚。常常用錢鍾書那句“雞蛋好吃,不必要去認識下蛋的雞”安慰自己,感覺好有道理。是啊,製作出美味的廚師,穿著差不多的工作服,戴著一樣的帽子,隱藏在鍋碗瓢盆的交響樂之後,難現真容。

這一天,有幸認識了一位廚師,一位非同一般的大廚。中國十大名廚之一的烹飪大師、淮揚菜界泰斗級大師薛泉生先生。帶了仰視的心,和老先生聊上了。我想知道,一般食材,他經過怎樣的“魔術化”處理,變成人間至味。

他卻笑了,像鄰家長者一樣和善。按照我事先的功課,知道他在揚州被命名為“世界美食之都”時,與市領導一起揭牌。我卻不知道,他是全國廚界最頂尖的十個人之一。他沒有回答我具體某個菜的做法,而是拿出一盒速凍的蛋炒飯,拆開給我看。

一碗揚州炒飯的創新與設計者的故事

交流中

二零零二年,揚州出臺過一個“蛋炒飯”行業標準。當時認真看過。卻不知這個標準的制定者,便是薛大師。我們的話題便從蛋炒飯開始。按照我的理解,揚州主婦,人人會做蛋炒飯。無外乎是將吃不了的飯炒炒,加點雞蛋肉絲等。記得我爺爺說過不止一次,他們心目中的有錢人,會吃“蝦仁肉絲蛋炒飯”。這是我最早對於奢侈品“炒飯”的認知。

按照炒飯的行業標準,我試著做過幾次炒飯,實在有點麻煩。湊全各種配料,對一家一戶而言,很不容易。我這樣和薛大師說了。

大師笑笑,用筷子挑著盒裡的食材介紹說:揚州的城市名片是瘦西湖的釣魚臺。揚州美食的名片,是炒飯。這個我知道。但有華人處,無不蛋炒飯!而且必須冠以“揚州”才是賣點。我同樣知道,標準雖在,執行標準的店不多。因為吃過好多家揚州炒飯,沒有一家相同。

薛大師說:傳統的正宗揚州炒飯,至少有十種食材,包括大家熟悉的優質大米、草雞蛋、新鮮蝦仁、豬肉粒等等。薛大師手上的這盒炒飯,包含了有十五種食材。包括整隻蝦仁、遼參、香菇、竹筍丁和牛肉粒。說到這裡,我有點好奇,揚州炒飯為什麼是“牛肉粒”而不是豬肉?

一碗揚州炒飯的創新與設計者的故事

真材實料的揚州炒飯

大師笑了。他輕言細語地解釋道:既然全世界都知道揚州炒飯,都喜歡吃揚州炒飯,穆斯林兄弟們也不例外啊。考慮到民族禁忌,牛肉便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看似一點小改動,其間卻是大愛心!

不僅如此,每一種食材大小,比標準的平面大一倍,如果考慮的立體,大了幾倍呢?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吃起來有“嚼頭”。

話題再一次被拓展。不同於一般廚師的油膩,這位薛大師身上,有隱隱的書卷氣和溫和的儒雅。他說,我現在年紀大了,基本不從事具體的灶頭案頭工作,而是從事研究和創新。這不是科研工作嗎?大廚也是科技工作者!我第一次想到這個點。

他還是以炒飯為例說道:“這些年快餐文化興起,不與時俱進一定會被淘汰。我們這款炒飯包裝,是冷卻後急凍至零下三十五度。消費者買回家放進冷凍室可以儲存一年。”至於吃,“提前取出放冷藏自然解凍後,可以將盒子放在熱水裡加熱,也可以揭開一點後隔水蒸。最省事的加熱是倒出來放微波爐,一樣口感很好。”

一碗揚州炒飯的創新與設計者的故事

科研創新與傳承發展處

薛大師說,為了實現“口感”,他們進行了無數次試驗。現在基本能實現加熱後的冷凍炒飯,與剛剛炒出來差不多。為了食客有更好的體驗,與炒飯相配套,還有一份湯。他“湯”字一出口,我好像看到了某某基的蔬菜湯。對的,交流與融合,本就是發展的必須。能想到並做到,在正宗的中餐裡,不多。

揚州炒飯做成這樣,像是老菜品上“雕出花”兒了。忽然想起“一稼一嗇,當思之不易”的老話。這裡的“不易”,指的是將冷冰冰的食材,做成有質量有溫度有體貼的美味的不容易。

總有人說,中國地大物博,可是所有好吃的東西,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好像只關乎兩三個人:一個是發明者諸葛亮。譬如饅頭、諸葛菜等;一個是乾隆皇帝。各地方名特小吃,大多數和他相關。這個深居皇宮的“土老帽兒”,什麼都好吃,什麼都被他“御批”一下;再一個和慈禧太后逃難路上吃到的食物相關聯。

一碗揚州炒飯的創新與設計者的故事

名人堂主風采

這最後一個,常常會讓人想起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薛大師改良完善後的揚州炒飯,有自己不一樣故事。希望我和薛大師,還能有後續故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