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家鄉的味道:盤點各地獨特的麵點美食

2022-05-21由 扶搖中國風 發表于 美食

麵點是中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中國人的餐桌上都少不了麵食。麵皮、麵條、面花、面饃、麵餅、面魚……,中國人運用靈巧的雙手和智慧的頭腦給予麵食淋漓盡致的表達。

陝西城固麵皮

家鄉的味道:盤點各地獨特的麵點美食

如果用一種味道來代表陝西省城固縣,那無疑就是麵皮的味道了。麵皮是漢中地區最具特色的美食。而城固麵皮在漢中又首屈一指。

軟糯香辣是漢中麵皮的主要特色,雖然叫麵皮原料卻是大米。把大米浸泡後,磨成米漿,上籠屜蒸成薄皮兒。趁熱抹上菜籽油,切成條狀。然後調入油、辣子等作料。

城固人吃麵皮必配菜豆腐,麵皮香辣多吃卻易上火,菜豆腐則中和了麵皮的油膩,增加了清香滑爽的風味。一碗麵皮就一碗菜豆腐,既美味可口,又滿足了人體所需。

山西永濟空心掛麵

家鄉的味道:盤點各地獨特的麵點美食

黃河中下游沿岸是中國古老的小麥產區,而永濟人將小麥的特性發揮到了極致,每一種做法都透出他們對面食的偏愛。

永濟空心掛麵這種複雜的傳統制作工藝,在當地多為家傳手藝。製作空心掛麵需要掌握好白麵與鹽和水的精準配比,反覆揉壓可以使手工掛麵與生俱來便有了淡淡的鹹味。老人稱其為“有鹽在先”。

手工掛麵口感筋道,是因為其面身上有針眼大小的細孔,這與盤條的功夫有關。盤條就是用刀將麵糰分為大小統一的面塊,透過反覆揉搓,由粗變細。搓面的手法必須是單向的,這樣才能夠產生規律的螺紋,使麵條發酵產生細孔,如此反覆多次。

麵條搓好後下一步就是纏面上木杆,講究的是速度和精準,要用力均勻,過程自然有序,一氣呵成。起木杆時要掌握好一定力度,進行拉伸,分面時再次拉伸。然後用撐面杆將麵條精準分開,經過短時間發酵後,便可以出面晾乾了。

陝西合陽踅面

家鄉的味道:盤點各地獨特的麵點美食

踅面是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的特色美食,號稱是中國最古老的泡麵。

踅面的製作手法從活面到攤成餅、切條再到下鍋撈起,踅面製作的全過程都離不開攪拌的動作。

踅面主要由蕎麥製成,剛剛烙好切成條狀的蕎麵煎餅,保質期最長達到半個月之久。

合陽本地人吃踅面,在開水中浸泡兩分鐘,撈起後澆上足量的紅油辣椒和豬油。再撒上佐料,嚼來滿口綿軟,香辣爽口又管飽。

也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食用方式,有人把踅面稱為中國最古老的泡麵。

合陽人對於麵食的熱愛,源自腳下八百里秦川的沃野田園,他們世代在這片土地上耕種、繁衍。小麥和蕎麥等作物最為常見,自然而然的麵食也就成了當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山西聞喜花饃

家鄉的味道:盤點各地獨特的麵點美食

山西省聞喜縣,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饃就有事兒,有事兒就有我”。在聞喜各家各戶的婚喪嫁娶、滿月壽辰、喬遷建屋這些事兒都離不開花饃。

山西素有一面百樣吃的美名,而聞喜花饃造型、色彩盡顯民族特色。它起源於中國民間祭祀活動中用麵塑動物替代宰殺牛羊等動物,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聞喜花饃分實用型和觀賞型兩類,共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個系列、上千個品種。

聞喜花饃的製作原料以北垣面為主,另有豆子、棗、楜椒等輔料,使用北垣麵粉製作的聞喜花饃最為正宗。

聞喜縣北垣處峨嵋嶺腹地,此地盛產的小麥生長期比別處長數十天、粒大飽滿、麥質優良。用此地小麥面做出的饃清香筋道,營養豐富,吃在嘴中甜中帶香。聞喜花饃不僅要用北垣麥子,同時要用北垣的深井水。

花饃有獨特的製作技藝,包括搓、團、捻等十幾道工藝。面活出來後則是揉團,這也是花饃製作工藝中比較關鍵的一個環節。考驗的全是製作者的手上功夫,揉的次數多,勁道大,面內的空氣被充分擠壓,蒸出的饃才能夠瓷實筋道。

製作一個一米高的花饃作品,從篩選原料到成品上色,需要四五天時間。花饃是世代聞喜人生活智慧的結晶,它不僅是食物,也是一件浸潤著民風民情、鄉土氣息的藝術品,是聞喜的名片。

陝西扶風鍋盔、鹿糕饃

家鄉的味道:盤點各地獨特的麵點美食

取料精細的麵粉,利用槓桿原理和麵,均勻抹上層層疊疊的調料,長達八小時的慢火烘烤,這種陝西扶風一帶特有的美食,因為形似鍋蓋,被當地人稱為鍋盔。

扶風人傳說這種重達二十餘公斤的巨大鍋盔,曾經由於保質時間長,質地堅硬成為古人行軍遠征的食糧。

家鄉的味道:盤點各地獨特的麵點美食

鹿糕饃又名鹿糕乾糧,由盛行於民間的重陽糕發展而來。《唐六典。膳部》又稱它為“九月九日麻葛糕”。

這種是以梅花鹿圖案的美食,與功夫鍋盔一樣,也由精細的麵粉烤制而成。相傳在唐朝,扶風由於距離都城長安不遠,往來人等進京辦事都將鹿糕饃作為旅途食品。這種煮不散爛,貯不黴變的美食,自此留下了“扶風鹿糕京城走”的俗語。

直到今天,功夫鍋盔、鹿糕饃等一系列麵食依然是扶風人共同的記憶。

陝西寧強核桃饃

家鄉的味道:盤點各地獨特的麵點美食

核桃饃是陝西省寧強縣身份最特殊的特色小吃,不僅僅是因為它歷史悠久,更重要的是因為製作核桃饃的原料比較特別。

製作核桃饃的核桃必須選用寧強本地特產的核桃,因為這種核桃果仁飽滿,油脂豐厚,做出來的核桃饃色澤金黃,味道濃郁,入口更加酥脆可口。

製作核桃饃除了寧強本地的核桃,還需要一套獨特的烤箱。這種烤箱原理類似電餅鐺,上下都能加熱,鍋蓋上的凹槽用於盛放木炭,鍋底和鍋蓋同時燒起熊熊的炭火,苦澀的薄皮在均勻的高溫下迅速失去水分,然後在反覆地翻炒與揉搓下同香甜的果仁分離。

核桃仁兒被搗成碎末既能充分地釋放油脂,又能與其他佐料更好的融合。而果仁的質量與數量直接決定了醬料的口感,這是核桃饃的精華所在。

入鍋前再在饃面上塗抹一層醬料,核桃的清香與果仁的軟硬差別便會在鍋內的高溫中形成不同的層次感。而對於高溫的巧妙運用,正是核桃饃酥軟皆宜,滿口生香的秘訣所在。

浙江慶元黃餜

家鄉的味道:盤點各地獨特的麵點美食

慶元是距離浙江省會杭州市四百餘公里的縣城。當地有種特色美食叫做黃餜。黃餜色澤金黃,貌似年糕,是一道延續了千年的傳統美食。

慶元的深山中有一種奇特的灌木叫做山柃木,這是做黃餜必不可少的材料。這種灌木富含天然食用鹼成分,不僅有利於人體健康,更是天然的防腐劑。

將灌木燒成灰,用山泉水過濾,用得到的鹼水浸泡大米。正是黃餜清香軟糯的秘訣所在。黃餜攜帶方便又可以裹腹,是村民臨行前必備的乾糧。

黃餜製作時需要將大米用鹼水提前浸泡一夜,等待著大米呈現出自然的金黃。泡好的大米磨成米漿,磨好的米漿要及時下鍋、加熱、起糊。最後黃餜經過捶打,變得極富韌性。捶打好的黃餜可以蒸、可以炒,可以油炸,因人口味而異。

傳說能吃上黃果,表示本年的豐收、來年的希望。在慶元人的記憶中,做黃餜從來都是幸福的事情。黃果吃的不僅是一家團圓的氣氛,更是慶元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在心靈深處留下的對故土的眷戀。

湖北監利糰子

家鄉的味道:盤點各地獨特的麵點美食

湖北省監利人愛吃糰子,監利的大街小巷處處可見糰子店。許多外地人來到監利,都要買幾個來嚐嚐。

在盛產稻米的湖北省監利縣,糰子也是舊時稻農下田勞作時必帶的乾糧。它熱量高,便於攜帶,適合從事大量體力勞動的人。下地幹活時帶上幾個糰子,大家圍坐在一起,久而久之,糰子就成了一種民間小吃。

包糰子的糙米粉子需要提前幾天就磨好。將選好的糙米蒸得半生不熟,就從蒸鍋裡倒在大簸箕上,等米乾透之後再磨成米粉。

製作糰子需要的餡料,監利人稱為“心子”,心子需要先切成丁再翻炒。包的時候餡料不要放得太滿,留些空隙,這樣吃時方覺鮮香爽口。

廣東梅州留隍雲片糕

家鄉的味道:盤點各地獨特的麵點美食

逢年過節,喜慶節日,無論身居何處的留隍人,都少不了這種美味。特別在春節的時候,客家人最喜歡的就是一定要買這個雲片糕。

雲片糕由廖氏花公26代裔孫廖如時於清朝道光年間始創,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到現在廖氏後裔世代相傳製作, 主要原料為糯米、白糖、芝麻油,輔料是橙糖、杏仁、瓜仁、欖仁、香料、酶菜乾、阿華田等。

二零一五年,留隍雲片糕製作技藝被列入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一座座城市,一道道美食,嘗不盡的城市味道,忘不掉的家鄉記憶。

頂部